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课题申报指南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1610392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课题申报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课题申报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课题申报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课题申报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课题申报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课题申报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课题申报指南(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课题申报指南课题申报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二一一年九月年九月1第一章第一章 申请须知申请须知一、一、 项目总体目标项目总体目标本项目是结合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实际需要和方案实施对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云存储等多种信息技术,研究安全可扩展的城乡统筹社会服务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实施过程异构数据交换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集成创新与应用,克服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交换和

2、交易安全等技术难题,力图解决城乡统筹社会服务系统建设中具有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探索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社会服务的市场化运营管理体系和投资建设模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集成创新,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技术服务标准;建设具有重庆区域特色的城乡统筹社会服务信息平台,为落实和完成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奠定信息化基础,为全国开展城乡统筹工作提供成功的经验。项目是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流程和管理方式基础上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又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统筹城乡现代服务方式。项目拟研究可扩展的城乡统筹社会服务

3、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实施过程、异构数据交换等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把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的需求,构建第四方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和平台;结合“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 “探索建立农2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支持开展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等的任务,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险服务平台。在重庆市实现具有区域服务特色的服务城乡的应用系统,完成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二、二、 项目研究内容项目研究内容项目结合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实际需要和方案实施对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力图解决城乡统筹社会服务系统建设中具有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探索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社会服

4、务的市场化运营管理体系和投资建设模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集成创新,形成统一规范的技术服务标准;建设具有重庆区域特色的城乡统筹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平台。项目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流程和管理方式基础上,将形成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产业,完成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通过本项目实施,将形成以“改变传统服务模式,整合资源供求信息,打破城乡壁垒,服务城乡统筹的信息平台”为理念的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并具备以下特色。即:1、形成一个示范工程: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2、建设两类应用示范:第四方就业服务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统筹城乡社会保险服务与社保卡便民服务应

5、用示范,解决社会保障城乡壁垒和信息孤岛问题。3、探讨三种服务模式:劳动就业服务供求链的多方合作共赢模式;社会保障卡“一卡多用”的便民服务模式;农民工跨地区职业变更3带来的社会保障跟踪服务模式。三、三、 课题设置课题设置本项目设置 4 个课题,包括:课题编号课 题 名 称课题承担单 位选择方式课题 1统筹城乡现代服务关键性技术研究与支撑平台构建定向委托课题 2第四方就业服务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定向委托课题 3统筹城乡社会保险服务与社保卡便民服务应用示范定向委托课题 4第四方就业服务产业链共赢模式研究与应用公开发布四、四、 实施期限实施期限本项目实施期间为 2010 年 9 月至 2013 年 6

6、月。五、五、 项目经费项目经费本项目经费总额为 4000 万元。其中拟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 2000 万元,自筹经费 2000 万元。六、六、 申报内容申报内容此次公开发布的项目课题申请指南,涉及 1 个课题,即:课题四:第四方就业服务产业链共赢模式研究与应用,拟安排经费 800 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 400 万元,其余经费由承担部门和单位配套。4七、七、 申请管理申请管理1本项目在科技部指导下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2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遵循“公开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委托”的原则,选择承担单位。3申请内容应在指南所设课题范围之内,并以课题为单位申

7、请。八、八、 申报的基本条件和要求申报的基本条件和要求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无不良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鼓励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联合申报。 2申报单位应对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进行申报。联合申请单位各方应签订联合申请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研究内容和责任。课题牵头申请单位对联合申请各方的申报资格进行审核。经有关部门科技司或所在省(市、自治区)科技厅(委)审定后,进行申报。3课题承担单位要具有从事相应科研课题的研究基础,包括高水平的科研队伍、较全的

8、研究设施、良好的研究业绩、较强的示范推广能力等必要的实施条件。鼓励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以“产学研联盟”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实现责任和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4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年龄不超过 55 周岁,具有5较高的学术水平、无不良科研行为。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 60%,在国内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 9 个月。 5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负责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包括 863 计划、973 计划、支撑计划等)项目课题,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同期承担的国家主体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

9、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6申报单位经费须专款专用,设立单独账簿,独立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经形式审查,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将不参与专家评审。九、九、 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1、申请文件编写: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2、申请文件的规格要求:一律用 A4 纸,仿宋体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同时附上电子版。3、申请文件构成:(1)申请函(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3)课题申报书(4)课题预算书(5)有关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申请单位资格声明函、申请单位资信证明、地方

