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电子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647528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学》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学》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学》电子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华理工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1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教案、课程性质、设计的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设计的目的与要求一、 性质: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为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在学生具有掌握一定土地管理知识和初步理论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保证在学生毕业时达到本科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二、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和考试,通过者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课程内容和设计目标:、课程内容和设计目标: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土地利用规划总论土地利用规划总论(4 学时 讲课 14 学时 )一、一、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掌握规

2、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内容,体系和程序原则。二、课程内容二、课程内容:(一)(一) 规规划与土地利用划与土地利用规规划的概念划的概念规划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是发现事物多种联系的最优手段,是生产力布局的最优方法,能减少全局中局部决策的个体局部性,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和决策的整体性和科学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土地利用规划下了多种定义:一般而言,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二)土地利用(二)土地利用规规划的任划的任务务和内

3、容和内容:1、主要任务:根据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具体来讲,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1) 土地总供需综合平衡;(2)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3) 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规划。2、主要内容:依据规划的对策、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包括:(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利用分析;(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用地需求预测;(3)土地供需分析和结构优化;(4)规划方案实施。(三)土地利用(三)土地利用规规划的体系和程序划的体系和程序:1、概念: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

4、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2、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要把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关系处理好,使其发挥整体效益,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划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程序是:明确东华理工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2任务、组织班子、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等。( ( 四)土地利用四)土地利用规规划的基本原理:划的基本原理:1、地租与地价理论;2、土地区位理论;3、持续利用理论;4、生态经济理论;5、人地协调理论;6、系统工程理论。(五)土地利用(五)土地利用规规划的原划的原则则:

5、土地利用规划原则是规划过程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原则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等。三、考核识点和要求三、考核识点和要求: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包括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要领及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分类。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一般程序、任务、原则。四、考核要求:四、考核要求:(一)认识: 土地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目的。(二) 记忆:土地利用规划和规划体系的概念,主要内容。(三)领会: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四)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理分析实际规划方案。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

6、4 学时 讲课 20 学时 专题活动 4 学时)一、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编制方法,主要程序。二、课程内容二、课程内容:(一一)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总总体体规规划的概念和特点划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布局的宏观战略指施,其核心是确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数量。2、特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和科学性等特性。(二)土地利用(二)土地利用总总体体规规划的目的和任

7、划的目的和任务务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对土地利用理论结构,需求结构和规划结构研究的东华理工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3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所后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三)土地利用(三)土地利用总总体体规规划的研究内容划的研究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宏观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土地质量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8、、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目的、内容) ,土地需求量预测(依据:人口、城市化水平、消费水平、作物产量,农业用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综述) ,土地利用结构确定,供选规划方案的拟定,方案优化的重要方法,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用地配置(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宏观研究:包括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定的战略目标,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我国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建成发达的国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大致经过 5070 年的时间,预计从现在起到 2000 年前后为实现初步发达阶段,要求在本世

9、纪末中国将达到小康社会,到 21 世纪上叶,将走上中等发达阶段;到 21 世纪中叶,可望进入发达阶段。目前我国处于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应当明确小康的内涵和量化标准,弄清将其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预期目标和重要依据。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进入世界中等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在温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但还不够富裕的一种状况。也就是说,宏观上小康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微观上它指居民点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的综合提高。衡量小康的指标体系由三个方面 12 项指标构成;从宏观经济条件方面包括人

10、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吉尼系数和贫困人口比重 4 项指标;生活质量方面包括收水平,营养水平,居住水平,恩格尔系数和文化用品及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支出比重等 6 项指标;生活效果方面包括平均期望寿命,中学入学率 2 项指标。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了保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现势性,必须继现状调查之后紧接着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水平,并据以修正土地面积数据和相应图件。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的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11、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必须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一般主要依据有: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等。其研究内容包括: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4、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或可能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土地质量评价则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东华理工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4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

12、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土地质量评价需要收集大量的有关土地的自然属性资料和社会经济属性资料。评价资料包括:土壤地貌,水文,植被,气候,农作物生物学特性,自然资源。自然属性资料和区位,资源,人口,劳动力,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水平和经济收益水平,社会经济属性资料。资料可以从有关资料中查出,有的可进行实地调查。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

13、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窨配置上合理和不合理,匹配和不匹配的关系,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质量分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是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即土地资源均以一定量存在于地表空间。首先分析已利用土地如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域土地总体积的比重,其次是掌握各种地貌

14、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地资源的数量;对于土地资源数量既要用绝对量表示,也要用相对量即人均用有量表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即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地域组合或空间上的组分结构。对土地资源结构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构分析;二是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一般所谓评价是指按照明确目标测定对象的属性,并把它变成主观效用的行为即明确价值的过程,通过评价对象的功能、特种效益等属性进行科学的测定,并根据给定的评价标准和主观判断把测定结果变成价

15、值工决策时参考。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三方面 30 项指标组成。6、土地需求量预测:所谓预测是指预先或事先的推测或估计。预测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或未知状况;土地需求量预测是指对于一定规划期限内规划地区(或单位)各业用地规模所进行预先测算和估计,以其作为协调土地供需和编制用地规划的重要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产用地需求量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各类建设用地,如城乡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

16、特殊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与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作物产量等项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具体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之前先应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观测。(1)预测的程序:土地预测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确定预测目的。制定预测计划。收集基础资料。检验现有资料。实施预测过程。分析预测误差。(2)预测的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至今所采用的预测方法达 150 多种,其中常东华理工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5用方法只 1520 种。大致可分为三类:1、定性预测。2、定量预测。3、综合预测。(3)预测的内容:人口、城市化水平、消费水平、作物产量、农田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7、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包括拟定供选方案和方案的选优。(1)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原则、切实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