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154569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一、粤语粤语,又叫广东话,本地人多称为“白话”。粤语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一种强势的方言。粤语主要通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部分地区及港澳。此外,在美加的华人大部分也是使用粤语。粤语内部又分为好几种地方话和次方言。广东境内有广府话、四邑话、高阳话、吴化话、连山话等,广西境内有梧州话、南宁话、钦州话、玉林话等。这些次方言有的比较接近,彼此可以交际,如广府话与梧州话、南宁话;也有些差别较大,彼难以交际,如四邑话与玉林话。次方言的产生是由于以前交通落后,彼此相对隔绝而逐渐形成的,今天交通发达,更重要的是广播电视媒体发达,而广东和港澳的媒体基本上都是使用粤语

2、,这就促进了广州话的传播,促使其他次方言向广州话靠拢。布在广州及其附近几个县市、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的广府话是粤语的主体,而广州话是粤语公认的标准语。也有人认为香港粤语应作为第二个标准语。但总的说来,广州话与香港话的差别甚小,而且随着穗港两地交流日益频繁和香港文化对广东地区的强烈影响,他们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变小。粤语是汉语方言的一种,和其他方言一样,它直接来源于古代汉语,因此总的说来,粤语和民族共同与之间相同成分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但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粤语也形成不同于共同语的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掌握粤语是有一定帮助的。第一、它大量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成分,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

3、等方面。在语音方面,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韵母的塞音韵尾和唇音韵尾,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特征早已消失。又如声调,粤语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此外,粤语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这些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但粤语并没有跟上北方方言的变化。在词汇方面,粤语保留一些古词或古义,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粘”说“黐”,北方方言不用。在语法方面,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修饰成分后置,“公鸡”说成“鸡公”,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第二、粤语保留不少古代“南越”族语言的底层成分。古代汉人与土著杂居和对土著的逐渐

4、的同化过程中,不自觉地吸收了“古越语”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唔”表示“不”,“虾”表示“欺负”这些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第三、粤语吸收了较多的来来词。在鸦片战争后,香港割让给英国,广东被迫设立通商口岸,在与外国长期的接触中,粤语也就吸收了不少的外来词,其中主要来自英语,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更多,而且也强烈影响着广东境内的粤语。这些外来词有的是普通话没有吸收的,如“巴士”,普通话中说“公共汽车”,有的是普通话虽然吸收但译法不同,如普通话中的“沙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第四、粤语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也形成了粤语的

5、特点。二、岭南文学(一)概况据广东文征所辑录,自汉至清,广东有文传世的作家达 712 人,又历代诗词名家辈出,历朝史志典籍多有著录。汉赵佗封南越王,现有报文帝书两篇传世,可视为岭南文章的起始。汉章帝时,番禺人杨孚(50 150 年)著异物志,至今尚存,实为粤人最古的著作。书中多韵语,可视同四言诗,故屈大均谓广东诗作,始于杨孚。两晋六朝,广东诗人有冯融(高州人) 、侯安都(曲江人) 、刘删( 南海人)等,但作品多已散佚,唯刘删尚存诗 9 首。张九龄(673 740 年)是唐代最杰出的岭南诗人。他是韶州曲江人,著有曲江集20卷,今存诗 200 余首,诗风清淡,创为“清淡派”。广东文征录其文 38

6、篇,其中白羽扇赋、荔枝赋等小赋极富文采。其从子张随亦好作赋,有无弦琴赋等多篇,皆清朗可诵。但若以张九龄为岭南文章的开先,则承继者实为刘轲。刘轲(约 835 年前后在世),字希仁,曲江人,唐元和末年进士,累迁侍御史,著书甚多,有三传指要、帝王历数歌等,今皆不传,唯新唐书录有文 1 卷,共 10 余篇,后人编为刘希仁文集。其文为韩愈流亚,文意精邃,一时与韩柳齐名。晚唐诗人又有邵谒和陈陶。邵谒,翁源人,全唐诗录其诗 1 卷,他的诗讥讽时事,有较高的思想性。陈陶,岭南人,全唐诗录其诗 2 卷。他的诗想象奇特,含蓄有味,在晚唐诗中独树一帜。宋初,古成之,河源人,五代末年,曾结庐罗浮山,雅意林壑,人以为仙

