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整理 小马哥版(下)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1600935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67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整理 小马哥版(下)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微生物整理 小马哥版(下)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微生物整理 小马哥版(下)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微生物整理 小马哥版(下)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微生物整理 小马哥版(下)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整理 小马哥版(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整理 小马哥版(下)(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外界因素很多,除一些营养条件外,还有许多物理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有温度,PH、氧气等。一、一、温度:温度:一、一、二、氧气:二、氧气:按照微生物生长与氧气的关系可分为:好氧菌(Aerobe) ;厌氧菌(Anaerobe)两大类。三、三、PHPH:第二节第二节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一、基本术语一、基本术语1 1、 灭菌:(灭菌:(SterilizationSterilization)2、 消毒(消毒(DisnfectionDisnfection) 3 3、 防腐:(防腐:(AntisepsisAntise

2、psis)4、 化疗:化疗:(Chemotheraph)二、物理杀菌二、物理杀菌-高温高温物理杀菌的种类很多,如高温、辐射、超声波、激光等。这里主要介绍一下高温。高温灭菌的机理是:它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分子发生变性,高温灭菌又可分为:1 1、干热灭菌:、干热灭菌:火焰、烘箱(150170。C 2 小时)2 2、湿热灭菌:、湿热灭菌:(1) 常压下常压下:巴氏消毒法(牛奶等,杀灭病原 M) 、煮沸消毒法(用于饮用水) 、间歇灭菌法(用于不耐热的培养基)三种方法。(2) 高压下:高压下:常规加压灭菌法、连续加压灭菌法(工业上罐外连续)第七章第七章 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病毒病毒教学目的和

3、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非细胞生物的定义;病毒的大小、形态组成及结构,病毒的增殖方式和过程;及目前已知的亚病毒的种类和其基本特征;了解病毒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病毒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其增殖的过程,难点是病毒的增殖过程。第一节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及结构病毒的形态及结构病毒通常具有以下特性:特性: 个体极其微小,一般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DNA 或 RNA。 无产能酶系和蛋白质合成系统。 在宿主细胞内,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进行增殖。 专性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

4、亲可形成结晶,长期具备侵染力,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第三敏感。一、一、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成分: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成分:(一)(一) 大小:大小:(二)(二) 形态:形态:一般呈球状、棒状,蝌蚪状等多种形态,少数为弹状、砖状等。(三)(三) 化学成分:化学成分:多数病毒只含蛋白质或核酸两种成分,少数大型病毒还含脂类和糖类。1 1、 病毒蛋白质:病毒蛋白质:根据病毒蛋白质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结构蛋白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2 2、 病毒核酸:病毒核酸:二、二、 病毒的基本结构:病毒的基本结构:三、三、 病毒的群体形态:病毒的群体形态:噬菌斑:噬菌斑:一个噬菌体浸染一个敏感细菌后,

5、隔不久就会释放出一群子代噬菌体,接着再侵染其它的细菌细胞,并引起细菌裂解,如此重复就会形成一个个噬菌斑。噬菌斑的形成可用于检出、分离、纯化噬菌体和进行噬菌体的计数。第二节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一、一、病毒的增殖过程:病毒的增殖过程:一般可分为五部: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五个阶段。二、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细菌:二、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细菌:三、一步生长曲线:三、一步生长曲线:四、噬菌体的效价测定:四、噬菌体的效价测定:第三节第三节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一、一、非增殖性感染的类型:非增殖性感染的类型:有三类:流产感染流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

6、限制性感染限制性感染(restrictive infection)和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1 1、流产感染:流产感染:这是一类普遍发生的非增殖性感染,依其发生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和依赖于病毒的流产感染两类。(1 1) 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如果病毒感染的细胞是病毒不能复制的非允许细胞(ninpermissive cell) ,将导致流产感染。在非允许细胞往往仅有少数病毒基因表达,病毒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其原因,可能与这些细胞缺失某些参与病毒复制的酶、tRNA 或细胞因子有关。允许细胞与非允许细胞的划分是相对于某一特定的病毒而言

