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平阳麻笺兴衰史初考-复件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41MB
约14页
文档ID:4158840
平阳麻笺兴衰史初考-复件_第1页
1/14

1邓庄“平阳麻笺”兴衰史初考陈振华山西省襄汾县邓庄丁陶麻笺社的“平阳麻笺生产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就邓庄“平阳麻笺”的发源、兴衰及复活进行了初步探考蔡伦曾在山西晋南地区—“平阳府”域造纸蔡伦是造纸的祖师爷造纸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载入世界史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蔡伦曾在山西晋南地区—“平阳府”域造纸却鲜为人知山西晋南地区包括现运城市和临汾市据史书记载:临汾古称“平阳” 平阳也, 《世纪》云,其地在平水(今龙子祠泉水)之阳而名帝尧都平阳,虞舜都蒲坂,即山西平阳蒲州;夏都安邑,即平阳夏县汉属河东郡魏蜀吳三国时,魏置平阳郡晋永嘉三年((309 年))刘渊建都于此,隋初改为平河郡大业三年(607 年)名为临汾郡义宁初复曰平阳郡,唐乾元元年(758 年)改为晋州,宋元明清为平阳府明代平阳府轄六州二十八县,包括现临汾和运城市境内的解州、绛州、蒲州等州县现襄汾县,1954 年由原汾城县(太平县)、襄陵县合并而来,旧属平阳府蔡伦曾在河东郡、平阳郡域造纸,其史实可从三方面得以史证:史料记载:据《安邑县志》(安邑属今运城市盐湖区)载:汉尚方令蔡伦耒阳人,为黄门,有才学,以古书契用竹简、缣帛,伦用树肤、麻头、敝布、旧鱼网为纸,为后汉造纸鼻祖。

寓居本县,卒葬于此 ” ①在此且不论卒葬之事寓居就不是路过,长住就是有事情可做,造纸鼻祖肯定干的是造纸事,况且研究造纸也不是一朝一日短期之事2遗址尚存:在现运城市盐湖区东北 25 公里王范村西丁字路口有一碑庐,碑上刻“汉龙亭候造纸蔡伦墓” 并有依《后汉书••蔡伦传》(后汉书卷一 O 八) 缩写而成的碑文:伦,字敬仲,和帝时人,有才学,能犯严颜,匡得失每休沐,闭门谢客,尤有巧思,监作秘剑及诸器物,皆可为世法自古书契编于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独出己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制为纸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天下咸称为蔡候纸嘉庆元年菊月吉旦,皇清首事人标点为作者加,墓碑清嘉庆元年菊月为公元 1796 年 9 月碑旁并有 1962年运城县 人委公布为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和 1986 年运城市人民政府重立“蔡伦碑 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标记该处南有一沟豁,沟内有几眼窑洞,洞旁树有“蔡伦沟”石碑一通沿机耕路南上,经一华里多的梯田,在半坡地带有蔡伦墓冢高 3 米,东西长 16 米,南北宽 11 米,墓前有碑庐,高 2.4 米,上刻有“汉尚方令蔡侯讳伦字敬仲墓” 。

还有香案、香炉和两个 3 米高的朝天吼石雕笔者曾于2004 年 11 月赴运城此遗址实地拜谒考察造纸是重要的生产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工场,非宫廷之地可为,也非一蹴而就当时东汉建都洛阳,运城安邑之地距洛阳不远,如按史志记载,山西造纸始于东汉永初年间(公元 107─114年),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已奏请皇帝,称为“蔡侯纸” 为大量生产或继续改进,运城成为蔡伦实践和改造造纸技朮之地完全有可能蔡伦当时身居中常侍兼尚方令之职,远去洋县龙亭封地或家乡湖南桂阳实践造纸也要困难得多也可回应一些人说蔡伦作为宫廷官员不可能发明造纸之质疑运城蔡伦墓碑3笔者认为:蔡伦在运城造纸应该是肯定之事如果沒有在此造纸,肯定不会有衣冠冢或真墓而洋县作为封地、耒阳作为故乡,有墓或衣冠冢都在情理之中,但不一定在其处实践完成造纸技术史料和遗迹表明,在公元 121 年(蔡伦卒年) 前蒲州地区的造纸业已具相当规模我国造纸业界历来把蔡伦奉若神明,山西亦不例外,通称蔡王爷每年春节、农历三月十七日和端阳节都要祭祀三月十七日尤为隆重,这天为蔡伦诞辰,除祭祀外,作坊主还要宴请全体职工,因故不能赴宴者,则赠饭费,此俗延续至今山西麻纸首创于蒲州,故名蒲纸,距今已有 1800 余年的历史。

