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_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601828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_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_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_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_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_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_经济苏北鲁南的城市化模式比较(1)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 1800 年到 1980 年的 180 年间,世界人口增加了3.5 倍,而城镇人口增加了35 倍。城市化水平从5.1 上升到40,发达国家已经达到75。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以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97以上的社会财富。中国现有的 600 多个城市以0.43 的面积创造了68.6 的国内生产总值。据匡算,我国一个中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万人左右, 仅带动基础设施投入就达20 亿元。 从我国十五发展计划看,城市化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全国范围内将掀起新一轮城市化高潮,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里介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在规划建设上较有代表性的两

2、个城市的经验。江苏省徐州市实施“东进、南扩、北造、西延”,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力吸纳外来人口,并改革调整不适应形势要求的制度和政策,深化户籍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城市建设投资体制和市政公用行业四项改革,走出一条城市化的新路。而山东省济宁市则采取构筑城市群的做法扩大城市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东部沿海地区借助对外开放的先机和经济发展的优势,迅速崛起了一批现代化大中城市,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京津唐地区等五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带动全国城市化水平从1980 年的 19上升到1999年的 30.4 。从“十五”发展计划来看,城市化将成为我国经

3、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全国将掀起新一轮城市化高潮,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根据国际经验,徐州市已开始向工业化中期迈进,工业化水平达到46.4 ,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1.9 ,城市化水平低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去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全省将进一步突出四个特大城市 (苏州、 无锡、 南京、 徐州)和构筑三大城市圈苏锡常、南京和徐州。江苏省的三大城市圈,现在的发展并不平衡,有个从南向北的梯度,苏锡常最发达,南京次之,而徐州则排老末。最发达的苏锡常建设特大城市已经有了最引人瞩目的行动曾经的华夏第一县已不复存在,这个早先的无锡县,后来的锡山市并入了无锡市成为锡山区,

4、具有巨大经济总量的锡山区,使无锡市在迅速长大, 看来江南特大城市会迅速崛起。经济欠发达的徐州准备怎样成长为特大城市和构筑起城市圈呢?徐州五省通衢,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和近现代战争在此地留下重重痕迹。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往往经济都不甚发达,徐州只有将自己变作商家必争之地,才能真正完成江苏省赋予它的“建成特大城市”的历史重任。如何为城市化进程提速,徐州选择了深化改革,建立操作性强的运行机制。城市化进程提速, 涉及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职业变迁、 农业土地使用率、人口居住地集中度、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徐州主动适应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需要,摒弃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

5、大力改革调整不适应形势要求的制度和政策,目前主要工作放在深化户籍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城市建设投资体制和市政公用行业四项改革上。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镇户口管理制度,徐州准备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实行以合法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准迁制度,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制度,并逐步用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要清除各种人为的障碍,如不再收取城市增容费或类似费用,淡化行政对户口的干预,尽可能地打开城门,降低门槛,逐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 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地向城镇集聚。对进城农民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还要研究制定积极的外来人口政策,大力引进并留住外来优秀管理人才、技

6、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积极鼓励投资移民,特别是符合徐州市发展方向的项目的投资移民。同时,要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为主体,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取消不合理招工前置条件,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进城农民可以参照个体、私营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建立个人账户养老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广泛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依靠民力,广聚民资,引导个体私营业户和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入城镇投资兴业,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要把土地的增值效应注入城市建设,就要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要通过市

7、场化运作,使城市土地的升值注入城市的建设之中,转化为城建资金的主要来源。徐州确定,今后要尽快建立土地市场,依法规范供地方式,促进土地有序流转。还要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城镇闲置和因城市改造、退二进三或企业破产、搬迁等需要调整利用的土地,由市政府统一收回或收购,统一实施出让供应。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实行承包经营和有偿使用的,其使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实行国家作价折资、入股或租赁、出让使用。对全市土地要实行总控制,优先保证特大城市的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在农村,将积极鼓励离农进城的农民将原承包的土地使用权,通过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方式进行有偿转让,解除农民进城后的后顾之忧,逐步使转移人口“

8、离乡”又“离地”,为农民进城定居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同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目前必须改变财政投入的单一体制。实行多元化投资,徐州市的各级政府要在加强规划引导的基础上,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建设, 根据“谁投资, 谁受益” 的原则, 鼓励和支持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法人和个人,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城镇住宅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经营,这样就变一方投入为多方聚资,变政府包建为全民共建。要变兵家必争之地为商家必争之地,徐州还要进一步学习运用市场机制来经营城市,把城市当做最大的国有资产,把城市建设当作一项产业,按照市场经济的一

9、般规律来运作、经营,提高城市建设的市场化程度,走“以城养城, 以城建城” 的新路。 徐州人意识到 “借力发展”的重要, 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基金并组建城市投资公司,推行 BOT (建设经营转让) 、TOT (转让经营转让) 、ABS (资产收益抵押)等投资和政府特许专营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扩大增量,促进城市建设资金的保值增值和滚动发展。城市做大,城市公用行业也必然长大,徐州正在深化市政公用行业改革,走市场化经营的新路。城市交通、园林、公用设施、可利用空间等城市资产,都是价值可观的资源。但长期以来,许多城市都是将其当作公益设施,致使政府包袱越背越重,城市更难以长大。徐州人已经有“城市设

