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554607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博古通今的经方大家刘渡舟博古通今的经方大家刘渡舟付延龄整理编者按:刘渡舟教授,辽宁营口市人。幼承家学,后拜辽东名士为师,尽得其传。青年时期,在营口悬壶济世,每起沉疴。后迁居北京,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从教年,为该校教授、终身教授,历任该校教研室主任,学报主编、名誉主编,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中医)成员、特邀成员,北京中医药促进会名誉会长;是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国际名人传记词典(第版)。 刘氏潜心研究中医学术,治学严谨,造诣精深,学验俱丰,对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

2、、金匮要略以及后世诸名家的著作均有研究,尤其对伤寒论、金匮要略钻研尤深。数十年来,他在深研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伤寒论诠释、伤寒论十四讲等学术专著多部,同时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对仲景学说有诸多阐发,是我国当代研究仲景学说的著名专家。 本文着重介绍刘氏对气机论、攻邪论、火热论、主症论、脾胃论、水证论等主要学术论点的渊源和分析论述,对于指导临床医疗很有实践意义。刘氏临证善于运用经方,同时又重视运用时方;善于抓主症以辨证论治,同时又重视合理借鉴现代医学知识。文中介绍他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心脏病、眩晕、失眠、咳嗽、肢体痛、水肿等病症的医疗经验和个验案,如用乌梅丸治疗尿崩症、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失眠等,充分

3、体现了他的医疗思想和临证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学习和研究中医的方法方面,他提出“经典要精读、好书要熟读、杂书要泛读”的方法,可说是研究中医的一生经验总结,对后学者甚为重要。总之,刘氏的学识和经验无愧为博古通今的经方大家。 屡用屡验而心有所得,不纂集以补报天地,公于人人者,亦欺也。欺则天良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以发扬,而医道愈昌。 李梴医学入门 第三卷刘渡舟,辽宁营口人,年月日出生。其父刘万春知医,常为人义务诊疗,颇多效验。受父亲的影响,加以幼年体弱多病,遂发学医之志。在父母亲的支持下,于岁正式拜师学医,先后受业于名医王志远、谢泗泉,时间达年之久。谢泗泉乃辽东名士,博学多才,伪满政

4、府曾欲延为御医,坚辞不就,少年时期的刘渡舟受其影响甚大。出师后,悬壶于大连,擅长用经方治病,时起大症沉疴,医名闻于遐迩。年携眷来京,挂牌行医于钱粮胡同之南花园。同年参加南京政府部署、由戴传贤主持的中医师特种考试,以前第名的优秀成绩获得通过。 年考进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深造,学习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医学课程,毕业后分配到天坛华北人民医院工作,未及年又调到永定门联合诊所,后转至大红门联合诊所工作,并兼任所长之职。年为第一届西学中班讲授伤寒论部分内容,受到学员好评。同年进入北京中医学院,成为北京中医学院最早的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主要从事中医古典医著教学及研究,后专门从事伤寒论教学和研究至今。年评定为北

5、京中医学院教授,后被授予终身教授;中医实行研究生教育后,成为我国首批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伤寒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评议组(中医)成员、特邀成员,北京中医药促进会名誉会长。是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第版国际名人传记词典。 刘氏天性聪颖,好学强记。在中医学方面之所以造诣精深,取得极高的成就,这与他深远广博的学术渊源是密不可分的。在长达年的学徒期间,他即在师傅的指导之下,精读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

6、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并背诵了其中大部分重要内容,有些著作,如伤寒论等,全书熟记于心。他关于阴阳五行学说,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关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大都来自于内、难二经。尔后,他对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叶、薛、吴、王诸家学说也都作了深入的钻研,并能将诸家学说融会贯通,含英咀华,吸其精髓,由此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诸家著作之中,刘氏对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研究尤深。他精读原文,对伤寒论字斟句酌,探隐索微,既读于有字之处,亦读于无字之处,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细玩其理法方药,穷其理致。他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伤寒论方是中医方剂之祖,故学中医要在伤寒论的学习上下功夫。古

7、今医家其成大器者,大都得力于伤寒论之学。在原文学习以外,他广泛参阅后世诸家注述,对成无己“伤寒三种”(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方论)、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钱天来伤寒溯源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以及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都作了深入的研读。他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认为学伤寒不可不学金匮,否则只得半部仲景。在金匮要略的学习上,他较多地参考了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总之,刘氏得力于仲景学说最多,在仲景学说研究方面造诣极深。至晚年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包括方后注所言煎服法、禁忌、加减等内容的记忆仍然准确无误。他对仲景方的记忆采用了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芩连苦降籍姜开,济以人

8、参绝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小柴胡汤“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所以他对原方诸药用量都有准确把握。刘氏在临床上第三卷长于运用仲景理法方药,既能遵守仲景原则,又能变化于仲景之外,灵巧活泼,妙不可言。刘氏治学伤寒论多用内经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以及病因病机知识进行理解,他在诸多伤寒论注解中最看重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认为成注长于以经解论、以论证经,将伤寒论与内经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日本汉方家重伤寒而轻内经,其重伤寒可取,而轻内经则甚不可取。 此外尤需特别提出的是,刘氏对清吴谦等人所撰医宗金鉴推崇备至。他教导学生说,医宗金鉴是由清政府组

