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647796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7995416b6a09a241e0d66e2b8177126.pdf第 1 页 共 9 页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血常规化验单包括如下化验项目,每一个血常规化验项目都会反应身体某一或多个机能的健康状况。对于肾病患者而言,学会自己查看血常规化验单,对于自己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都会起到积极的监测作用。 血常规中最主要、较常用的有项,即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及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在血红蛋白的协助下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中,因此红细胞数量的增减与血红蛋白的增减往往相一致。肺气肿、一氧化碳中毒以及肺原性心脏病等病,都会引起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主要见

2、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等则是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时,提示可能有哪类疾病。 白细胞的多少则反映了身体抵御、杀灭致病微生物能力的强弱。白细胞的减少,通常源于病毒引起的流感、麻疹、肝炎或伤寒等疾病,营养不良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造成白细胞减少。而白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各种化脓性球菌或杆菌的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和白血病等。 正常状态下,白细胞可分为 5 种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其组成有一定比例,有时白细胞计数正常,但比例发生变化,也可能预兆某些疾病。比如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是传染病或化脓性疾病的征兆。血小板若低于正常值,必

3、须加以重视,因为它可能提示很多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障碍等;若高于正常值,则可能预示了化脓性感染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应该注意的是,有时指标与正常值稍有偏离属于正常现象,比如白细胞易受27995416b6a09a241e0d66e2b8177126.pdf第 2 页 共 9 页情绪、环境的影响;剧烈运动、饱餐,或服用某些药物,会导致血小板升高。只要复查后指标恢复正常即可,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有问题必须复查,医生会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结合其他指标重新分析和诊断,若复查结果依然有问题就必须接受治疗。一、红细胞(RBC)计数正常参考值男:4.010 12-5.310 12 个/L(400 万-

4、550 万个/mm3)。女:3.510 12-5.010 12 个/L(350 万-500 万个/mm3)。儿童:4.010 12-5.310 12 个/L(400 万-530 万个/mm3)。临床意义1. 生理变化(1) 初生儿较成年为高;老年人比青壮年者稍低。(2) 超力型人的红细胞数较正力型和无力型者高,两种体质极端的红细胞之差可达 20%。(3) 妊娠时期血浆量增多而多有稀血症。此外,居住高山因缺氧可引起生理性红细胞增多。2. 病理变化(1) 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及休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 ,慢性获得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肺气肿、严重的支气管性哮喘、

5、矽肺、纤维性肺结核等) ;异常血红素(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其他:肿瘤(肾脏肿瘤、肾上腺瘤、肾母细胞瘤、脑瘤、肝癌、子宫纤维肉瘤、前列腺癌、胃癌、肺癌、嗜铬细胞瘤) ;肾脏病(肾盂积水、多囊肾、肾动脉狭窄) ;27995416b6a09a241e0d66e2b8177126.pdf第 3 页 共 9 页皮质醇增多症及脾结核等。(2) 减低见于大细胞型贫血: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增加,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或降低。如维生素 B12。及叶酸缺乏之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疾患所致的贫血及内分泌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的贫血等。正常细

6、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 MCV、MCH 及 MCHC 均正常。如急性失血后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骨髓病所致之贫血。单纯小细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 MCV 和 MCH 均减少,但 MCHC 正常。如慢性感染、慢性肾疾患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 MCV、MCH 及 MCHC 均降低、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维生素 B 缺乏所致之贫血。二、血红蛋白(Hb)测定.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大致相同,但血红蛋白能

7、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各种影响红细胞计数的因素也同时影响血红蛋白,但被影响的程度在比例上不一定相称。如在小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常较红细胞数严重;在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减少程度常较血红蛋白严重。注凡在单位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数值,27995416b6a09a241e0d66e2b8177126.pdf第 4 页 共 9 页称为贫血。综合国内调查资料,中国人正常与贫血的分界标准为:男性,红细胞少于 400 万,血红蛋白低于 12g;女性,红细胞少于 350 万,血红蛋白低于10.5g,即称贫血。三、白细胞(WBC)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4109-10109

8、/L(4000-10000/mm3)。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临床意义1生理变化(1)剧烈的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都使白细胞增加。(2)新生儿的白细胞数较成人高,3 日后降到每微升 10,000 左右。(3)在妊娠期中,白细胞常轻度增多,分娩时增多可能更显著。(4)慢性特发性白细胞增多症,其白细胞总数可持续在10,00020,000l,但无其他异常发现。(5)高温作业、饮酒及饭后亦可能有轻度增加。2病理变化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脓肿、脑膜炎、大叶性肺炎、兰尾炎、扁桃体炎、脓胸、败血症等)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感染(如猩红热、