7、的,一种病毒的允许细胞可能是另一种病毒的非允许细胞,反之亦然。如,猴肾细胞是 sv40 的允许细胞,但人腺病毒感染猴肾细胞则会导致流产感染。(2 2) 依赖于病毒的流产感染依赖于病毒的流产感染这类流产感染系由基因组不完整的缺损病毒(defective viruses)引起。这类病毒因一个或多个病毒复制所必需基因有缺损,丧失了其功能,所以它们无论是感染允许细胞或非允许细胞,都不能完成复制循环。2 2、限制性感染限制性感染这类感染是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其结果是病毒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性细胞,病毒才能繁殖;或是一个细胞群体中仅有少数细胞产生子代病毒。例如,人乳头瘤病毒可感染

8、上皮细胞,并且其早期基因的转录可在受染的各分化期的上皮细胞中进行。但是由于晚期基因转录仅能在分化成熟的鳞状上皮细胞中进行,所以只有终末分化的鳞状上皮细胞才有病毒增殖。3 3、潜伏感染潜伏感染这类感染的显著特征是在受染细胞内有病毒基因组持续存在,但并无感染病毒颗粒产生,而且受染细胞也不会被破坏,这种携带有病毒基因组但不产生有感染性病毒的细胞称做病毒基因性细胞(virogenic cell) 。潜伏感染的另一个极端情况是由于病毒基因的功能表达导致宿主基因表达的改变,以至正常细胞转化成恶性细胞。二、缺损病毒二、缺损病毒广义的缺损包括所有病毒,因其必须有寄主才能进行复制。在此缺损病毒的意思是:这类病毒

9、的复制还需依赖其它病毒基因组或病毒基因的辅助活性,否则在活细胞内也不能复制。有些病毒因基因组缺损严重而丧失其全部的生物活性(即是非生物) 。有生物活性的缺损病毒有下列四类:干扰病毒干扰病毒(或称干扰缺损病毒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DI 颗粒) 、卫星病毒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vses) 、条件缺损病毒条件缺损病毒(conditionally defective virvses)和整合的病毒基因组整合的病毒基因组。1 1、干扰缺损病毒(干扰缺损病毒(DIDI)它是病毒复制时产生的一类亚基因组的缺失突变体。无论是动物、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在自

10、然感染或实验感染时,都可能产生各自相关的 DI 颗粒。特别是在高感染情况下,其产生的频率更高。由于 DI 基因组不完全,复制必需依赖其同源的完全病毒,又因其基因组小,因而复制就更迅速。给病毒的生物学活性带来大而有害的影响。也是有些病毒分离、培养困难的原因。2 2、卫星病毒卫星病毒卫星病毒是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中的病毒。它也是基因组缺损的,它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才能复制。与 DI 病毒不同的是,它不是由其辅助病毒的基因缺失产生的,而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绝对缺损病毒。如细小病毒科中的腺联病毒(AVV)是一种卫星病毒,它只能在同时有腺病毒或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核内复制。3 3、条件缺损病

11、毒条件缺损病毒它是一类基因组发生了突变的条件致死突变病毒。在允许条件下能够正常繁殖,非允许条件下导致流产感染。4 4、整合的病毒基因组整合的病毒基因组某些温和的噬菌体和肿瘤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因病毒与细胞的性质相似,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这类感染称之为整合感染。一般情况下,病毒整合感染的细胞没有感染性的病毒产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的病毒基因组才能转入复制循环,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第四节第四节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病毒进入细胞后,是利用宿主的大分子合成机制进行自己的合成,因此它们存在紧密的关系。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说明它