7、。其文饮誉四方,尤工于诗,今有汤泉记一文传世,而诗集 3 卷已佚。余靖 (10001064 一年) 字安道,血江人,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20 卷。他的诗骨格清苍、幽深劲峭,有骚雅遗音,文亦深婉,如两岩石室记、涌泉亭记等甚有文学意味。又宋人李昴英(12011257 年 ),字俊明,号文溪,番禺人,宋宝庆二年 (1226 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晚年归隐,著有文溪集20 卷。其文质实简劲,骨力遒健,有刚直之气,一如其人。此外,宋人李严、刘允、崔与之、袁玩、张镇孙、赵必王象、陈纪、赵善璙、李春叟、马南宝、何文季、李鼎等均有诗作传世。元朝罗蒙正,新会人,名重一时,著有希吕集。粤东诗海称其诗“圭臬盛

8、唐,元气浑然,调高字响”,实开南园诸子一派诗风。元代黎贞,亦新会人,有诗稿 7 卷及杂文 4 卷等。黎贞是元朝遗老,重节义,声闻甚著。陈献章谓 “吾邑以文行诲后进,百余年来,秫坡先生一人而已”,并推他为江门倡道之先声。到了明代,广东文学有很大发展,广东文征辑有文章 300 余家。孙蒉(13381394年),字仲衍,南海人,工诗,有“岭南诗宗”之誉。他与黄哲、王佐、李德、赵介等组织诗社,世称“南园前五先生”,蒉为其首。王佐(?一 1375 年),临高人,著有鸡肋集已佚。今存诗仅 10 余首,其诗文皆有和平正大之音,一时曾与陈白沙齐名,很受海南人民的景仰。陈献章(14281500 年),新会白沙里

9、人,人称白沙先生。著有 白沙集9 卷。所为诗文,格调高妙,文辞秀美,富于理趣,时人推为“吾粤大家”。他又工书画、善画梅。晚年累荐不起,专意学问。丘溶(1418 1495 年),字仲深,琼山人,著有 琼台会稿24卷,其诗法度严谨,风格典雅清丽,但亦有过于锤炼之嫌。黄佐(14901566 年),香山人,是一位博通古今文献的大作家。著述宏富,有泰泉集10 卷,广东通志70 卷,广州人物传24 卷等。其为学以博约为宗,诗风奇雄,境界开阔,给明代广东诗人很大的影响,稍后的“南园后五先生”多出其门下,时人以“粤中昌黎”视之。“南园后五子”是指欧大任、黎民表、梁有誉、吴旦、李时行 5 个人。欧大任(1511

10、1595 年 ),顺德人,著有虞部集 22 卷。当时很负重名,集中佳多作自抒胸臆,但当时受文坛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影响,亦多摹拟古人的作品。黎民表(15151581 年),从化人,有瑶石山人稿16 卷,诗名远播中原。他的近体诗写得清劲深远,颇得其师黄佐的神髓。梁有誉(15211556 年),顺德人,也是黄佐的学生,是明代 “后七子”之一,著有比部集。其近体诗亦清新婉美,但亦受到复古诗风习染。明代湛若水(1466 1560 年)是陈献章的学生,增城人,晚年在西樵山筑舍讲学,著述宏富,有湛甘泉集。此外,有欧大相(高明人) 、伦文叙 (南海人)、方献夫( 南海人)、霍韬(南海人) 、张潮( 增城人) 等

11、,皆有作品传世。明末诗人黎遂球(16021646 年),番禺人,著有莲须阁集 6 卷,其诗格调高华骏爽,艺术性较高。陈邦彦(1603 1647 年),顺德人,著有 雪声堂诗文集,在明清之际影响颇大,他的诗老健多感,一时无两。邝露(1604 1650 年),南海人,著有赤雅一书并诗集峤雅2 卷,其诗意境深邃,辞采华美,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屈大均(16301696)。番禺人,著有广东新语及翁山诗外 、道援堂集、翁山诗略等 3 种诗集。屈大均目睹明末社会变乱,诗多表现民生疾苦,慷慨郁勃,属明代诗坛第一流的作品。时人有“未出梅关名已香”的赞誉。陈恭尹(1631 一 1700 年),顺德人,著有独漉堂集