9、霍乱、白喉等) 。此外,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手术后、急性失血后、某些药物中毒和烧伤等亦常增高。其中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有时可达几十万;骨髓纤维化大多在10,00020,000;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大多在 12,00030,000。由于感染等所引起的27995416b6a09a241e0d66e2b8177126.pdf第 5 页 共 9 页类白血病反应,有时亦可高达数万。减少见于(1)某些感染:细菌(如伤寒、付伤寒、布氏菌病等) ;病毒(如流感、麻疹、风疹、登革热等)及各种重度感染(如粟粒性肺结核病、严重败血症等) 。(2)脾功能亢进:见于肝硬化、班

10、替氏综合征等。(3)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可减到只剩数百l)非白血病性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4)化学因素:可致白细胞减少的有抗癌药物(氮芥、环磷酰胺、长春花碱及长春新碱等) 、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氨替比林、保太松、复方阿斯匹林及水扬酸钠等) 、抗甲状腺药(两基硫氧嘧啶、甲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甲亢平等)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 、磺胺类(磺胺噻唑、磺胺嘧啶、长效磺胺、磺胺异恶唑等) 、抗生素(氯霉素、合霉素、新生霉素、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等) 、抗疟药(奎宁、扑疟奎宁、伯氨奎宁等) 、抗痨药(异烟肼、异烟宗、对氨基水扬酸、氨硫脲等) 、抗组织胺药(苯海

11、拉明、苯沙明等) 、抗糖尿病药(D860、P607 等) 、抗高血压药(氯噻嗪氢氯噻嗪、甲基多巴、利血平、氯丙嗪等) 、利尿药(汞利尿剂、利尿酸、乙酰唑胺等) 、其它(苯、金盐、铋、有机砷、山道年、二硝基酚、DDT 、青霉胺等) 。(5)物理因素 (X 线、放射性物质) 。注:白细胞计数,对病情动态观察具有一定的意义。鉴于白细胞的正常数值幅度较大,因此,临床在分析结果时,须与分类和原来的白细胞基数结合起来,否则易造成延误诊断。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27995416b6a09a241e0d66e2b8177126.pdf第 6 页 共 9 页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

12、-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小儿淋巴细胞较高,嗜中性粒细胞相对较少,至 10 岁左右即与成人接近。临床意义1. 嗜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各种化脓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白喉、烧伤后、大手术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失血、溶血、组织坏死亦可明显增高。减少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伤寒、付伤寒、结核病等) 。病毒感染(如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 。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急性

13、粒细胞缺乏症时,有时可几乎不见。一般认为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 1550 以下,即可视为嗜中性粒细胞减少。2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等。(2)寄生虫病:钩虫,蛔虫、丝虫、绦虫、血吸虫病、中华分支睾吸虫、肺吸虫、旋毛虫、包囊虫等,凡侵犯组织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较明显。27995416b6a09a241e0d66e2b8177126.pdf第 7 页 共 9 页(3)某些药物的应用: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先锋霉素、PAS、苯妥英钠、肝精等。(4)皮肤疾病:天疱疮、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颜面向芽肿等。(5

14、)肺侵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如过敏性肺炎、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过敏性呼吸道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6)感染:感染的恢复期及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及多形性红斑的急性期。(7)血液病: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后等。(8)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癌和有坏死灶之肿瘤。(9)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占 50以上,且增多为终生存在。(10)内分泌疾病;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11)其他:骨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照射、免疫缺陷病(无丙

15、种球蛋白血症) ,急性一过性失蛋白性胃肠病,局限性回肠炎,肉样瘤,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肾脏疾病,腹膜透析,出血性肺肾综合症,嗜酸性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病等。嗜酸性细胞减少可见于:应用皮质激素,严重疾病如伤寒、心肌梗阻、各种损伤通过应激使垂体释放 ACTH 增多等。嗜酸性粒细胞,昼夜生理变异较大,据研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因时间不同而异,晚间,比上午 8 时高 30%中午比上午 8 时少 20%,因此,临床上以上午 8 时采血最合适,做为基础水平。3嗜碱性粒细胞在某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抗血清治疗、脾切除术后及何杰金氏病中偶可见

16、增高。27995416b6a09a241e0d66e2b8177126.pdf第 8 页 共 9 页减少无意义。4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百日咳、传染病恢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巨球蛋白血症等。一般地说啥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案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反之,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案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减少。5单核细胞增高见于(1)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伤寒、结核。原虫病(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2)许多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此外,二岁以内的儿童可以稍高。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参数值50400l临床意义嗜酸性细胞增多临床意义见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细胞减少可见于:应用皮质激素,严重疾病如伤寒、心肌梗阻、各种损伤通过应激使垂体释放 ACTH 增多等。嗜酸性粒细胞,昼夜生理变异较大,据研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因时间不同而异,晚间,比上午 8 时高 30%中午比27995416b6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