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639889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概概述述肠吸收不良综合征(malabsorption syndrome)指小肠消化及(或)吸收功能减退,使肠腔内一种或多种营养成分不能被顺利转运至体内,而从粪便中排出,使患儿发生营养缺乏。常为多种营养成分均有不同程度吸收障碍。某种营养成分吸收不良常各有其特异的临床表现。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很复杂,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故障均可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其分类方法很多:有的按吸收障碍的营养物质分类,如糖吸收不良、脂肪吸收不良、蛋白质吸收不良等;有的按消化和吸收的病理生理变化分类,如腔内原因(消化不良)、黏膜异常(吸收不良)、运送异常(淋巴或血流障碍);也有分为原

2、发性、继发性等。我国原发病例极少见,多为继发性。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性慢性腹泻病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此外,小肠大段切除、小肠细菌过度繁殖、牛奶或大豆蛋白过敏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肝胆胰疾病较为常见;麸质过敏性肠病和胰腺纤维囊性变则罕见,但好发于欧美白种人。其发病机制因原发病不同而异。收起病病因因凡可影响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过程 3 个时期(腔内期、黏膜期和运转期)中某个或几个环节的任何因素,均可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发发病病机机制制糖吸收不良主要是小肠黏膜缺乏特异性双糖酶,使食物中双糖不能充分被水解为单糖影响其吸收,也偶见单糖吸收发生障碍。淀粉酶除新生儿外,罕见缺乏,一般不引起临床问题

3、。人体经口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淀粉、乳糖及蔗糖,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水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淀粉包括直链及支链两种,均为葡萄糖的多聚体,唾液及胰腺中的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使其分解为麦芽糖(含二个分子葡萄糖)、麦芽寡精(由几个分子葡萄糖组成)及糊精。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糊精酶(即异麦芽糖酶)可水解糊精分子,麦芽糖酶可进一步水解麦芽糖最终将这些糖均分解成葡萄糖方可被吸收。乳糖及蔗糖均为双糖,小肠上皮刷状缘中的乳.详细临临床床表表现现尽管发病机制各异,但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基本一致,即对脂肪、蛋白质、糖、维生素、矿物质和电解质等的吸收障碍。1.吸收不良的共同临床表现(1)腹泻(diarr

4、hea):常为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主诉,由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影响肠道功能所致。糖类在结肠中发酵产生腹胀和食欲不振,水分吸收缓慢可致夜尿增多。常伴有腹部不适和肠鸣音活跃。腹痛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肠梗阻性病变或肠缺血者。(2)体重减轻、乏力、水肿:由于营养物质吸收不足及食欲不振,常表现为体重减轻或体重不增、倦怠、乏力。严重持续的营养不良可表现为进行性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恶病质(dyscrasia)。长期蛋白质吸收不良和不断地从肠腔丢失血浆蛋白质可引起低蛋白血症和周围性水肿。腹泻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病程迁延者常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及生长发育障碍。(3)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的表现:如铁

5、、叶酸或维生素 B12 吸收不良所致的贫血,脂肪吸收不良所致的脂溶性维生素 K 吸收不良和低凝血酶原血症而引起的出血倾向(hemorrhagic tendency),长期维生素 D、钙、镁缺乏引起的手足搐搦症(tetany),脂肪泻患者可出现骨质疏松或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 fracture),慢性低钙血症可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吸收不良患者可由于维生素 A 缺乏而表现为夜盲症(nyctalopia)、皮肤粗糙及过度角化。2.主要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特殊表现(1)糖吸收不良(sugar malabsorption):正常

6、人乳糖摄入后被小肠黏膜刷状缘的乳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各种原因造成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使牛奶中特有的乳糖不能在小肠内充分水解和吸收,造成乳糖吸收不良(lactose malabsorption)。糖吸收不良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引起原发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有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而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刷状缘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肠炎、慢性腹泻病、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肠手术后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吸收不良。糖吸收不良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为糖耐受不良(sugar intolerance)。其临床表现为患儿进食乳类食品后出现

