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669703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绘画的差异与比较 人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构成了世 界艺术的两大板块,体现出了广泛、全面、深刻的人类精神面貌。这些相似与差异之处的 研究对我们今后开拓美术创新的研究发展之路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西绘画源于各自民族古代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理念。在西方早期的哲学中注重 思维理性,表现为“贵解不贵悟”,她强调理解、思辨,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自身的逻辑 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思维体验,因而西方的逻辑学比较发达。而中国古代的审美思维方式 注重实用理性,表现为“贵悟不贵解”的思维特性。她强调审美主体在“悟”(主体与客体)中 体验美、创造美,在“心与物会”“神与象

2、交”“情与景合”的交融状态中将作为主体的 人消融在自然里,在“空灵”“虚静”“品味”中走进自然对象,以体悟自身,体悟社会。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就有一些不甚有名的画家表现的祭坛画,画基督教的圣像和圣经故 事,在表现手法上近于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其特点是追求二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并重视 以线造型而非体面造型手法。这不能不说是美之表现的一种巧合,也体现出中西方人类文 明的共同点。其次,在中西山水、风景画的表现中更加体现出了主观表现和客观表现态度 的不同。中国山水画作者更关心的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心灵的状态表达物象、 表达空间的远近关系。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各种时间,各个角度看到的物象。西方绘画 强

3、调在特定视点中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即“焦点透视”下物象的远近变化。通过对特定时 间、地点、光线等的客观表现达到感觉真实的空间感,如荷兰画家雷斯达尔的埃克河边 的磨坊。但是,中西绘画对空间感受的表现是一致的。 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中西绘画的差异依然存在但更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在 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依然不同,中国绘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法依然明显,用笔、用墨挥洒的 韵味依然神奇。而西方绘画的油画颜料依旧具有写实造型、精细刻画的强大优势,以明暗 色彩为主的造型手法也更加强化;相同的是在中国绘画中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吸收了西方绘 画中结构、色彩、明暗等表现的优点,丰富发展了中国绘画,并在内容表现上也吸收了西

4、 方绘画的形式。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一作,他将西方绘画中裸体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明 暗色彩、结构体积的表现方法都应用在了中国人物画上,使中国的人物画以新的面貌出现, 扭转了以往中国人物画的柔媚与纤弱,寄寓着时代的哲理与情思,创立出了一种有中国风 韵的融合型国画。另外,还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艺术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 的努力并各有侧重突破。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吸收东方绘画艺术之精华的作品也是很多的。西方现代绘画大师 毕加索曾在会见中国书画家张大千时说:“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 术”。毕加索等一些西方艺术大师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在他们的作品中线条形式和主观 化情感的表现,足以说

5、明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可以互为借鉴的。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不 仅西方会影响东方,东方也会影响西方,其成果是人类所共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发 展是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主观情感的表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现代派画 家达利的作品中的变形、幻觉、离奇魔幻般的组合等等也都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 物。 从中西绘画的发展看,虽然在内容、形式、方法、工具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但如果 以画家的内心看来,其深层审美追求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这种异同将继续发展下去, 并在互相的借鉴中会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绘画与中国人文文化直接 相关联的书法、文学、音乐、舞蹈等有着内质的联系。中国绘画

6、中的线条造型和中国绘画 材料、笔墨宣纸有着巨大的独特性,这种绘画材质的特点便于抒情、能体现韵味,操作快 速方便、成本很低,深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而现代的中国画已经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明暗、色彩表现的优点,使中国画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正如徐 悲鸿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改良论”,用“守之”“继之”“改之”去对待民族传统的承继, 表明中国画应创立新法,吸收西方艺术长处,走融合中西之路。从徐悲鸿改革中国画到现 在,确实也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 与突破。尤其在 2O 世纪 8O 年代以来更趋于活跃。其中,吴冠中当属成功的代表,“形式 即内容

