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156468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除课堂传授外, 应开展实践活动, 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并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以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宽度;深度;精度 【Abstract】And China tradition cul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the priority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culture a

2、nd fine tradition is in teen-agers, tradition culture educates the important means being humanity accomplishment promote teen-agers, the activity teaching the outside, responding to the practice carrying out except the classroom, make rubbings from the width that exhibition tradition culture educate

3、s energetically, arouse students exploration interest, deepen the depth that tradition culture educates, the accuracy that thin spend tradition culture educates, the humanity accomplishment in order to promoting the teen-agers student. 【Key words】Culture educates tradition; Width; Depth; 2Accuracy 中

4、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而且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1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 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 向往理想人格等。当传统

5、文化内化为青少年的素养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谈到:“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我呼吁 ,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3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

6、也明确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养提升已很明显:“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残奥选手;“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汶川抗震救灾精神;以及表现在青少年中“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 见贤思齐” 、 “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涌现了洪战辉、徐本禹等优秀大学生,马健、王亮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以及优秀的奥运会志愿者群体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

7、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大力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深度,细化精度,着力追求青少年人文素养的提升 2.1 开展实践活动 ,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 有效的文本( 教材) 或课堂教学囿于篇目、时间 ,未能道尽传统文化之精粹,而学生若仅满足于翻译背诵古诗文,也定然不能真正领略4传统文化真味,一味下去反倒学而生厌, 其结果收效甚微。鉴于此,应该引领学生走出课程之苑囿,到社会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在活动实践中感染、熏陶。从而让成语楹联、书法谜语、民风民俗伴随着灯笼、窗花、中国结一道走来,从而极大的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 让学生知道忠孝烈义, 懂得仁勇智信,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

8、从而形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 例如, 学校组织游览寿州古城,那么就可以顺便要求同学们了解寿州历史,感受民族文化的璀璨; 参观包公祠,可以要求同学们认识包公清廉的历史形象;攀登八公山, 游览升仙台,能够让同学们想象到汉代淮南八公的风采。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样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例如,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读封神演义最后一回,了解中国主要姓氏的起源;通过读西游记中提到的佛教诸神,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的佛经。再例如“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

9、文化、工商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一场活动牵涉到这么多领域,从各个领域的角度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拓展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宽度,不但使青少年知道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使他们明白这一传统扎根于民族的土壤的道理。 2.2 丰富活动形式,激发青少年的探索兴趣,有力地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5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存在着对历史及传统文化兴趣不浓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青少年情感丰富, 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思维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求知欲明显增强;学习目的逐渐明确, 学习内驱力明显增强。根据青少年这一特点,要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就必须使

10、教育具有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内容的趣味性、价值的可观性。为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力的深化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2.2.1 以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课本中,它的魅力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眼下正兴起的传统文化解读热不正是教育良机么?于丹教授讲解论语心得,易中天教授品三国,风靡全国, 妇孺皆知,相信在青少年中也会引起轩然大波。一种文化有否魅力是决定学生能否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对青少年, 传统文化除了科学性外,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魅力。 2.2.2 以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激起学生

11、探索的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学习动机容易随着事物价值的判断而转移,容易把自我提高的动机放在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上,而对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事物则会降低动机。而要如此,就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亲自体会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传统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一点实践活动比文本阅读有6更大的优势。例如“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活动中,与有关部门合作, 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 宣传自己的家乡。 2.2.3 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更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青少年学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

12、实践活动。文本传授变化为有趣的灵活的活动课,在集娱乐性与文化性的活动中接受熏陶,化单调为灵活, 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易, 在志愿者行动、社会调查、中秋赏月等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 学生并不是真的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的教育改变单调枯燥的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活泼有趣、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形式,他们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起来。 2.3 重视价值取向共优化,感动青少年的心灵,着力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 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

13、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故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平等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 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多方了解、接7触, 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 ,对某一种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发展、内涵、特点等或认同,或发问, 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

14、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直前追求光明之旅。 例如: 烘托传统节日气氛,丰富喜庆形式,通过包饺子、写对联、剪窗花等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其中,九九重阳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义务劳动, 均让青少年体验并感悟到传统节日的魅力。再例如:可以模拟百家讲坛的形式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或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活动, 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应注意细化每个环节,使其方案最优化, 以调动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为目的。 说到底,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活动,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青少年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他们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帮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

15、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我们才能完成历史、现代及未来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的文化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姜汝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2于混奇、花菊香主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 ,北京8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3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三联书店, 2002年版 4沈壮海.先进文化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5陈平原.当代中国人文观察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版 6陈力丹.大学生与传统文化 , 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5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