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文学性_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_以两种_文学性_为例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1631505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6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文学性_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_以两种_文学性_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_文学性_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_以两种_文学性_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_文学性_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_以两种_文学性_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_文学性_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_以两种_文学性_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_文学性_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_以两种_文学性_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文学性_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_以两种_文学性_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文学性_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_以两种_文学性_为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学性0 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 以两种 / 文学性0 为例姚 文 放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 / 文学性0 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 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 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 / 文学性0 问题。前者用 / 文学性0 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 后者借 / 文学性0 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这就有了两种 / 文学性0。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 / 文学性0 而不在文学, 但终究绕不过 / 什么是文学?0 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 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

2、评价。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 / 文学性0问题, 其文化冲动在于对历史文化派的否定; 后来解构主义旧话重提, 则与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完全合拍。解构主义重提 / 文学性0 问题, 倡导文学向非文学扩张, 只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梯级, 它为文学研究向更高阶段和梯级的升迁提供了铺垫。关键词 文学性 文学本质 文学与非文学 再认识作者姚文放, 1949 年生,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扬州 225002)。一、问题的缘起/ 文学性0 无疑是目前文学理论最常见最常用的一个高频关键词。这与当今文学以及文学研究遭遇重大的困厄不无关系。不可否认,当今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挤压, 确有从中心滑向边缘之势。电

3、视、互联网、手机、MP3 等占据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电子媒介的崛起对于以往印刷媒介的文化功能实行了颠覆,文学所遭受的冲击莫盛于此,以往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面临着严厉的拷问。然而值此文学陷入重围之际,事情却出现了柳暗花明式的转机,有人发现文学在命运绝境的拐角处恰恰别有洞天,文学的前程顿时显得光明一片。最早看到这一点的是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 辛普森, 后来乔纳森 # 卡勒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和肯定, 其总的想法是,当今世界作为分类学意义上的文学似乎已远离了人类生活中心,但在哲学、历史、宗教、法律等其他理论学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事情恰恰呈现另一番景象,叙事、描述、

4、虚构、隐喻等文学的模式正在被大量采用,到处都可看到 / 文学性0 的影子在晃动,/ 文学性0 的作用已深入骨髓、不可分割。他们不无兴奋地宣称: / 后现代是文学性成分高奏凯歌的别名0!国内较早接受这一观点并加以发挥的是余虹先生,他引起广泛注意的代表性观点是,后现代转折从根本上改变了 / 总体文学0 的状况,它将狭义的 / 文学0 置于边缘, 又将广义的 / 文学性0 置于中心。他将这一状况称作 / 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的蔓延0。所谓狭义的 / 文学0 指的#157#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和文化类别的语言现象,这种 / 文学0 在当今图像时代被边缘化了。但与此同时,广义的 / 文学性0 却中心化了。在

5、后现代场景中,只须稍一留神,就会发现今天的政治、经济、宗教、道德、学术、文化等活动是过于文学化。所谓广义的 / 文学性0 指的是, 渗透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在根本上支配着后现代社会生活运转的话语机制, 这种机制显然不是狭义文学所独有的东西。有鉴于此, 他提出所谓 / 文学研究内部的转向0 的口号,以期推动后现代处境下文学研究的重建,具体地说有两个方面,即从狭义的文学研究转向广义的总体文学的研究,从狭义的文学性研究转向广义的文学性研究。大卫 #辛普森、乔纳森 # 卡勒以及余虹此论一出,马上引来一片质疑之声。有论者指出,辛普森们张扬的 / 后现代文学性0 一方面导致文学原有的精神气质逃逸、颓败和飘