10、配套或企业自筹经费承诺函、近两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等)64、课题申报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及注明“不准提前启封”字样,并加盖单位公章。5、课题预算书须单独装订,与申报书一并提交。编制要求参照关于 2006 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财函200612 号)(见科技部网站 )。6、申请文件一式 15 份,正本 1 份,副本 14 份,在每份申请书上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附电子

11、版光盘一份。7、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课题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课题申请指南可从科技部网站(http:/)上直接下载。8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单位面交或邮寄的申请文件。寄达时间以重庆邮局签收日为准。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责任自负。寄达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2010 年 10 月 15 日 17:00 时寄送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新溉大道 2 号生产力大厦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高新处 岑军波 收邮编:401147十、十、 未尽事宜参照国家有关科技管理办法执行。未尽事宜参照国家有关科技管理办法执行。十一、十一、联系人联系人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高新处:岑军

12、波7电话:(023)67513582 邮箱: 8第二章第二章 申报课题目标与内容申报课题目标与内容课题课题 4:第四方就业服务产业链共赢模式研究与应用:第四方就业服务产业链共赢模式研究与应用1研究目研究目标标与内容与内容本课题着重研究第四方就业服务的产业模式结构,整合市场化就业服务产业链,促进第四方就业服务平台的有序、高效的运行;通过地面服务站的建设,及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快速转移,提升劳动力价值,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结合中介派遣机构的诚信机制,实现多方共赢的第四方就业服务产业链体系。课题的具体研究任务包括:第四方就第四方就业业服服务产业链务产业链合作机制研究合作机制研究包括研究如何协同就业服务产

13、业链各节点的运作;研究平台就业服务诚信的保障机制;研究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在平台上实现不同动态就业服务链路的设计;研究就业服务产业链各节点企业资源整合机制;研究平台与培训机构合作机制;研究平台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机制。研究就研究就业业市市场场数据撮合匹配数据撮合匹配第四方就业服务产业链商业模型中核心之一,即要实现平台的各方使用者的精准对接,最大程度提高匹配精准度。利用智能匹配技术来实现上述大规模数据对接,在依靠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匹配技术上,加上人工计划的干预,最大程度实现个体数据匹配的精准性、规模数据结构性流转的合理性,达到数据大规模、精确匹配的目的。同时,将生产数据反馈入智能匹配模型,形成“理论实际理

14、论”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准性,由此也不断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正确性。在“劳务工订单”等已成交的事实数据基础上,建立经验匹配模9型,将该模型用于生产;生产过程产生的事实数据再反馈入匹配模型。由此实现匹配模型的持续优化,不断提高匹配准确度,将求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订单管理原型系统,通过简单的搜索技术借助人工干预,实现供求信息匹配。第四方就第四方就业业服服务务平台整合及平台整合及协议标协议标准的研究准的研究包括与多个重点城市的就业服务呼叫中心进行平台数据整合,通过呼叫中心多种通讯方式,为求职者提供全面的就业咨询、就业意向登记等服务,并通过呼叫中心整合当地的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和招聘企业。为了更好的

15、协同就业服务产业链各节点的运作,将产业链中各类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的数据进行实施整合、共享。课题需要研究并定义出项目相关的多媒介就业信息沟通的开放使用标准;劳务工求职信息和自然属性的信息共享技术标准;企业订单交换协议标准;以及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诚信信誉接口标准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标准。基于第四方就基于第四方就业业服服务产业链务产业链的地面服的地面服务务站网点建站网点建设设基于第四方就业服务产业链模型结构,在全国主要城市建设第四方就业服务地面服务站,为求职者提供现场或者远程就业面试、岗前培训、就业专业等服务;同时针对第三方机构,提供服务体系解决方案,为第三方机构提供呼叫终端设备,将第三方机构纳入到第四

16、方就业服务产业链体系,利用第三方机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扩展第四方就业服务产业链地面服务应用工程的建设。2 技技术术、 、经经济济考考核核指指标标 建成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和分布在全国不少于 30 个重要城市的地面服务站网络; 整合不少于 300 家以上派遣、中介、培训第三方机构; 项目期内服务 400 万人次以上、实现不少于 30 万人的转移10就业; 项目期内实现服务收入不少于 6000 万元; 申请国家软件著作权 1-2 项。3、 、课题经费课题经费课题总经费 800 万元,国拨专项经费 400 万元,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经费 400 万元。4、 、课题课题申申报报条件条件课题承担单位必须为注册资金不低于 1000 万元人民币的企业;课题承担单位具有全国性务工就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和运营条件,在全国设有不少于 3 个分支机构,并拥有 3 家以上劳动就业服务站,服务站具备农民工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