10、施是特殊商品”的意识,正在把这些资源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配置,对城市道路、 广场、 桥梁、公园、 建筑等设施的“冠名权” ,对公园、交通、园林绿化的“经营权”,城市可利用空间的 “使用权”, 都可以进行公开公平竞争,或租赁或拍卖。 闲置资产变成了 “摇钱树”,无效状态下的公用行业变为有效资产,可以打破多年政府投资建设,补贴亏损的管理方式。加快城市公用事业产业化的步伐,才能实现在城市长大的同时,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同步进入良性发展。江苏的“西部地区”?在江苏省确定的三大城市圈中,徐州是经济欠发达的, 它是经济发达的江苏省的“西部地区” ,在全国地级市中名排35 位,“九五” 期间 GDP 年均增长1

11、2.2 , 2000 年 GDP 达到 658.2 亿元。人均 7420 元。三个产业的结构由24.5 45.3 3.2 调整为目前的18.1 16.1 35.8 。从这个调整结果看,徐州经济在“九五”期间自定位为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徐州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是综合实力不强。在计划经济时代,它是江苏的能源基地,采煤对徐州的资源破坏比较严重。所以在江苏全局的棋盘上,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都没有在徐州布点, 造成全市工业体系明显不合理。十年前兴起的乡镇工业大部分没有跳出五小工业的范畴,经济调整时, “刀” 就自然落在这些企业头上,结果是徐州的工业产业对全市的支撑作用不强。从另一面看,徐州又是江苏人口第一大市

12、人口达到708 万,占全省11,而 GDP只占全省 7.8 ,人均GDP ,人均财政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5.8 和 47。第一产业的比重比全省高了5.9 ,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比全省低了4.5 和 1.4 。三个产业该高的没有高,该低的没有低。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是比较强劲的。苏南经济板块中,苏州无锡主要是靠县域经济支撑,徐州则主要是靠市区。徐州弱就弱在六个县市,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徐州国有经济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国有经济改革比较滞后,人才聚集能力也比较低。看来,徐州与苏州、无锡(这二位是全国地级市的老大和老二)南京相比,经济总体实力、发展水平都不在同一层次上,要实现江苏省的战略

13、目标,要建设特大城市圈,徐州比苏南地区和南京有更长和更难的路要走。设立目标锁定目标徐州市为自己建设特大城市的定位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交通枢纽之一;陇兰经济带东部商贸都会;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新兴旅游城市和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徐州为自己建设特大城市的规模设立目标是:到2005 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5左右,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市区人均GDP达到 3 万元;到2010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0,市区人均GDP达到 5 万元。建成面积162 平方公里,徐州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市城镇发展整体水平跃入全国先进地区行列。徐州市未来的总体布局是建设“一城两翼”的特大城市,构筑“一主五副

14、”紧密城市圈,形成“两轴一带”城镇体系主骨架。“一城”,即把徐州城区做大做强。“两翼”,即建设贾汪和双沟两卫星城,使之成为两个增长极,开成以主城区为中心,向两翼扩大发展的特大城市构架,做到主城强,两翼丰;“一主”是以徐州特大城市为主中心, “五副”是把新沂、邳州、沛县、丰县、睢宁五个城区建成中等城市,成为徐州的副中心,形成徐州紧密城市圈;“两轴”一是徐连(连云港)、徐丰城镇聚合轴,二是徐淮、徐沛城镇聚合轴,形成特大城市为辐射源,中等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主骨架,“一带”即徐连经济带,要抓住徐连高速公路和新亚欧大陆桥贯通的机遇,充分利用连云港桥头堡优势,加快徐连经济带建设,使之成为南

15、接沪宁,北连胶济的,带动全市和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新高地,也从而带动全市城市化进程。为此,徐州正在加快拓展城市空间,实施“东进、南扩、北造、西延”。 “东进”:城区向东跳过三环路形成新的城市组团;“南扩”:在南部和东南部形成两个城市组团,并逐渐与主城区对接; “北造”:在城北塌陷区造地建城,形成新的城市组团; “西延”:综合开发, 完善功能,增强对外辐射力。鲁南济宁将组群式成长在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大力提速之时,山东省也不示弱。山东省的“十五”计划中,确定了重点建设四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济宁即为其中之一。横览纵观,各国把城市做大有几种模式:其一是全国人口高度集中,有的甚至集全国14人口于一城;其

16、二是摊大饼,逐渐外延城区空间;其三是老市区不动,在邻近区域建设数个卫星城;其四是依老建新;其五是采用组群结构,大约以50 公里为半径,建设城市群,城与城之间不超过半天车程。山东济宁市被省里定为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后,聘请北京大学9 位城市规划专家,经过充分的专题论证, 选择了做大城市的第五种模式建设组群结构大城市,并很快编制了 “济(宁)兖(州)邹(城)曲(阜)复合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确定了对济兖邹曲复合中心实行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经济活动一体化的总体建设思路,以求打破现有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和各自独立发展的格局,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城市建设。济宁市组群结构大城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济兖邹曲四个城市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包括四个方面组织管理一体化。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是建设组群结构大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一体化。这是联系4 个城市的纽带,是都市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保证。济宁市的目标是在四城市之间形成22 万伏大双环电力网络; 实现 4 个城市同城票据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