9、织编撰的,过去称为“御撰”医宗金鉴,其书辨证精审,方药精炼,疗效可靠,前清时太医院考试以该书为范本。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北方医生一直以该书为枕中宝典,以之名世者甚众。他对其中杂病心法要诀以及妇科心法要诀娴熟于心,对其理法方药皆能信手拈来,临床运用颇多。他对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刘河间的寒凉泻火思想,张子和的攻邪论、朱丹溪的养阴理论亦用心颇多。尝谓李、刘、张、朱,其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家,而为后世效法,经受得起时间的检验,说明他们的理论有其科学道理。四家学说虽然各有所重,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其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对四家学说应该认真学习,仔细琢磨,掌握其精髓,明白其原理。他对叶天

10、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和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也下过很深的功夫,叶、薛、吴、王的学说对他的影响亦很深刻,其清热之法、治湿之法和养阴之法为他临床所常用。他对清代名家医案也常常研习。总之,刘氏好学不倦,其学术渊源深远广博,知识储备极其丰富。昔贤徐大椿云“用药如用兵”;刘氏学验俱丰,恰如胸中有雄兵百万,故临床制病之法极多,运用自如,功效卓著。 刘氏在治学方面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重视基础理论,精研实用技术。他从岁起开始学医,年后悬壶治病,至今从未脱离临床实践。他十分重视对临床技能的学习,这与只对理论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不同,更与徒作纸上文章、“玩医学”的人不同。他认为,医学是济世

11、救人的实用学科,救死扶伤是其最高目的,故学医一定要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同时认为,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样也非常重要,要真正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只有望、闻、问、切的实际技能,只有处方用药的实践经验,而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解释,即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种医生也只算是“医匠”,是“开方医”,因为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一名医生只记住了一大堆的对号入座的方药应用模式,而没有基础理论作为指导,那他就不可能应付复杂多变的临床病证。 专攻仲景学说,博采后世诸家。刘氏知识广博,不偏执,不拘泥。他常说:“学者贵在独树一帜,但也要时刻注意避免偏执。”他一生专攻仲景学说,擅用经方,在仲景学说研究方面有

12、很多建树,但他不以专攻仲景学说而轻视温病学说,亦不以主攻伤寒而不及金匮,更不以喜用经方而轻视时方。而是兼收并蓄,惟实用是务。在方剂的使用方面,刘氏喜用经方,更擅长使用柴胡剂。他认为古方能治今病。经方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只要主治准确,有后世方剂所不及之处。在具体应用时,他或用原方,或随证加减化裁,善于变化。同时他也很注重时方的应用,其中对于河间的清火之剂,东垣的治脾胃诸方,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薛生白和吴鞠通等人的治湿热之剂,叶天士的养胃阴之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的治杂病方和妇科心法要诀的妇科诸方等,使用尤多。晚年他曾作“古今接轨论”来阐述古方与经方的联合应用问题。 他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

13、在深,有龙则灵;方药不在古今,有效则行。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恰如海纳百川,而成其为汪汪洋洋,所以他在临床上能够左右逢源,辨证论治的道路广第三卷阔,极少陷于山穷水尽之地,即使遇到疑难病证,而每每也有柳暗花明之境。他曾说,医生如果偏执,倘以伤寒之学立于世则不再及于温病,倘以时方立于世便不再及于经方,以至于道路狭窄,无回旋地,这无异于作茧自缚,无益于己,更无益于人。 崇尚古人经验,不薄现代科学。刘氏认为,古代医学经验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古人著书立说,大都以济世活人为宗旨,虽然其中偶有些夸耀,但对他们的经验不能无端怀疑,更不能轻易地否定,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也不要轻易地改易。古语有云,古方以不加减为贵

14、,其中就包含有这样的道理。他在用伤寒论苓桂甘枣汤时,仍遵从仲景方法,嘱患者用甘澜水煎药;用麻黄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都要嘱患者先煎麻黄、葛根去上沫;用桂枝汤嘱患者服汤后啜热稀粥一碗,从这些用法都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借鉴现代医学,早年他曾系统地学习过现代医学,后来常常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性地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他能适当地利用现代医学检验指标,作为辨证论治的参考。不过,他指出,借鉴现代医学知识要合理,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读书临证写作,互相促进提高。刘氏说,医家要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在读书方法上,他指出经典要精读,好书要熟读,杂书要泛读。他常用古人“开卷有益”,“温故而知新

15、”,“学如积薪”的格言教导学生,指出读书要持之以恒。他至老犹手不释卷,哪怕工作再忙,每日也必须读书。他说陈修园所提倡的白日临证,夜晚读书的方法甚好。临证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而读书能够解决临证所遇到的问题,两相促进,好处甚多。他认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有源有流,读书最好从源到流,从内、难、仲景入手,渐及于后世。他告诫学生,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在读书和临证以外,医家还要写作。写作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向他人介绍和推广,使医学经验充分发挥其价值,更广泛地造福于人。而且,医家的认识也可在写作中升华,在写作中达到更加细致、周密和完整。刘氏指出,要重视内功的锻炼,要重视实力的积蓄,要通过读书、临证和写作来不断地提高自己;要务实而不要务虚,不要“华其外而悴其内”。 对那种徒作花样文章的行为,刘氏斥之为“花拳绣腿”,徒有漂亮好看的架势,而不能解决问题。 几十年来,刘氏出版和发表了多部学术著作和近百篇学术论文,其代表著作有伤寒论诠解、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临证指要等。 刘氏对中医的贡献甚多亦甚大,其成绩主要集中在仲景学说研究领域。如在伤寒论文献校注方面,他完成了伤寒论校注研究课题;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刘氏再次系统论证了六经经络实质问题,对六经提纲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作了深刻发挥,对六经气化学说作了简明扼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