6、散在 / 文学性0 之中, 另一方面则是俗文学的逻辑进入各个学术领域, 而将各个学术领域都泛 / 俗0 化了。这就使得后现代的文学大大地掉了档次和品位, 连辛普森自己都称之为 / 半桶水知识0,它不足以与原先的文学相提并论。还有, 被辛普森们当作 / 新发现0 的文学修辞同时也为其他学术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广泛运用的情况, 按说乃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从古到今,比喻、象征、比拟、隐喻等修辞手法并不是文学的专利,而是一切文体公用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所谓 / 后现代文学性统治0 其实并不存在,只是辛普森们的一种巨型想象和时代误读罢了。也有论者认为,主张 / 文学性扩张0 者的不足在于, 其论述对于 /

7、 文学性0 等概念的内涵缺乏界定,而在论述过程中也含糊其辞。他们大力肯定的经济、商业、消费中的 / 文学性0 与文艺学中的 / 文学性0在各自话语中的位置和功能并不是一回事。就前者而言,/ 文学性0 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就后者而言, / 文学性0 则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目的。可以确定,上述 / 文学性0 问题的浮出水面以及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并非无话找话,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觉得,其中还有一些问题是必须加以解决的,而论者对此往往有所忽视:其一, 如今 / 文学性0 问题的提出,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算起应是第二次, 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这两次文论的悸动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其二,对于 / 文学

8、性0 问题的考量能够摆脱 / 什么是文学?0 的本体性思考吗? 其三,对于 / 文学性0 以及 / 什么是文学?0 问题的确认肯定不能是随意的, 那么它更为确凿的前提和依据何在? 其四,所谓 / 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的蔓延0这一文学状态是恒常性的还是权宜性的? 是终极性的还是过程性的?应该说, 对于文学的当前发展与未来走向来说,这些问题都可谓重大而紧要。二、两种 / 文学性0美国解构主义学者乔纳森 # 卡勒 1989 年在讨论 / 什么是文学?0 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问题的目的不是要寻找文学的定义,而是要描绘文学的特征0,从而提出了/ 文学性0 的问题。这让人想起 20 世纪

9、初俄国形式主义学者说过的话,如罗曼 # 雅各布森说:/ 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 -文学性. , 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 0在 20#158#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5 期 余虹: 5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 ) 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6, 5文艺研究6 2002 年第 6 期; 5白 色的文学与文学性) ) 再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6, 5中外文化与文论6 第 10 辑,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年, 第 2 页。 王岳川: 5后现代 / 文学性0 消解的当代症候6, 5湖南社会科学6 2003年第 6期。吴子林: 5对于 / 文学性扩张0 的质疑6, 5文艺争鸣

10、6 2005 年第 3 期。 乔纳森# 卡勒: 5文学性6, 马克# 昂热诺等: 5问题与观点: 20 世纪文学理论综论6, 史忠义等译, 百世纪一头一尾发出的这两个声音遥相呼应, 为近一个世纪文学研究的精神历险描画出一个 / 蛇咬尾巴0 式首尾衔接的圆圈,而其中心就是 / 文学性0 问题。然而此 / 文学性0 非彼 / 文学性0,/ 文学性0 问题在当今的旧话重提并非历史的重复, 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学术格局。20 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 19 世纪后期执掌文坛的俄国历史文化学派的逆反。以佩平、季杭拉沃夫、维谢洛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俄国历史文化学派将文学研究从属于社会学,将

11、文艺作品视为历史文献、文化实例和个人传记,将文学史等同于社会思想史,而无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全部复杂性。总之,在历史文化学派那里,/ 文学0 与/ 社会0 几乎是同义词,文学理论与思想文化部门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佩平曾这样说:/ 怎么能把文学本身从社会运动中分离出去, 又为它找出一条规律呢?0历史文化学派用社会历史规律取消文学自身特性的弊端引起了俄国文论界的普遍不满, 人们批评历史文化学派将种种非文学现象统统纳入文学研究,从而扭曲了文学研究的本性,使得文学研究等而下之,降格为一种例证和资料,变成了社会史、思想史、个人传记和心理研究的附庸。作为一种逆反, 俄国形式主义主张将文学史与

