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 最初的文明(下)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3.50KB
约7页
文档ID:41664635
第三章 最初的文明(下)_第1页
1/7

1第三章第三章 最初的文明(下)最初的文明(下)(公元前 4000 年代后期至公元前 2000 年代前期)第一节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本节参考书目:本节参考书目: 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 R.C.马宗达等著:《高级印度史》 (上册) ,商务印书馆,1986 年 R.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 培伦主编:《印度通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年 (法)迭朗善译,马香雪中译:《摩奴法典》 ,商务印书馆,1982 年 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 ,人民出版社,1989 年印度史学史:印度史学史:1 印度缺乏记史传统,对印度历史的研究至今不到 200 年,而且是由欧洲人开始的,其 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英国殖民主义史学阶段1817 年英国历史学家詹姆士·米尔的三卷本《英属印 度史》问世,标志标志着英国殖民主义史学时期的开始英国史学的主要特征是贬低印度本国 的历史文化传统,为英国殖民统治的合法性辩护 《英属印度史》认为,印度社会历史是停 滞、落后、缺乏自治能力的,只有通过英国立法才能加以改造该书第一次把印度历史划 分为三个时期,即印度教时期、穆斯林时期和英属时期。

这种划分后来一直为《牛津印度 史》 、 《剑桥印度史》 、 《高级印度史》等权威著作所沿用 第二,印度民族主义史学阶段19 世纪末,印度史学界前辈 R.G.班达卡尔发表了《德 干早期历史》和《印度古代史窥探》两部专著,这是印度民族主义史学最早的著作20 世 纪上半叶,印度民族主义史学得到长足发展,以 R.C.马宗达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发表了一系 列著作他们站在印度民族的立场上,批判英国史学界对印度古代史的曲解,肯定了本民 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建立了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学体系 20 世纪 20-30 年代,印度考古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以哈拉巴和摩 亨佐·达罗为代表的古代城市和村落遗址 250 多处,这些文化统称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 化属于青铜文化,存在于公元前 2500-前 1750 年,比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早 1000 多年印 度民族主义史学家根据当时还尚不充分的考古发现,认为这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了大约 四五千看前在这些地区有过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存在” 他们否定了英国殖民主义史学和印 度传统史学所认为的,印度历史是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上游地区为开端,以及印度文化 纯系外来文化的断言。

至于晚起的吠陀文化,乃是反客为主,逐步成为印度文化的主流的 他们把这些见解写进了不久后出版的历史著作 第三,形成中的新史学派别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开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文法研究印度历史印度国内新一代知识分子受到这种国际环境的影响, 也开始以批判的目光审视本民族的过去,认识到一个民族如果不同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断 然离异,就不会有更高层次的回归他们不能容忍民族主义史学对印度文化的过分渲染, 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文法重新编纂印度历史,于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史学派别该派 的前驱是历史学家 D.D.高善必,在他之后又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们在对古 代史的解释,对印度教文化的态度、历史学家的任务、史学方法以及印度历史分期等问题 上,与民族主义史学有明显分歧 (关于近年来印度史学的发展,参见张旭鹏:《“庶民研 究”与后殖民史学》 , 《史学理论研究》 ,2006 年第 4 期 )1 米辰峰主编:《世界古代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26-228 页2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1、自然环境 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它包括了 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在古代印度,并不曾有任何 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可是,波斯人、希腊人都泛称这一地区为印度,我国 《史记》 、 《汉书》称之为身毒, 《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认为以上音译都不太准确, 乃改译为印度印度作为地域的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全境大体可以温德亚山和纳巴达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域在北部,西面的印度 河流域和东面的恒河流域是两个最重要的地区南部是一多山的半岛,中有德干高原,只 有半岛的沿海平原比较适于农业的地区 2、居民 在古印度,石器时代就已有人居住考古材料证明,整个史前时期直到文明出现的前 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关于印度最早居民的人种问题,现在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 决大概在他们中有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这些人种至今 还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不同地区 二、哈拉巴文化的发现二、哈拉巴文化的发现 当 1922 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的时候,古印度的文明时代还被认为是从公元前 1000 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也就在这个时候,在印度河流域开始发现了新的远古文 明1921 年,在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巴发掘出远古遗址,发现了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

1922 年,在信德地区的摩亨佐·达罗的一个佛教建筑的废墟下面也发掘出远古的遗址按遗址 所在地区来说,这一新发现的远古文明被称为“印度河流域文明” ;按考古学界以首次发现 的地点命名的习惯,它又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是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文化存世的文献中甚至没有关于它的传说,当然 更没有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了根据考古学家多年努力的结果,大体认定,哈拉巴文 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 2300—1750 年;具体地说,其中心地区约为公元前 2300—2000 年, 其周边地区约为公元前 2200—1700 年 三、哈拉巴文化的特征三、哈拉巴文化的特征 在经济方面: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农作物和牲畜的种类繁多石器仍 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但金属冶炼和金属工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纺织和制陶是哈拉巴文 化的两个重要手工业部门同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哈拉巴文化也有了相当 发达的商业 在城市文化方面:最能体现哈拉巴文化特色的是它的城市城市不分大小,都有一个 共同点,即包括卫城和下城两个部分在众多的城市遗址中,以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为 最大(面积约 1 平方公里) ,而遗址保存较好、发现也最为清楚的则是摩亨佐·达罗。

