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考题总结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632645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考题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流行病学考题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流行病学考题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流行病学考题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流行病学考题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考题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考题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病学考题总结一、名词解释:1、类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 semi-experiment):一个完整的现场研究应具备实验性研究的四个基本特点:设立对照、随机分组、人为干预、前瞻追踪。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这种实验称为类实验。实际工作中多指不能满足随机分配原则时进行的实验研究。2、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V, +PV):是指试验阳性结果中真正患病的比例。一般来说,患病率一定时,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好。3、匹配过头(overmatching):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

2、效率。这种情况称为配比过度。4、队列研究中的内对照:队列研究中,选定一群研究对象后,有暴露史的作为暴露组,余下的作为对照,叫做内对照,是队列研究中最为理想的对照,可比性好。5、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当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或影响叫混杂(confounding)或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6、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control study):在对一个事先确定好的队列进行随访观察的基础上,再应用病例对照

3、研究(主要是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分析。7、现场试验(field trial):现场实验是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的基本单位与临床试验一样是个人,而不是亚人群。8、流行(epidemic):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如 310 倍时,称流行。流行的判定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情况进行。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9、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等)或行为

4、(如吸烟)。10、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有各种失访及每个对象被观察的时间不一样等使资料不整齐。此时需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称为发病密度。最常用的人时单位是人年,以此求出人年发病(死亡)率。发病密度的量值变化范围是从0 到无穷大。11、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流行病学实验是指研究者的控制下,人为地改变研究对象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前瞻性的观察干预的效应。如果一个或多个因素的改变是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称“自然实验”。1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

5、传播,又称母婴传播,其传播方式有: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时引起的传播。13、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宿主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所产生的传染过程并不完全相同,其范围可以从隐性感染到严重的临床症状或死亡。宿主机体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为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 ,又称感染梯度。14、疫源地(infectious focus):是指传染源及其排除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15、外潜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中某些阶段后始具有传染性,其

6、所需要时间称外潜伏期。外潜伏期长短常受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16、病因网:多个病因按时间先后顺序联结起来就形成病因链,多个病因链交错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病因网,它提供因果关系的完整路径,表达清晰具体,系统性强。17、把握度:效力,又称把握度(1-),为检验假设时能够避免假阴性的能力。若要求效力越大,即 值越小,则所需样本量越大。18、免疫预防:免疫预防就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疫苗)或抗体(球蛋白)通过适当途径接种机体,使机体产生针对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和群众免疫水平,防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9、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

7、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0、临床决策分析:21、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当研究暴露于某一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的因素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即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引起混杂偏倚的因素叫混杂因素。22、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2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期间患病率和时点患病率。24、

8、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感染病原体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根据携带病原体种类的不同又可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25、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指的是传染源为野生动物或由野生动物传人家畜、家禽,并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引起的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在动物中传播,人进入该地区时才会被感染。26、灵敏度:筛检方法能将有病的人正确的判定为患者的能力。27、疾病的轮状模型:又称车轮模型,该模型强调宿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将环境又分为生物、社会、物理和化学环境,宿主还包括遗传内核。此模型的特点是:轮状构成的各部分具有伸缩性,其大小变化根据不同的疾病而异。28、罹患率(attack r

9、ate):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的测量发病机率。29、现况调查:又叫横断面研究,它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通过普查、筛检、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某一特定人群的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以及有关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30、入院偏倚:也称 Berkson 偏倚,是指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而造成的偏差。31、盲法(blinding 或 maskin

10、g):在从事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容易出现信息偏倚,为避免这种偏倚在设计时可采用的方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分配,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32、RR 的 95可信区间:RR 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 算出的只是一个点估计值,是一个样本值。若要估计数值的总体范围,应考虑到抽样误差的存在,需计算其可信区间,通常用 95%可信区间。如 Woolf 法。lnRR 的 95%可信区间=其反自然对数即为 RR 的 95%可信区间。33、双盲法(double blind):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

11、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称为双盲。34、冰山现象:有些传染病由于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较大,临床上表现出典型症状及体征者仅占极少部分,而严重病例和死亡病例更为少见的感染状况。36、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某人群的易感性取决于构成该人群每个个体易感状态。37、临床决策分析:38、三级预防:也称临床预防。是对已患某些病症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并发症和伤残发生。它包括:(1)对症治疗;(2)康复治疗。39、统计地方性:一些居民存在特殊条件及风俗习惯,使一些传染病长期存在,如伤寒、痢

12、疾等疾病只是在统计上经常高于其它地方,与当地自然条件无关,称为统计地方性疾病。4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又称病因分值(etiologic fraction),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41、相关性研究:42、Droplet infection(飞沫传染):疾病的一种传染方式。病原体从患者或带菌者的呼吸道中,随着咳嗽、喷嚏或说话时喷出的唾沫星传给健康人,常见于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43、Censored data(截尾数据):在统计学中,一般都假设所得数据服从某种分布,如正态分布或多元正态分布。但在实际情况中,这种假设有时难于满足,很多情况是存在着拖尾

13、现象。所以,在一些统计学分析中,首先对这类数据进行截尾处理,而只采用被截尾的数据来进行分析。这样的数据就称为截尾数据。44、Matching(匹配):配比也称匹配,就是在选择观察组与对照组时,除研究因素外两者的其他某些特征或变量相一致。匹配是经常用于控制混杂因素的方法之一。通常以年龄、性别和种族作为匹配变量。45、Historical cohort study:历史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是现在开始的,而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入队列的。其特点是追溯到过去某时期决定人群对某因素的暴露史,然后追踪至现在的发病或死亡情况。这种设计又叫回顾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14、)。46、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 PAR%是指 PAR 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PAR 和 PAR%则说明暴露对一个具体人群的危害程度,以及消除这个因素后可能使发病率或死亡率减少的程度。47、Excess mortality rate(超额死亡率):是指由于流感流行所造成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即超过相近的几个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率的部分。48、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累积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人数占某确定人群中的比。为了说明在某一年龄以前死于恶性肿瘤的累

15、积概率的大小,有时可由各年龄死亡率相加获得。多用百分率来表示。49、Predictive value:预测值,又称预告值、诊断价值。一个诊断方法有其一定的特异度、灵敏度,但是当应用它筛检或诊断患病率不同的人群时,阳性(或阴性)结果所表示的意义却不同。50、HBV/HDV:如既往未感染过 HBV,且同时暴露 HBV 和 HDV,则发生 HBV/HDV 同时感染;如既往已感染 HBV,现为 HBsAg 无症状携带者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现又感染 HDV,则发生 HBV/HDV 重叠感染。51、OR:优势比,又称比值比或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

16、比值。它反应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比未暴露者高的程度。52:AR:归因危险度,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ate difference, 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53、ARC:54、STD: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由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简称为性病。55、RCT(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人群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的效果。56、PAR(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也叫人群病因分值(population etiologic fraction, PEF)。PAR 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 PAR%是指 PAR 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57、Incubatory carrier(潜伏期携带者):58、Sporadic: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