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1647856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2 年 8 月 16 日)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教育分类推进与评估工作的指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制定本意见。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适度超前发展,把“普九”和“扫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

2、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规模与效益的统一,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坚持依法治教,完善基础教育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二、大力推进不同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二、大力推进不同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2、占全国人口 15左右、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要打好“两基”攻坚战。已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在巩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基础上,有步骤地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未普及初等义务

3、教育的县,要集中力量在“十五”期间普及小学教育,并积极适度地发展初中阶段教育。女童、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就学都能得到帮助。“两基”攻坚工作的验收标准仍继续执行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教基199419 号)。在普及小学教育 5 年内,以县为单位,青壮年(1550 周岁)非文盲率达到 95以上。在积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 30以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灵活多样的儿童早期教育形式;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 60,力争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 35,60的乡(镇)有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大多数 06 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3、占

4、全国人口 50左右、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重点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要以进一步提高普及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重点,搞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薄弱学校得到加强,办学条件相对均衡,学校布局较为合理,教育管理较为规范,学校办出特色。以县为单位,小学适龄儿童依法按时入学,六年保留率达到 95以上;初中阶段适龄少年都能入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 3以下;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 85以上;15 周岁人口基本都能完成初等教育,17 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 90左右(含结业学生)。以乡为单位的青壮年(1550 周岁)非文盲率提高到 95以上

5、,全面扫除有学习能力的青年(1524 周岁)文盲,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普遍得到开展。高中阶段教育有较大发展,入学率达到 50以上。大力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发展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机构,逐步满足儿童学前三年受教育的需要。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 80以上,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 50以上;每个乡(镇)有一所以上示范性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并发挥辐射指导作用,使 90的 06 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4、占全国人口 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在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同时,努力满

6、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全体儿童少年享有高质量义务教育。要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达到区域内基本均衡发展的要求,薄弱学校基本消除。以县(市、区)为单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并基本合格毕业;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 95以上;适龄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左右;15 周岁人口都能完成初等教育,17 周岁人口基本都能完成初级中等教育。以乡(镇)为单位,将青壮年非文盲率巩固提高到 95以上,全面扫除有学习能力的青壮年文盲,把扫盲教育与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 90左右。在城乡基本建立和完善以示范幼儿园或

7、乡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正规和非正规形式相结合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 90;06 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员普遍接受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在达到上述要求基础上,到 2005 年,有条件地区在某些方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同期水平。到 2010 年,在教育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同期水平;有条件地方可提前达到。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5、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

8、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学校各项工作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转变,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6、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教学,落实中办发200013 号文件关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要求。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定期对中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的时间。逐步建立并完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学校、社区建立健全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普遍

9、建立公安司法干警兼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制度,中小学生的犯罪率下降。大中城市设置工读教育学校。7、占全国人口 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县和部分居住人口较多的社区均建有综合性的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并建设有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占全国人口 50左右已实现“两基”地区的 90的区、县建有综合性的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并有一批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占全国人口 15左右、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没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县,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建有综合性的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或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校有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和措施。8、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互

10、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经营性录像厅、电子游艺厅、网吧得到有效治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9、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部署,制定并落实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进新课程的规划,新课程推广覆盖所有县(市、区、旗)学校。在实验的基础上,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形成教材的审核制度,基本形成教材出版发行的多元渠道和教材多样化的格局。农村普通初中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应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建设和外出务工等需求,普遍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和有关的应用技能教育。城市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10、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小学三

11、年级开设外语课,县城所在地学校开课率达到100,乡镇积极开设外语课。已实现“两基”地区的城区小学及乡镇小学普遍开设外语课,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所有小学从三年级起全部开设外语课。11、2001 年底前,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基本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 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有较大变化。12、2005 年前,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仍实行“五三”学制的地区基本完成向“六三”学制或九

12、年学制过渡,逐步推进九年一贯制,带动中小学建设的整体和均衡发展。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研究制度,城市、县镇中小学做到校校开展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教师人人参与教育教学实验和科研课题,有条件的乡镇以下中小学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普通高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估、表彰奖励机制。有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学校,形成一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室)及体育、艺术、劳动与技术等教育教学设施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仪器、设施实用,图书种类及音像资料符合学生广泛的阅览要求,学校及社区的各类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未实现

13、“两基”的贫困地区,85的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已实现“两基”的地区,95的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所有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13、建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专家共同参与的教材选用制度,改变用行政手段或用经济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在实行新课程地区实行以县(市、区、旗)为单位的教材选用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中小学用书管理、检查制度,学校有对学生用书管理的措施,除教育科学实验教材外,杜绝未经过审查的教材和各种滥编滥印的练习册、教学辅助材料进入中小学校。14、学校体育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保证体育课时和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建立并完善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学校

14、经常性和多样性开展学生体育比赛的评估办法。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艺术课程,保证必要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文化氛围。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的体育和艺术教育资源,把开展体育活动和艺术教育活动作为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15、基本构建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制度。具有对学生一般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评价要求。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目标,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学生学业质量定期抽样监测的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

15、求。有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参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制度。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能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命题,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探索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与完善命题、审题以及教师阅卷资格等有关的制度。逐步实现由地(市)一级组织中考。16、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按照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到 2005年,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新补充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分别达到 50以上;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的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力争达到 80以上。全国幼儿教

16、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 20,农村地区幼儿教师 90以上达到高中以上学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17、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机制,实行校长任期制,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培训制度,初步形成校长合理流动机制。建立对校长进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机制,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四、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四、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18、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小学坚持就近入学,确有困难的地方可举办高年级寄宿制学校。交通十分不便的地方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初中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办学。学校规模和班额符合省级人民政府规定标准。19、保障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的必要投入。各地要建立定期的危房勘查、鉴定工作制度和危房改造经费保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将新增危房的改造列入本级事业发展计划,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及时消除新增危房。省、地(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