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分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599773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3 3例误诊分析例误诊分析【摘要】目的目的 探讨分析主动脉夹层误诊的原因,加强对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认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果 3例患者分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死亡2例。结论结论 临床医师应该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是减少误诊或漏诊的关键,降低死亡率,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血液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也有人称夹层动脉瘤。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复杂,漏诊误诊率较高,急性主动脉夹层多见于中

2、老年男性,男女性别比例2:1,3/4以上病人发病时超过40岁,近端夹层发病高峰年龄在50-55岁,而远端夹层在60-70岁,在AD患者中,有62%-78%的患者有高血压1 。由于多数病例在起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开始24h内每小时病死率为1%-2%,急性期患者如未治疗65%-73%于2周内死亡2 。所以及时诊断和尽早积极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文回顾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例被误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历资料,现报道如下。1 1 临床资料临床资料例1 女,70岁,因胸骨后疼痛1小时,于2011年11月3日晚21:40时分急诊入院。入院前1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持续性

3、疼痛,难以忍受,伴胸闷,气促,随即由家属护送入本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查体:T36.2,R22次/min,P68次/min, BP160/90mmHg(21.2/12.0kPa),神志清楚,自动体位,两肺叩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向左稍扩大,心率68次/min,律不齐,心尖区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平,肝,脾未扪及,无压痛,肠鸣音正常。急诊化验检查:血常规WBC16.4109/L,肌酸磷酸激酶(CK)和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肝功能均正常,肾功能轻度异常,ECG提示窦性心律不齐。临床初步诊断:(1)急性冠脉综合征, (2)原发性高血压(极高危组)。既

4、给予上氧,静滴硝酸甘油扩冠脉,阿司匹林、钙拮抗剂、他汀类药物治疗和对症处理。经上述常规治疗后,患者胸痛症状未能缓解,6h后复查肌酸磷酸激酶(CK)和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均为正常,ECG示窦性心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I0A-VB) ,ST段压低和T波低平。给予吗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等处理,患者仍疼痛难忍,烦躁不安,于2011年11月4日上午10:30时分作胸部螺旋CT检查,提示主动脉夹层(I型) ,在护送病人返回病房途中,患者突发意识丧失,血压骤降,心跳骤停,抢救无效而死亡。例2 男,58岁,因突发上腹疼痛伴大汗淋漓2小时,于2012年10月25日12:4

5、0时分,门诊以“急性胆囊炎”收治入院。2小时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感上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刀割样疼痛,伴大汗淋漓。无恶心、呕吐症状。曾就诊当地乡中心卫生院,血压达180/110mmHg,考虑“心绞痛” ,给予“速效救心丸”含服,上氧等处理,疼痛症状未见缓解,立即转到我院就治,有高血压病史5年。入院时查:T37,R22次/min,P90次/min, BP138/78mmHg(l8.4/10.4kPa),急性痛苦面容,神清合作,多汗,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 ,腹稍隆,剑突下及胸背部述疼痛,但压痛点不明确,肝,脾未扪及,Murphy征(-) ,腹肌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辅助检查:血常规正

6、常,肝肾功能均正常,肌酸磷酸激酶(CK)和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均正常、血淀粉酶偏高172U/L(参考值0-115U/L) ,胸腹部B超示:(1)心包积液, (2)肠道积气征像。临床诊断:(1)急性胰腺炎(2)心包积液原因待诊。予抗感染、抑酸、抑胰酶等对症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即3小时后(于2012年10月25日16:05时分)患者突然呻吟不止,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血压突降至70/50mmHg,心率、呼吸变浅变慢,立即给予补液,血管活性药物抗休克,同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于当日17:45分抢救无效死亡。死后尸解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开口至心

7、包腔内。例3 男性,73岁,因腹痛1周加重伴胸痛1天,于2012年12月26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入院时查:T36.7,R20次/min,P82次/min, BP146/98mmHg(l9.4/13.0kPa),急性病容,心肺(-) ,腹平,上腹部压痛,双肾区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E C G:正常心电图;X线胸片:心肺无异常。腹部B超提示:双肾粒沙型结石。入院诊断:(1)双肾结石伴肾绞痛;(2)原发性高血压(极高危组)。治疗予以硝酸甘油持续静滴控制血压,同时给予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第3日行胸腹部C T示:主动脉弓降部至腹主动脉夹层(III型)

