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省情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554528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省情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省省情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省省情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省省情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省省情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省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省情(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省情河南省省情河南省省情.txt23 让我们挥起沉重的铁锤吧!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当青春逝去,那些部位将生出厚晒太阳的茧,最终成为坚实的石,支撑起我们不再年轻但一定美丽的生命。河南省省情一、概况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 ,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 、 “中州”之称。 河南界于北纬 31233622,东经 1102111639之间,东

2、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总面积 16.7 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 17 位,占全国总面积的 1.73%。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 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

3、最高峰,海拔 2413.8 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 23.2 米。 二、行政区划河南省包括 18 个地级市。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焦作市、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济源市。 郑州市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辖 12 个县(市)、区,其中县 1 个、县级市 5个、区 6 个。据 2005 年的统计资料,全市总面积 7446.2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1010.3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 262 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 716 万人,其中城镇人

4、口 424.1 万人,乡村人口297.1 万人。非农业人口 257.6 万人。郑州地处中原腹地, “雄峙中枢,控御险要” ,为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国家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 三、自然地理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一般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 1216之间,一月-33,七月 2429,大体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极端最低气温-21.7(1951 年 1 月 12日,安阳);极端最高气温 44.2(1966 年 6

5、 月 20 日,洛阳)。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 180240 天。年平均降水量约为 500900 毫米,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大别山区可达 1100 毫米以上。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 河南国土面积 16.7 万平方公里,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 126 种;探明储量的 73 种;已开发利用的 85 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 8 种,居前 3 位的有19 种。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 1500 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493 条。

6、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 711 公里,流域面积 3.62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 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 340 公里,流域面积 8.83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 1/2。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汉水。全省水资源总量 413 亿立方米,居全国第 19 位。河南水力资源蕴藏量 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 315 千瓦。 四、历史概况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 50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 4000 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

7、期,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进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以后,商代的首都西亳、和殷均在河南境内。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秦王朝建立后,在今河南境内设置三川、南阳、颍川、河内、东郡、陈郡。以后的两汉时期,河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仍处于全国前列。东汉王朝建都洛阳,河南更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之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在三国以及两晋、南北朝时代,战乱连年,农业、手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从唐朝建立到北宋灭亡,河南的经济和文化达到鼎盛时期。隋朝末年,在洛阳建立了东都,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一直通航到北宋时代,促进了南北经

8、济、文化交流。 五、人口民族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截至 2007 年底,全省总人口 986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389 万人,农村人口 6480 万人。全省常住人口 936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591 人。河南是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 55 个少数民族成分,人口 134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 116 万人,居全国第 3 位。 六、河南经济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一劳动力输出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迅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第一粮食生产大省 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粮食、棉

9、花、油料、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07 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 1049 亿斤,连续 2 年超过 1000 亿斤、连续 4 年创历史新高、连续 8 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省各项惠农补贴达 54.7 亿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连续 9 年实现占补平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1.3 亿亩以上;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 24 个产粮大县,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成效显著。 2.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 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提高,2007 年全年投入农业结构调整资金 2.4亿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

10、 3918 家,粮食、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 3450 万吨、578 万吨和 255 万吨。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 747.9 亿元,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涌现了双汇肉制品、莲花味精、三全凌汤圆、思念水饺、白象方便面等一批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河南实现了由“卖原料”向“卖产品” 、由“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的历史性转变。 3.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 河南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坚持一手抓“凤出巢” 、一手抓“凤还巢” ,着力在“转

11、”和“移”上下功夫,切实做好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篇大文章。 4.“林业生态省”战略 河南明确提出建设“林业生态省”战略,编制并启动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 。坚持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年完成人工造林 264.16 万亩,中幼林抚育 181 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 762 万亩,绿化通道 4231 公里;全省完成义务植树 1.92 亿株,参加义务植树 4705 万人次。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林纸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全省林业生态县达到 22 个,郑州、许昌分别被国家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 “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中原大地林茂、山青、水绿、天蓝、气爽,城乡秀美。

12、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 8718.7 万千瓦,比上年增长 4.9%;农村用电量 223.4 亿千瓦小时,增长 18.3%;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 168 万亩、118.5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086 平方公里,为农业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 2007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 21.4 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累计解决了 777.9 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坚持集中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投入 12 亿元推动 803 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78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6.产业结构优化 我们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紧紧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

13、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培育壮大食品、有色金属、石油和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由慢变快;初步形成了聚集度高、配套完善、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7.全国新兴工业大省 河南工业门类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 39 个大类,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 年,全省工业增加值7508.2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6%,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5.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

14、加值 5438.06 亿元、增长2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8947.17 亿元、增长 38.2%;实现利润总额 1959.55 亿元、增长 68.5%。原煤、铝、黄金、十种有色金属、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机、纱、化纤、机制纸及纸板、卷烟、家用电冰箱、速冻食品、方便面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8.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全省服务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2007 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4411.9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9%,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242.4 亿

15、元、增长 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669.38 亿元、贷款余额 9642.64 亿元。企业发行上市步伐大大加快,全省上市公司达到 55 家,累计募集资金 442 亿元。全省各类保险公司分支机构 4250 家,是全国保险机构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全年保费收入达到 323.56 亿元、增长 28.2%。 9.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截至 2007 年底,全身共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1450 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3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家,省重点实验室 40 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 17.7 万人,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 15 人。省政府与科学技术部签订了科学技

16、术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 ,并召开了省部工作会商第一次会议,在共同推进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会商。 10.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循环经济积极推进,鹤壁、义马等循环型城市和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成效明显,关停小火电 200 万千瓦,累计完成火电机组脱硫改造 1465.5 万千瓦,淘汰水泥、钢铁、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 2234 万吨、226 万吨和 43 万吨。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积极成效,五年来累计关闭取缔污染企业 5168 家。所有市县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预计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 3.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 3.8%和 5.8%。 11.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以小带大的原则,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中原城市群为“柱石” ,着力打造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发挥郑州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郑汴一体化进程;以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为重要支撑,重点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