因此, 从摩亨佐·达罗可见哈拉巴文化城市结构的一斑 (摩亨佐·达罗的城市结构,略) 四、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四、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 关于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学者们也有种种不同的推测 1)有些学者认为,由于雨量减少,信德地区日益干旱甚至沙漠化,居民不得不移往他 方 2)有些学者认为,哈拉巴文化的衰落是地震、泥石流、旋风等灾变的结果 3)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印度河的改道,原先的河谷沃土变成了沙土,人们被迫离去 以上推测都把哈拉巴文化的衰亡归因于种种自然灾害,但是自然灾害不足以说明分布在那 么广阔土地上各城市为何一齐衰亡 4)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土地的过度耕作、水利设施被忽略或破坏以及长期伐林掘土烧3砖,土壤逐渐恶化,致使哈拉巴文化趋于没落 5)有些学者认为,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富足,引来了山地部落的入侵,结果造成文 明的毁灭 6)还有学者认为,哈拉巴文化的衰亡是雅利安人侵入的结果最后一说曾经盛行一时, 但是雅利安的侵入在公元前 1500 年以后,而现在已经测定哈拉巴文化在此以前就已经衰亡 了因此,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仍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第二节第二节 爱琴文明的发生爱琴文明的发生 本节参考书目:本节参考书目: 荷马:《伊利亚特》 ,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

荷马:《奥德赛》 ,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年 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 ,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 希罗多德:《历史》 ,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78 年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7 年 《柏拉图全集》 ,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柏拉图:《理想国》 ,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年 《亚里士多德全集》 ,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 亚里斯多德:《雅典政制》 ,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 年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年 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 ,张伯健译,商务印书馆,1961 年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 年 色诺芬:《长征记》 ,崔金戎译,商务印书馆,1985 年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79 年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黄宏煦、陆永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 年 (英)基托:《希腊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N.G.L.哈蒙德:《古希腊史》(上下册),朱龙华译,商务印书馆,1998 年。

王晓朝:《希腊宗教概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 黄洋:《希腊土地制度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年 晏绍祥:《荷马社会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2006 年 晏绍祥:《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吴晓群:《希腊仪式文化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 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1 年 陈恒:《希腊化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5 年 J.B.Bury, A History of Greece, 4th ed., New York, 1975. 古希腊史研究的学术简史:古希腊史研究的学术简史: 公元 529 年,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创办的来克昂(Lyceum)古典学园被拜占廷皇帝查士丁 尼封闭,保存在希腊本土的文献典籍开始散失,有一些被拜占廷收藏公元 1204 年君士坦 丁堡的陷落使残存的欧洲古籍几乎丧失殆尽14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被遗忘的希腊、 罗马文化才在欧洲重新兴起有一部分从 12 世纪开始,西班牙的著名阿拉伯学者伊 本·路西德将西方古典学重新介绍给欧洲人。

)17-18 世纪以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自 由思想,被西方近代思想继承和发挥,变成了反对一概专制的有力武器到 19 世纪,研读 注疏、翻译古希腊的文史哲典籍成为欧洲时尚英国历史学家格罗特(George Grote)的 12 卷本《希腊史》 (1846-1856 年出齐) ,是 19 世纪最为详尽的希腊史巨著德国商人、4业余考古学家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在特洛伊和迈锡尼的发掘是 19 世纪考古学最 大的成就之一 到 20 世纪,希腊考古学蓬勃发展,史学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难以计数英国考古学 家伊文斯(Arthur J. Evans)在 20 世纪初发掘出克里特文明,将希腊史向前推进了约 1000 年1952 年,英国学者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等释读线形文字 B 成功,使人们对迈 锡尼时代的文明有了更可靠具体的了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资 本论》 、 《反杜林论》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多次论 述了古希腊史的问题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方古史学者们,集中精力研究了社会经济史,其中的代表人物 是俄裔美国学者罗斯托夫采夫(M. Rostovtzeff,1870-1952) ,他的 3 卷本《希腊化世界 社会经济史》 (1941 年) ,2 卷本《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 (1926 年)极大地拓展了古代社 会史的深度和广度,但过分强调古代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的相似性,夸大工商业在古代经 济中的作用,常被后人讥为“古史现代化”学派。

这一时期英国还陆续出版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