7、渗透性腹泻,为水样便,粪脂不增加,粪便酸臭,有泡沫,常有腹部不适、腹胀、排气增多的表现,严重者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一旦停食乳类食品或除去不耐受的糖类,腹泻症状可迅速缓解,此为本病的特点之一。糖吸收不良的实验室检查:A.粪便 pH 常5.5,提示糖吸收不良。B.粪便还原糖测定如0.005 提示糖吸收不良。C.糖-呼气试验,摄入试验糖后,呼气氢升高或呼气 14CO2 降低表示对该试验糖吸收不良。D.小肠黏膜活检双糖酶活力测定,一种或数种双糖酶活性降低。E.乳糖耐量试验,乳糖酶缺乏者血糖曲线低平,并出现乳糖不耐受表现。双糖酶缺乏的病儿可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而无临床症状。因糖吸收不良引起临床

8、症状者,称糖耐受不良。各种糖耐受不良常表现为相似的临床症状。其基本病理生理变化:A.未被吸收的糖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引起渗透性腹泻。B.糖部分从粪便中丢失,部分在回肠远段及结肠内经细菌发酵产生有机酸及 CO2、H2 及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部分被吸收后,可由呼气中被排出。因此病儿,尤其婴幼儿,在进食含有不耐受糖的食物后,多表现为水样便腹泻(称糖原性腹泻),粪便含泡沫,具有酸臭味。酸性粪便刺激皮肤易致婴儿臀红,严重者发生糜烂。腹泻严重常引起脱水、酸中毒等电解质紊乱,病程迁延可致营养不良。有的病儿脱水纠正后,常有觅食异常饥饿的表现。禁食或饮食中去除不耐受糖后,腹泻等症状即可迅速改善,是本病的特点之一。

9、较大儿童临床症状往往较轻,可仅表现为腹胀、腹部不适、肠绞痛或肠鸣音亢进。(2)脂肪吸收不良(fatty malabsorption):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腹痛、腹胀、呕吐等,大便主要是脂肪泻,粪便量多、色淡、油脂状、恶臭。由于吸收不良,可引起体重减轻、营养不良性贫血、低蛋白血症、口腔炎、继发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症状、生长发育滞后等。脂肪吸收不良的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脂肪滴或脂肪酸增加。脂肪吸收试验,脂肪吸收率90%或粪脂肪量6g 时,可提示有脂肪吸收不良;或口服碘油后测定尿中碘排出量,尿碘18,为脂肪吸收不良。脂肪吸收系数测定,吸收系数降低提示脂肪吸收不良。14C-三酰甘油呼气试验,脂肪吸收不良

10、者呼出 14CO2 低于正常值。(3)蛋白质吸收不良(protein malabsorption):单纯的蛋白质吸收不良罕见,一般均在肠黏膜广泛受损时,与脂肪或糖吸收不良同时发生。其临床表现是粪便颜色浅,有臭皮蛋气味,并出现与低蛋白血症有关的症状,如水肿、腹水等,而尿蛋白常阴性。蛋白质吸收不良的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蛋白、白蛋白降低而无尿蛋白增加。测定粪便中 51Cr 的排出率,如排出增多,提示蛋白吸收不良。测定粪便中的 1 抗胰蛋白酶的浓度,2.6mg 为蛋白质吸收不良。收起并并发发症症常并发脱水酸中毒、蛋白质热能营养障碍、臀红、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贫血等。实实验验室室检检查查1.筛选试验(

11、1)粪便 pH 测定:糖耐受不良儿新鲜粪便 pH 多6,且经常低于 5.5。(2)粪便还原糖测定:取新鲜粪便 1 份,加水 2 份混匀后离心,取上清液 1ml,加入 Clinitest 试剂 1 片,通过与标准卡比色,获得还原糖浓度,0.5g/dl 为阳性,新生儿0.75g/dl 为异常。上述上清液也可加斑氏(Benedict)液后加热,测还原糖。由于蔗糖不是还原糖,需将 1 份粪便加 2 份 1N 的 HCl,加热后取上清液,此时蔗糖已被水解为单糖,可按上述方法再测还原糖。由于未被吸收的蔗糖常在结肠内已被细菌分解为还原糖,因此实际上常不需先加 HCl 水解,但如加酸处理后,粪糖比未处理时显著

