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633801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陈志平 1999 年 10 月,在举国欢庆共和国 50 华诞的时候,新华社发出消息,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已达 1.26 亿人,占总人口的 10%左右,并以每年平均 3%的速度递增,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据专家预测,到 2030 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起过总 人口的 20%,从而进入高度的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养老问题上,虽然单一的家庭养老方式作为 传统的优良美德,繁衍养育了泱泱中华民族,其基础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医疗水平的不断提 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

2、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潜力很大。 一、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家庭养老服务和保障为基础,以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以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为依托的具有 中国特色的老年福利机构服务体系的雏形。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的发展, 传统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的老年人企盼获得“精神瞻养” ,对社会福利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社会福利事业造成巨大的压力。据调查,全国现有 1400 万左右的老年人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养老,占 11%之多,而各类福利机 构中能够提供的老年人床位只有 104.2 万张,不到全国老

3、年总数的 0.8%,远低于发达国家 5%-7%的机构供养比例。同时,有关 专家还指出:我国在养老制度方面同样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一是基础差,积累不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 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积累明显不足,而且为了偿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欠帐,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额很有限, 难以应付未来养老金的给付。二是没有覆盖农村老年人口。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在城镇实行,对农村则实行自愿参与 的原则。因此,80%的农村老年人问题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三是服务保障跟不上。日前,我国的家庭养老仍占据着绝对的 统治地位,特别是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对家庭的依赖程度更大。根据中国老年人供养体

4、系的调查,全国有 98.1%的老年人依 靠家庭养老,只有 1.9%的老年人由社会养老。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老人所需的服务便很难保障。四是 经济水平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都是在经济发展到高水平阶段才出现的,如日本在 1970 年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时, 人均年收入已达 1689 美元,而我国到 2000 年时,人均年收入才约 800 美元,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要承担如此高程度的 人口老龄化,决定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福利事业。同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老年人的收入状况 则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真正的“三无”对象和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数量较少

5、,而依靠家庭和退休金的中低收入 的老年人数量庞大,这部分老人中绝大部分无力支持其所需服务的成本费用。因此,只能走一条符合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特 点的、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新路子养老服务社会化。社区服务建设是我国“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有着极 其深远的意义。而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弥补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空床家庭、独居老人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解决子女 对老人生活照料的困难,从而对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起支撑作用;同时,较之入院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受益 大、收费廉、见效快的特点,可减轻入院养老服务的压力。因此,社区养老服务需要大力、重点发展。 二、如何构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我

6、国社区养老必须突出社区照护,使之配合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确立全体老人为服务对象,建立并不断完善为在家养老 的老人提供各种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和措施,以形成完整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福利事业。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自 80 年代末期开 展以来,建立了各种设施,开展了各项活动,但总的来说,点小、面窄、功能小,末形成规模,发展不平衡,更没有形成科学、 规范的服务体系。那么,社区服务应如何快速发展,予以实施呢? 首先,逐步建立众多的老人服务中心。 我国各地已建立的老人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室、老年俱乐部,与我们所说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相距甚远,无法担当社区 照护的重任。原因在于:一则功能单一,只着重于文娱活动,而社区

7、养老服务涉及生活、健康、康复、咨询、教育、文体、社 交等多方面的服务;二则规模过小,幅射能力弱,影响力低;三则服务被动,内虽设茶室、图书室、电视机室、棋类、麻将娱 乐器具,但每天地开放服务较为被动,缺乏服务活动的主动策划、组织与评估;四则社会化程度低。 有鉴于此,需尽快逐步建立众多的老人服务中心,重点发展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以发挥社区养老服务的中枢作用,对 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予以强力支撑。 其次,逐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照顾功能必定削弱。而上述已表明,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必须坚持家庭养老为模式。为此,家庭养老需 要外间支持,需要社区通过中心建立与完善专为老人而设的服务,来给予