③平阳(临汾)襄陵相邻于蒲州,造纸术传入襄陵邓庄有地利之优势可考旁证:2012 年 6 月笔者去陕西汉中旅游,专程拜谒了洋县龙亭鎮的蔡伦墓祠蔡伦墓祠是清代建筑,2006 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轴线上的正殿大门上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候祠”匾额蔡伦墓祠博物馆,是一处集墓冢、古建筑、石刻、园林、收藏以及再现蔡伦造纸工艺流程于一体的文物旅游胜地分为蔡伦造纸文化博物馆、蔡伦墓和文物管理所等部分据蔡伦纸文化博物馆解说词介绍:除洋县蔡伦墓外,在山西运城还建有纪念蔡伦的衣冠冢,湖南宣州和他的故乡耒阳也分别建有蔡候祠和他的衣冠冢但这些仅仅都是人们追思和凭吊他的地方而他真正的墓葬就在洋县龙亭镇本人认为国内现有蔡伦墓三处谁为真墓,谁为衣冠冢尚难有实据可辨史载:蔡伦是建光元年(公元 121 年)因宫廷斗争被迫服毒自尽,洋县龙亭为封地,死后葬于此地,完全合理耒阳系蔡伦家乡,卒后回归故土,移葬家乡,作者游览洋县蔡伦墓祠博物馆(展板显示各地蔡伦墓祠)4也应是情理之举但死后葬于安邑,是因为其试验发明造纸之地,也完全有可能至少衣冠冢存在,说明他在此奋斗有果但有专家考证,耒阳现存蔡伦墓冢比运城现存蔡伦墓冢要小一倍。

同时多种文献证明其只是蔡伦的衣冠冢,不是他的葬身之墓④史料,遗迹和佐证,足以证明山西平阳造纸始于蔡伦这位造纸鼻祖临汾邓庄一带有关“御纸”的美丽传说邓庄镇是襄汾县的一大乡镇,与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相邻邓庄素有“麻纸之乡”的美称传说当地人制造麻纸始于东晋,至今已有 1700 多年的历史邓庄一带民间至今流传着关于“御纸”的美丽动人的传说传说中的邓庄麻纸与蔡伦造纸有着直接的关系蔡伦是南国人士,为官又在东汉之都洛阳,是谁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翻山越岭,跨过江河,传到北国平阳邓庄地带的呢?传说东晋时,邓庄有位叫邓攸(?——326 年))的大人,字伯道 邓伯道永嘉末年(308―313 年)为石勒所俘,兵渡泗水逃生时,饥寒疲惫途中,携一子一侄,不能两全时,乃弃子全侄,后世传为美谈后官至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依其事迹而成的《桑园寄子》一戏,至今仍是京剧传统剧目之一邓庄之村名就是为纪念邓攸而起⑤邓伯道的后人邓铭,曾在吳越之地居官三年邓铭呕心沥血,励精图治,肃整政绩,先后革掉了一批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又上奏皇帝免去部分灾区的粮稅,使当地国泰民安,歌舞升平而邓铭的居官之地,恰是“纸坊爷”蔡伦的家乡蔡伦的后人蔡洪、蔡兴父子,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

但其为人耿直不阿,从来不把达官贵人放在眼里,因此得罪了当地的一批恶少,加上平时又不会巴結那些贪官污吏,被诬告成罪,父子几人都成了“阶下囚” 邓铭上任后,为其父子平反昭雪,重见天日对于邓铭的救命之恩,蔡家父子知恩图报可是,他父子除了先辈传下来的造纸之术,其余一窍不通父子商议后,决定打破“艺不外传”的祖训,由蔡兴代父和兄长来到山西邓庄地面,手把手的把整套造纸术教给了当地百姓5蔡兴运用南国手艺在邓庄造出的纸张,色泽洁白,薄厚均匀,虫不蛀,不破裂经蔡兴仔細琢磨,原来是因为邓庄一带的水碱性大,最适合制浆造纸这在南方是不多见的蔡兴造出了比他老祖宗还要好的麻纸,非常高兴此时邓铭己在朝中为相听到家乡造出了上等麻纸的消息,心中甚为高兴,立刻上奏皇帝,并派人回乡把麻纸带回皇宫万岁爷亲笔一试,果然是好纸兴致之余,又挥笔写下了“御用麻笺”四个大字为何不称“麻纸”而称“麻笺”呢?因为皇帝想到:笺,乃华贵的纸张既然被封为御纸,身价自然提高百倍,引来不同凡响 “纸” 、 “笺”两字,虽有相似之意,但“麻笺”之称却多了份雅气,少了些俗气邓庄麻纸封为“御纸”之后,从此邓庄麻纸就呈现“纸贵如金”之象,纸贵如金,唯富邓庄⑥民间传说故事与历史的真实事件肯定有不小的距离,但至少说明邓庄麻纸的名纸地位和悠久历史。