7、”的探索是成功的,他在西画的功底和传统绘画的边缘中找到了归宿,其作品堪称 非正宗的又含有中国画某些因素的现代味的中国画。 至此,中西方绘画的异同性已从纵向中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在时至今 Et 的历史空间中, 它们已经开始了大融合,并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百年的融合过 程后,中西文化形态已由过去的分庭抗礼渐进成相互融合、并存发展的新格局,随着历史 的进程必将以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方式存在下去,并流动出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 派,使人类文明的春天花朵遍地清馨万代。 提起白石老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画的虾。齐白石画虾可以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 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

8、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 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 练传神,显示了他高妙的书法功力。齐白石画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 更得传神妙笔。但是笔者并不是对齐白石老人的虾作进行赏析,而是选择了白石老人晚年 的杰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此画作是纸本水墨,纵 129 厘米,横 34 厘米,是白石老人 91 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画的一张水墨画。关于这幅作品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 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 一首诗:“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偕俗,解事人

9、稀莫浪传。”他 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所感受到 的东西。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艺术上的一个深层话题,也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 解后,竟然经过了好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他已经领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 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次的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 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口苏军国为主要内容的场景, 它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听觉上的,而非美术所擅长的视觉上的。即便其中有山泉、青蛙,但 是要想通过视觉达到听觉的效果,仅有泉和蛙是不够的,也是相当难的。这不是一个一般 的题目,而是对艺术的一个

10、更高层次的探索。要将美术的表现程度提高到“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境界,老舍先生倒要看看大画家怎样解答出这道难题。二、齐白石画得好,构图奇 特,用笔老辣生动,富于美感首先这幅画是一幅立轴作品。如果齐白石以横幅的形式来画, 那么泉水便是横流,不论自东而西,还是自西而东,给人带来的总是一种停滞的感觉,泉 水显得无力,泉声无法激荡出来,泉中的蝌蚪也会没有活力,那蛙声就很难显现出来了。 但是采用了立轴的形式,结果就不一样了。在立轴作品里,泉水是很自然地自上而下流淌 的,它能给人带来一种激荡的逼迫感。自上而下地画了山石、泉水和蝌蚪,山石、蝌蚪用 浓墨画出,周围施以淡墨渲染;泉水以淡墨勾勒,潇洒灵动,生涩老辣

11、。当然画中的蝌蚪 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是画的点睛之笔。画中有六只蝌蚪,每两个一组分布于画的上、 中、下三个部分。这样分布就使得画面显得完满、不空洞。而数量又使得画面不显杂乱, 可谓“添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恰到好处便是最好。蝌蚪似乎并不是很乐意地顺流而 下,它们一个个侧着身子试图逆向游回泉水的上游,不禁令人想到它们是不是听到了青蛙 的鸣叫声,听到了母亲的召唤,而要游回故乡呢?蛙声十里出山泉三、此画含蓄、凝练而寓 意深刻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 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在作品中,在一远 山的映衬下,从山涧

12、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 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肯定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会使人隐隐 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老 舍收到画后,十分高兴,也十分钦佩齐白石的绘画才能。试想,老舍向齐白石求画,如果 只是一般地说,请齐老赐一幅画补壁,齐白石也就随便地画一幅画送给老舍,那么就没有 这则佳话了。那么,这幅画到底好在哪里呢?一、老舍先生出的画题不一般老舍出的题目,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实非简单。“蛙声十里出山泉”中的重点是一

13、个“声”字,整个诗句 所描述的是一个以声音齐白石画山泉而不画水塘,说明水是流动的;画蝌蚪而不画青蛙, 但有蝌蚪肯定有青蛙,隐含着青蛙在山泉的另一端,在山泉的深处。透过流动的山泉、从 山泉深处游来的蝌蚪,我们似乎听到了青蛙的叫声,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 果,同时也使我们自然而然地领略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这 种诗情的意会和灵感的迸发,既体现了文入画追寻的至高境界,又是艺术家童心的率真流 露。齐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命题时,运用了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 在该画中,画面上没有蛙,而观者如闻蛙声。这蛙声也非即时可“听见”的,而是在数十 里的溪水之中,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我们从这幅作品中读到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丽音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