12、们之间的分子生物学关系,而且对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控制提供重要依据。一、一、噬菌体感染对原核细胞的影响噬菌体感染对原核细胞的影响二、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二、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1 1、病毒感染的致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感染的致细胞病变效应主要是因病毒基因产生的毒性作用或病毒复制必需步骤的次级效应。病毒感染引起细胞死亡也有两种方式:即坏死和凋亡。2 2、病毒感染对宿主大分子合成的影响病毒感染对宿主大分子合成的影响(1)抑制宿主细胞转录:抑制宿主细胞转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与宿主细胞争夺三磷酸核糖核苷;使宿主细胞转向病毒基因的转录。(2)抑制宿主细胞的翻译抑制宿主细胞的翻译:主要方式包括。

13、A、降解宿主的mRNA。B、与宿主细胞争夺核糖体或其 mRNA 比细胞的更具亲和力。C、改变宿主翻译的特异性。3 3、病毒对细胞结构的影响:、病毒对细胞结构的影响:主要是能致细胞病变的病毒会产生此种影响。(1 1)对宿主细胞膜的影响:对宿主细胞膜的影响:毒粒表面具融合活性的糖蛋白可从细胞外部或内部造成相邻细胞间发生融合(2 2)对细胞骨架的影响:对细胞骨架的影响:许多病毒的感染会导致细胞骨架纤维的瓦解。主要是通过引起肌动蛋白的微丝减少、微管解聚等途径。(3)形成包涵体:形成包涵体:病毒复制复合物、转录复合物、复制和装配中间体、核壳和毒粒常累积在宿主细胞的特定区域,而形成包涵体。(4)引起细胞凋

14、亡:引起细胞凋亡:病毒感染后通过关闭或干扰宿主细胞正常合成代谢诱发细胞凋亡,或由病毒编码的蛋白因子直接作用于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因子及蛋白水解酶而诱发细胞凋亡。三、机体的病毒感染三、机体的病毒感染机体的病毒感染与细胞病毒感染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病毒与机体作用的总和。在这里只简单讲一下:1 1、机体感染的类型机体感染的类型有不同的分法。根据感染症状的明显程度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根据感染过程,症状和病理发生的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系统感染。根据病毒在机体内存在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感染。2 2、病毒感染机体所需条件病毒感染机体所需条件(1 1)病毒本身:病毒的致病力和毒

15、力直接影响病毒感染。致病性是病毒引起感染的潜在能力。毒力是病毒致病性的强弱。另外还与病毒的数量有关。(2 2)机体的防御能力:(3 3)环境条件:如生态环境、气候、动物的管理、植物的栽培方式等。第五节第五节亚病毒亚病毒一、一、类病毒类病毒二、拟病毒:(又称类病毒)二、拟病毒:(又称类病毒)三、朊病毒:三、朊病毒:朊病毒又称“普列昂”或蛋白质侵染因子。据目前所知,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羊搔痒病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紊乱疾病,具有脱毛、皮肤搔痒、失去平衡和后肢麻痹等症状。1982 年美国学者S、B、Prusiner 发现该病的病原是一种

16、蛋白质,称为朊病毒。这一发现在生物界引起震惊,因为它与传统的“中心法则”相抵触,即:DNA-RNA-蛋白质。因而可能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第六节第六节病毒与实践病毒与实践病毒与实践的关系极其密切,病毒可引起人、动物、植物和病害及工业生产中的失败,同时又可利用它进行生物防治、疫苗生产和遗传工程工作。 第第 8 8 章章微生物遗传微生物遗传第一节第一节 遗传学的发展史遗传学的发展史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最本质的特性之一遗传(inheritance):亲代与子代相似,稳定性保守性变异(variation):亲代与子代、子代间不同个体不完全相同一、遗传学前史一、遗传学前史1.公元前五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第一个遗传理论。亚里斯多认为德生物的遗传是个体胚胎发育所需的信息传递。1809年拉马克(Lamarck, J.B)提出了 “用进废退”的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