12、社会、思想、政论、宗教、道德、法律、新闻、风尚、教育、科学的历史区分开来,反对用社会史、思想史、个人传记和心理研究等/ 外在的0 材料代替文学本身, 而强调文学的独立自主性和自身规律,如什克洛夫斯基宣称自己的文学理论旨在研究文学的 / 内部规律0:/ 如果用工厂方面的情况来作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市场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 而只是棉纱的只数和纺织方法。 0俄国形式主义据此认为,只有寻找文学之为文学的 / 文学性0,才是文学研究的本分,才是文学研究独立于其他知识、学问的特质和价值之所在。而他们所说的 / 文学性0 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语言形式的特点, 即打破语言的正常节奏、韵律、修辞

13、和结构,通过强化、重叠、颠倒、浓缩、扭曲、延缓与人们熟悉的语言形式相疏离相错位,产生所谓 / 陌生化0 的效果。可见, 从历史文化学派到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研究取一种退缩、收敛的态势,即从非文学领域向文学领域收缩, 排除社会历史、政治运动、思想潮流、道德教条、宗教观念和文化风尚等对于文学的外来干预,将文学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文学自身的规定性,限定在文学的文本、语言、形式之上。如果说历史文化学派将文学消融在社会、历史、文化之中, 抹煞了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限,那么俄国形式主义则正相反, 刻意用 / 文学性0 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 当解构主义再次提出 / 文学性0 问题时,事情则发生

14、了变化,文学研究恰恰转向了发散、扩张的态势。解构主义学者关心的已不是文学文本中的语言形式, 而是非文学文本中的/ 文学性0 了,诸如哲学、历史、政论、法律文书、新闻写作中的叙事、描述、想象、虚构、修辞等。乔纳森# 卡勒在这方面可谓得风气之先,他较早发现了这一事实:/ 文学性0 在非文学文本中的存在, 如今已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他说:如今理论研究的一系列不同门类,如人类学、精神分析、哲学和历史等,皆可以在非文学现象中发现某种文学性。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和雅克 # 拉康的研究显示了诸如在精神活动中意义逻辑的结构作用,而意义逻辑通常最直接地表现在诗的领域。雅克 # 德里达展#159#/ 文学性0

15、 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花文艺出版社, 2000 年, 第 27、30 页。 尼古拉耶夫等: 5俄国文艺学史6, 刘保端译, 三联书店, 1987 年, 第 140) 141 页。什克洛夫斯基: 5关于散文的理论6,5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前言6, 方珊等译, 三联书店, 1989 年, 第 14 页。示了隐喻在哲学语言中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克罗德 # 莱维) 斯特劳斯描述了古代神话和图腾活动中从具体到整体的思维逻辑,这种逻辑类似文学题材中的对立游戏 ( 雄与雌, 地与天, 栗色与金色,太阳与月亮等) 。似乎任何文学手段、任何文学结构,都可以出现在其它语言之中。在这一风气转变的过程中, 雅克 #

16、 德里达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德里达认为, 以往人文话语总是围绕 / 中心0 来彰显意义,所谓 / 中心0,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奉为最高本体的本质、存在、实体、真理、理念、上帝之类概念。其实这种 / 中心0 是不存在的,是理应被消解的。人文话语并不是通过能指与所指的转换达到对意义的把握,而是通过能指与能指的过渡实现意义的,而且这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过程,构成一根长长的链条。这就像查字典,一个词的意思要到另一个词那里去查找,而另一个词的意思要到更多的词那里去查找,这一查找的过程是无穷尽的, 因而意义的实现也是无穷尽的。这样,德里达就以能指与能指之间的横向关系取代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纵向关系,认为意义的彰显只是一场在能指与能指之间进行的游戏, 它取决于不同能指之间的 / 延异0, 亦即从一个能指过渡到另一个能指,在空间中存在差异,在时间上有所延宕,从而在能指与能指之间就出现了 / 间隔0 和 / 空隙0。在这一连串的过渡中, 意义就像种子一样 / 播撒0 在不同能指之间的 / 间隔0 和 / 空隙0 之中,这就使得意义的彰显成为一个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