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4154474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考点提要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 B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介 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介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课时文言文整体感知样题探究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5 题。(2004 年江苏卷)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

2、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 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

3、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2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 “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绩笑曰:“人各有志,吾

4、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节选自宋史 徐绩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沮:阻止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更:经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蔡京以官僚之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推讲而力行之耳连衡而斗诸侯.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以疾卒,年七十九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绩刚直守正的一组是()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绩躬督防

5、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绩恶亶为人,辞不答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3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A BC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绩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绩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B徐绩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绩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

6、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D皇帝曾命令徐绩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绩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绩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译文: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译文: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译文:随堂演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5 题。(2004 年全国卷河南)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曾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

7、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竞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主事。固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中,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敲,求民病利。曾未4逾岁,去珠复还,

8、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担帝时,尚书同郡扬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 孟尝传)注澍雨:及时降雨。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至孝:极

9、为孝顺。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访问:咨询,打听。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非挟太山以超北诲之类也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因谢病去,妇竟冤死5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A BCD4.下列对原文

10、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 ”, “移风改政”,以致 “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

11、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译文:(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译文:强化训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5 题(2004 年全国卷四川)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颍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老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

12、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 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6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

13、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欧阳文忠公集 桑怿传)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凶,汝颍诸县多盗。凶:不吉利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

14、义助人的一组是()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探其箧,不使之知觉。少年色动,即推仆批缚之。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A.B. 7C.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

15、人难以置信。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几个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为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译文:学后一得第二课时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作用考点提要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是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但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简单回忆,而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命题多采用两种考查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

16、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给出四个词,要求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样题探究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7 题。(1998 年全国卷)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