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中考基础百题(九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595327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应县中考基础百题(九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宝应县中考基础百题(九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宝应县中考基础百题(九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宝应县中考基础百题(九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宝应县中考基础百题(九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宝应县中考基础百题(九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应县中考基础百题(九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 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借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 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 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 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

2、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 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 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 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 ”守曰:“诺。 ”须臾,梁睨籍曰:“可行矣!”于是 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 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籍:项籍。项籍字羽, 所以又称项羽。睨:斜眼看。1.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

3、思。 吴广素爱人( ) 比至陈 ( ) 时时而间进( ) 天下之疾犬也 ( ) 2. 下列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皆下之 此亦天亡秦之时 B.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 梁乃出 C. 其真无马邪 佩其印授 D. 从民欲也 吾欲发兵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 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译: 4.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5.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

4、 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 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 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 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 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 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

5、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 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 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罗纨(wn):丝织品。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 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夕舂:夕阳。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 梅花为寒所勒 勒: 山岚设色之妙 设: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猿则百叫无绝

6、月景尤为清绝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皆在朝日始出 D.梅花为寒所勒 歌吹为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 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7、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 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 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 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氏谢而从之。又戒 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渔人甚异之 (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老人引杨氏入山(

8、 )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阅读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 写,乙文段是通过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 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四)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 14 题。(甲)既克,

9、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 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 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 (2)浅:狭、窄小。 (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 设置. (6) 饬:谨慎、恭敬。1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彼竭我盈 ( ) (2)望其旗靡 ( )(3)期年而有扈氏服 ( ) (4)既克,公问其故 ( ) 2、下列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再而衰 战而不胜 B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斯是陋室 C彼竭我盈,故克 之 六卿请复之 D惧有伏焉 且焉置土石 3、翻译下列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4、结合选文和曹刿论战 ,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11、北定中原,庶竭 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 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 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夙夜忧叹( ) 庶竭驽钝( ): 属以后事( ) 若嗣子可辅(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伤先帝之明 继之以死 B. 还于旧都 召亮于成都 C. 如其不才 匠师果如其言

12、 D. 君可自取 自三峡七百里中 3、翻译下列句子。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_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_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4、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 内容。5、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只谈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一)答案: 1 向来 等到 统帅,率领 亡:逃亡 2.B3. 吴广故意多次 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 (借此)来激怒士卒。 我听说先动手可 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 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5. 陈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