12、增加。提示病儿有蔗糖吸收不良。粪便中含有其他还原物质,如维生素 C 可呈现假阳性。2.糖-呼气试验(sugar-expiratory test) 方法敏感、可靠、简便,且无创伤性,但需气相色谱仪测呼气中氢含量。人体本身不能产氢,呼气中氢乃由结肠内糖被细菌发酵所产生。正常人对绝大多数可吸收的糖类在到达结肠前可完全吸收,而肠道细菌发酵代谢未被吸收的糖类是人体呼气中氢气的惟一来源,利用这一原理可测定小肠对糖类的吸收不良。摄入某种试验糖前后,测定呼气中的氢气或 14CO2,摄入试验糖后,如呼气氢升高或呼气 14CO2降低表示对该试验糖吸收不良。可在晚间禁食 812h 后,测呼气氢作为基数,随即口服待测

13、糖2g/kg,最多不超过 50g。有人主张将剂量减至 0.250.5g/kg,以减少诱发糖耐受不良症状。每隔半小时收集呼气测氢含量,共 23h。如氢总量超过空腹时基数值 2010-6ppm,可诊断为被测试糖吸收不良。病儿用抗生素可抑制肠道细菌,可出现假阴性。3.小肠黏膜活检 可通过内镜或经口插入 Crosby 肠活检导管,负压切取薄层肠黏膜,分别进行组织学检查,及直接测定各种双糖酶含量,尤其有利于先天性糖吸收不良的诊断。4.右旋木糖吸收试验(dextroxylose absorption test) 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测定尿内木糖的排出量,可反映小肠的吸收功能。该试验对诊断小肠黏膜普遍性损

14、害所致吸收不良的阳性率达 70%以上;对胰腺疾病和仅累及回肠的疾病,木糖试验阳性;肾功能不全者或胃排空延迟者,可出现假阳性。方法:空腹服右旋木糖 5g(溶于 250ml 水中),再饮水 200300ml,收集 5h 的尿,测定尿内木糖含量。正常值(1.510.21)g,如排出量为 11.16g 为可疑,1g 为异常。婴幼儿不易采集尿液,可测定 1h 后血中木糖含量,如200mg/L 视为吸收不良。5.维生素 B12 吸收试验(vitamin B12 absorption test)或 Schilling 试验(Schilling test) 先肌内注射维生素 B12 1mg,使体内库存饱和,然

15、后口服 60Co(钴)或 57Co 标记的维生素 B12 2g,收集 24h 尿液,测定尿内放射性含量。正常人经尿排出量应大于口服量的 8%10%。低于此值为吸收不良,常见于回肠末端吸收不良或被切除后,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如盲襻综合征)及内因子缺乏所致恶性贫血等。6.14C-甘氨胆酸呼气试验(14C-glycocholic acid expiratory test) 口服 14C-甘氨胆酸370MBq(10mCi),正常人绝大部分在回肠吸收,循环至肝脏再经胆管进入小肠,仅极少部分能进入结肠而从粪便排出,另一部分则在体内代谢成 14CO2 通过肺呼出。正常人口服 14C-甘氨胆酸后 4h内 14C

16、02 的排出量低于总量的 1%,24h 粪内排出小于 8%。小肠细菌过度繁殖、回肠末段病变或外科切除者呼气中 14CO2 和粪内 14CO2 的排出量增高。7.肠液检查 插管至十二指肠或空肠抽取肠液,做镜检或细菌培养;测定肠液中胰酶的活力以评价胰腺功能等。8.汗氯测定(sweat chlorine determination) 汗氯60mmol/L 有助于胰腺囊性纤维性变的诊断。9.其他 如糖耐量试验,口服 2g/kg 受试糖后,如糖耐量曲线低平,提示存在吸收不良,但血糖可受多种因素影响,结果需结合临床才有意义。用层析法可测定粪糖,并区别各种不同种类的糖,也有采用醋酸铅法测定粪便中乳糖,这些方法对诊断均有参考意义。10.脂肪吸收不良(1)粪便镜检脂肪滴或脂肪酸增加:正常人每天排出脂肪小于摄入的 6%;轻、中度脂肪吸收不良时,每天排出脂肪约占摄入的 6%10%,阳性率为 75%;重度脂肪吸收不良,每天排出脂肪10%,阳性率达 90%以上。但假阳性率约占 14%。(2)脂肪吸收试验(fatty absor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