临汾、运城历史上就是造纸发达的地区山西手工造纸历史悠久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即为我国北方的造纸中心之一⑦到了唐代,这种传统的手工造纸又进入了兴盛阶段据《蒲州府志》记载,当时全国有 15 个州、地产纸,蒲州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每年以 10 万张送京师(即首都)纳于户部范文澜《中国史第三册》载:天宝二年(公元 743 年)韦坚引滻水到望春楼下,积成广云潭聚江、淮漕船数百艘,满载轻货,并有美女、乐队和教坊(宫中乐队)歌舞助兴,是一次盛大动人的手工业品和特产的水上博览会唐玄宗登楼观后大喜展品中就有蒲州(今永济市)细薄白纸宋金时期的河东南路(今晋南地区)所受战争创伤较轻,地处黄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富庶,交通方便(水路),经济繁荣,又和古都长安、洛阳、汴梁隔河相望,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稷山的竹纸、平阳(今临汾)的麻纸都曾闻名于京都平阳包括临汾 和襄陵、汾城,不仅有发达的农业,而且有兴旺的手工业和繁华的商业临汾的贾得和毗邻的邓庄一带村庄都是造纸业发展最早、最兴旺的地区平阳麻纸的许多记载和传说,应该是泛指这一带地域有史载,6魏正始八年(公元 247 年) 平阳贾得一带就已生产麻纸与邓庄麻纸一样,五代、宋金时期,就闻名京都,被京人称之为“府纸” 。

元明清各代,平阳所产麻纸作为贡品供应皇家,又称“贡纸” 从五代至宋,这里就是中国北方造纸业的中心,印刷用纸的供应基地据史载:宋金时期,晋南一带与造纸业有着紧密关联度的刻版、印刷业已相当发达金王朝在平阳设立了雕版印书的机构当时平阳所印书册,封面皆标“平水新刊” ,闻名全国,所以史称“平水版” 平阳雕版印刷分官办和民办官办的叫“书籍所” ,主要印制官府文书档册,儒家经书和佛道经藏等私办的叫“家刻” 、“坊刻” 主要印刷经、史、子、文集及商人出资刻印的书籍,以及满足市井平民兴趣的民间说唱话本等平阳印制的木版年画成为画坛一绝⑧有文记述:宋朝灭亡以后,元朝統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平阳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平阳麻纸是主要印刷用材料用麻纸印制的古籍善本,书价堪比黄金,平阳麻纸成为当时雕版印刷之最佳材料,对平阳雕版印刷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襄汾县单家庄农民自金元时期就雕刻平水版年画 《襄汾县志》记载邓庄麻纸“金元时为著名平水版画主要用纸” 位于襄汾县丁村的中国第一个汉民族民俗博物馆平阳版画展厅,就展有宋金时代的版画流失海外的平阳姬家雕印的高 3.5 尺,宽 1 尺有余的木版年画《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四美图就是用平阳麻纸制作的。

展板文字中说:平阳地区盛产久不变色,蠢虫不蛀麻纸,…除大量印刷书籍外,还雕印木版画旧时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如今一页品相完好的宋版书,市场价也在一万元左右藏于山西洪洞广胜寺的稀世瑰宝《赵城金藏》 ,总计约 7000 卷(现存 4800余卷)据考证刻制经过:系金代崔法珍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运城西南)靜林山天宁寺刻成,于大定 18 年(1178 年)崔法珍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专家评述:《赵城金藏》是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从中可以看出佛平阳木版年画四美图7藏与当时金本的平水(临汾)水平包括 7800 卷道教经典《都宝藏》等,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罕见的珍品同值金代,平阳盛产优质麻纸,又是印刷业中心,平水版“赵城金藏”印本就是用平阳一带产麻纸印制的⑧灵光寺宝塔位于襄汾县邓庄鎮北梁村西,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襄汾县志》记载,灵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灵光宝塔建于金皇统(1141─1149 年)1985年 4 月,藏于塔牆碑内的宋、元版经卷几十本被盜后追回经中国佛学大师任继愈,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柴泽俊等专家鉴定:此经为稀世国宝,属国家一级文物笔者曾面访时任襄汾博物馆馆长的李学文(文博副研究员),其讲述: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 1990 年 3 月来襄汾考察时断言,该经卷所用纸张应是当地所产。

亦即邓庄一带产麻纸因为元初管理全国经籍印刷的经籍所就设在平阳现代科技的发展,分析确定纸张植物纤维种类已不是难题但判定纸张生产的年代,只能依据文物,即附着于纸张上的藏经:如赵城金藏和灵光寺经卷的年代来确定纸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