8、家庭养老的老人以各种帮助。但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项 目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必须从老人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如下几个原则: 1、服务内容由易到难。就服务内容来说,应解决那些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容易先建立起来的服务项目, 如中心集中的就餐、洗衣,康复运动等服务,然后再解决分散的上门送饭、家居清洁、看护老人、护送病人就诊以及购物服务 等相对较难的服务。 2、服务顺序由急到缓。应先解决迫切需要照顾的老人、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严重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桂世勋教授在上海 组织的调查表明,目前中国一般老人在某一方面需要依靠别人帮忙,按比重由高到低依次是:洗澡、穿衣、走路、视觉、会话、 听觉、排泄控制、饮食。这表明了,

9、无自理能力、行动不便的老人,急切所需的服务项目。 3、服务项目由少到多。近期国家不可能拿出巨额资金,采取大量补贴的办法去建立老人需要的各类服务项目。所以服务 网络的完善需要有一个过程。 4、服务对象由窄到宽。鉴于财力、人力所限,社会对老人的服务面肯定只能由窄到宽,逐步扩展。如送饭上门服务,首 先应对那些独居无人照顾的老人,然后才扩展到有家庭照顾的老人。 再次,逐步实现服务人员主动接触受助者,实施上门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需要有个基地,以吸引大批老人来中心参加各种活动,实施较大面积的集中式服务。但服务人员又不能 固守基地,应走出去主动接触受助者,实施上门服务。这种服务在香港被称为“外展服务” ,它是

10、对社区照顾的拓展和提升, 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以社区需要为依归,确保老人需要和资源存量的准确度,确保社区资源利用率的量大化。针对老人不知、 无力或不愿接受服务的原因,香港社工采用了多种策略,包括主动的面对面的接触,如家访以消除老人对服务的抵触情绪;通 过展览、讲座、传媒,使社区人士认识社区养老服务,关注老人需要;就近或选择老人熟悉的环境提供服务,以减轻老人的忧 虑;提供符合老人需要的服务;降低服务费用等,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为尽快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加速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做到: 第一、加速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一是资金投入的社会化。服务资金的投入不能依赖国家,而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 团体、单位或个

11、人等方面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实现多层次发展,国家在其中以较少的投入,引导社会的广泛参与。 二是服务设施与项目管理主体社会化。目前我国虽拥有一些老人社区服务场所,但相当一部分是单位拥有、单位管理、服务对 象为单位职工,如老干科、退休职工活动室、老人之家等。这种各自为政的“单位”服务,既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单位管 理、单位服务功能的有效释放、单位管理的快速发展,更难以做到服务设施及项目利用率的最大化,因而有必要将单位服务功 能外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 第二,宏观规划。服务设施应予以宏观规划,以使设施分布结构合理,同时应满足老人就近参加活动和接受服务的需 求。香港是按照每 250

12、00 人的规模建立一所老人综合服务中心,也可考虑以街道为依托兴建老人综合中心,也可考虑以街道为 主,同时兼顾中心辐射的老人数来进行规划。 第三,国家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重在两点: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优惠措施,引导社会的积极参与;通过一 定的奖金量的投入,以较快的启动老人中心的开办,扩展老人急需的生活服务项目,满足部分低薪老人收费低廉服务的需求, 促进服务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第四,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资源。即有效地利用已经或即将倒闭的企业、商场的厂房、车间、营业场所、空间等,兴 建、改建老人中心。 第五,加速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社区养老服务需要专业人才,以增强中心活动开展的活力,提高服务质量,实 施对老人的生理、心理、经济、社交、日常起居等方面的全面照顾。 第六,兴建、改建的老人服务中心应加强与社会特别是周边其它机构或团体的合作。中心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增强与 外界的联系,吸引社会资金、利用单位设施、欢迎志愿服务、诚邀专家讲座、擅用社区资源、维持长期合作。如此才能使中心 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人口老龄化虽然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但只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推进社区养老事业的改革和 发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我国的老龄事业必将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推动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