12、,他的诗感时伤世,郁勃沉雄。梁佩兰(16291705 年),南海人,著有六莹堂集。专力为诗,早年诗作反映社会苦难,后多旅游酬唱之作,艺术成就都比较高。清初,屈大均作广东新语,是记述岭南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书中寓讽于述,指陈时弊,亦多有文学意味。雍正年间(17231735 年),范端昂(三水人) 辑撰粤中见闻,取材广泛,举凡广东人物山川、民情风俗,无不涉及,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和文学色彩的笔记散文作品,文笔洒脱,饶有情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清代继承历代岭南优秀诗人而起的大家,是冯敏昌、黎简和宋湘。冯敏昌(17471806年),钦州 (今属广西) 人,乾隆间进士,

13、人称鱼山先生,著有小罗浮草堂诗集。他的诗独具“悱恻之情,旷逸之抱”,是乾嘉间“造诣特高”的岭南诗人。黎简(17471799 年),顺德人,著有五百四峰堂诗抄,存诗量大,约 2000 首。他的诗曲折幽深,刻意求新,人称为“奇士”。宋湘(1757 1826 年),梅县人,嘉庆四年进士。 清史稿列传云:“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著有红杏山房集。他的诗雄浑洒脱,明白流畅,实开晚清“诗界革命”的先河。谭敬昭(1774 一 1830 年),阳春人,嘉庆二年进士,著有 听云楼诗草,诗风自然,“以超妙胜”,但多摹拟之作。黄培芳(1779 1859 年),香山人,著有 岭海楼诗勋、香山诗话等。其诗格

14、调高浑,味出自然。张维屏(17801859 年),番禺人,著有松心诗文集。他早年诗作同情人民疾苦,晚年目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暴行,有一些反侵略之作,格调高昂。嘉庆道光年间,他是广东诗坛的领袖人物,一时诗人,多游其门。招子庸(17861847 年),南海人,著有粤讴4 卷,是用广州方言写的拟民歌集。陈澧(18101880 年),番禺人,著有东塾集及忆江南馆词 ,其诗词粹雅清高,卓然大家风范。此外,鸦片战争前后,梁廷楠(顺德人) 、黄子高 (番禺人)、谭莹( 南海人)、梁廷桂( 茂名人)、汪兆铨( 番禺人) 、叶衍兰(番禺人)、梁鼎芬( 番禺人)等均有诗作或文集传世。(二)竹枝词竹枝词也叫竹枝曲、竹

15、枝歌、竹歌。最早的竹枝词出自唐代刘禹锡,后人将这种歌咏地方风俗及男女之请的格律要求比较宽松的七言绝句称为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岭南地区的竹枝词,撰制者有两类人:一是岭南本土人士,一是外地入粤的名人。唐代皇甫松写有六首“二句体”竹枝词,其中“槟榔花发鹧鸪肥,雄飞烟瘴雌亦飞”及“木棉花尽荔枝垂,千花万花待郎归”两首,均写南方特有的风物,大概可算是岭南地区最早出现的竹枝词了。此后,南宋杨万里的峡山寺(即今清远飞来寺 )竹枝词、明代宋征璧的潮州竹枝词、清代王士祯的广州竹枝、彭孙遹的岭南竹枝词、杭世骏的珠江竹枝词、李调元的南海竹枝词、李文藻的广州竹枝词、

16、杏岑果尔敏的广州土俗竹枝词等,写岭南地区地方风物、男女爱情、风景名胜、生活时尚,都很能抓住特点,写出岭南的地方特色。如王士祯的“梅花已近小春开,朱槿红桃次第催。杏子枇杷都上市,玉盘三月有杨梅”,写岭南春天的花果品种繁多。又如彭孙遹的“妾家溪口小回塘,茅屋藤扉蛎粉墙。记取榕荫最深处,闲时来过吃槟榔”,写出南方人烧蚌壳灰刷墙的习俗,也写出槟榔这种南方特有之果。再如李调元的“谁家心抱喜筵开,迎得花公结彩来。不识疍歌定谁胜,隔帘催唤打糖梅”写南方嫁娶之事。粤人称“新娘”为“心抱”。“疍歌”又称“咸水歌”、“木鱼歌”,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广州方言区域的民间演唱形式。北人南来,对此种歌特有感受,故王士祯亦有“疍船争唱木鱼歌”之句。岭南远离中原,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与中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