8、 。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严格卧床休息,给予微量泵硝酸甘油持续注入, 配合美托洛尔口服,严格控制血压在110120/7080mmHg以内,心率控制在60-70次/min左右,治疗15天后病情稳定出院.2 2 讨论讨论2.1 误诊的原因分析本组资料3例患者,分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并肾绞痛。24小时内死亡2例(66.7%) ,误诊率及死亡率极高,与吴名星3报道18例AD未作特殊治疗的病例,约3%的病人猝死,发病2d内病死率为37%-50%,发病7d内死率60%-70%相似。造成误诊的原因是:(1)由于AD受累部位范围和分型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出现疼痛与心电图,症状与体

9、征,血压与休克“三个不相称”的现象,以至于容易出现误诊4,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例1,虽然有ECG提示I0A-VB,ST段压低和T波低平等心肌缺血表现,但扩冠药物使用后与胸痛未能缓解。如例2,入院前血压高达180/110mmHg,入院后血压自然降至138/78mmHg正常范围,直到主动脉夹层破裂致休克状态前,均未引起重视考虑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AD临床表现复杂,不具有特异性,合并症状多,发病后易误诊为冠心病、急腹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尿路结石、风心病等5达30余种。 (3)首诊医生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全面细致,本组3例病例,既往有高血压史,均没有注意测其他肢体血压作对比。 (4)经治医生

10、对本病缺乏认识,经验不足,临床思维局限 只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忽视少见病,对辅助检查结果仅做简单判断,做出片面或错误的诊断和治疗,也是造成误诊率高的重要原因,如例2,仅血淀粉酶稍偏高172U/L,就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未进一步作CT检查胰腺和心包积液原因。2.2 加强对AD疾病早期诊断的认识由于AD起病急,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漏诊率高,由此 Von kodolitsch等6提出一套包括病史、体征、胸片三部分组成的AD预警模式:病史为突发的撕裂样胸痛、背痛或均有;体征为双侧血压、脉搏搏动不一致或均有;胸片为主动脉影、纵膈增宽或均有。这三个指标阳性率越高,诊断正确率亦高,并且有助于AD的早期诊

11、断。因此,作者认为,随着诊疗设备技术的不断提高,AD确诊病例逐年增多。为减少对A D的误诊漏诊:(1)首先要求详细询问病史,疼痛为最常见症状,是否为突发持续性的胸背部,腰腹部呈撕裂样痛,常难以忍受, “止痛剂”不能缓解,应高度怀疑为AD。 (2)仔细体格检查:特别是四肢血压的监测,双上肢血压差距明显增大 20mm Hg和/或双下肢与双上肢血压相似,其次是两侧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强弱不一,甚至一侧搏动消失,应高度怀疑为AD。 (3)发病初期有休克表现,患者血压不低或血压上升,应高度怀疑为AD。 (4)突然出现主动瓣关闭不全,急腹症或神经系统障碍同时伴有血管阻塞征象。(5)常规胸片提示主动脉右缘或

12、主动脉弓和纵膈影增宽,心脏增大伴剧痛时,应高度怀疑为AD。 (6)影像学检查的超声心动图、螺旋CT、MRI有助于早期确诊。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掌握该疾病的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非典型表现及时结合相关检查,认真仔细与常见疾病作鉴别诊断,从而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误治,降低病死率,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参 考 文 献1李春盛.急性医学高级教程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22.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58.3吴名星.主动脉夹层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70.4巩 亮,姜黔峰,赵鸿彦,等.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误诊分析和诊断策略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3):232-233.5黄文军,叶君明,郑泽琪,等.320例主动脉夹层的误诊分析J.实用临床 医学,2011,12(5):8-10.6Von Kodolisch,SchwartzAC,NienaberCA. Clinical predietion of acute arotie dissectionJ.Arch IntemMed,2000,160:798-7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