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153449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伦理道德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2、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有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其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进行道德评价;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演示、举例讲解、互动交流授课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

2、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比如说: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有什么用?讲道德有什么好处?不讲道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善恶为什么人们众说纷纭?有些时候为什么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学们可能有着许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吧。互动环节:请同学们先谈一下自己现有的对道德的看法和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步骤。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

3、发展道德的概念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教本 P65)也可概括为:本质规定: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良心) 。作用方式:善恶评价。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道德的特征:1、规范性道德的规范性,就是道德的约束性(三层约束:社会整体对个人的约束;个人对个人的约束;个人对自己的约束) 。2、阶级性道德是维护一定的社会和集团利益的行为准则。3、共同性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

4、具有相同或相似性。4、层次性道德要求总是多层次的,既有最高要求又有最低要求5、相对独立性道德概念和习惯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立即改变,而是需要经过一个社会实践的斗争和思想教育的过程。6、理想性道德是对善的向往与追求。概念解析:什么是“道德(morality) ”?什么是“伦理(ethics) ”?道德和伦理这两个词非常相近,在原始的语言意义上都与品格、习惯相关。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某人不讲道德” ,而不说“某人不讲伦理” ,因为通常我们将道德看作是个人修养方面的内涵,而伦理则属于社会秩序方面的规定。道德的语义学解析:在古籍中“道” “德”是分开的。 “道”即道路,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

5、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 “德”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有记载,但含义很笼统,直到西周大盂鼎铭文的“德”才开始有“按规范行事有所德”的意思。这里的“德”本义为“得” 。“道” “德”连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书。荀子劝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孔子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的“道”指做人治国的根本原则。 “德”即得,人们认识“道” ,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为“德” 。伦理的界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占有重要地位。最早记录:战国到秦汉之际的礼记?乐记中提到“乐者,通伦理者也” ,但这里的“伦理”

6、一词不是现代意义“伦理学”的伦理,它是“处理次序的道理” 。中国文化讲“伦” ,重在关系,是指辈分、类分和秩序, “理”即条理、治理、料理,引申为道理规则。伦理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伦关系,二是指人伦关系之理。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伦理道德日常用法: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多,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多价值核心:适当、合适、合宜美德、德性、好等规范普遍独特评价尺度: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侧重点: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护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义务特征:双向性、单向性客观法主观法:他律自律是对人们行为应当理由的说明是,对人们行为应当境界的表达伦理和道德的联系:道德一方面是伦

7、理规则的具体诠释,另一方面也仅仅是伦理的一部分,但伦理也不足以概括道德。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 道德的起源介绍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道德起源于神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道德起源于动物的本能;道德起源于人类的欲;道德起源是不可知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自我意识的产生,是标志着人把自身同动物区别开来的重

8、要的一步。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3.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创造道德需要;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二)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在阶级社会

9、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案例分析:1997 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仅有六把。1996 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一年

10、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问题:可否从上面的例子说明伯尔尼市民的道德素质比广州市民的道德素质要高?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讨论: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提示:与延安时代比,今天的道德水平真的降低了吗?-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延安时代的道德是战时状态的非常态表现(人员的绝对纯化、经济的赤贫、国难当头的现实是延安时代的特殊社会背景)结论: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一) 道德的主要功

11、能概念: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集中表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主要功能: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1道德的认识功能概念: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借助形式: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认识对象: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目标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2道德的调节功能社会调控:“文”教育、习俗、宗教、艺术、道德

12、。“武”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概念: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主要形式:道德评价。力量支撑: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如果道德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有”向“应有”转化。道德评价的涵义与作用:(1)涵义道德评价是指社会成员凭借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力量,采用一定的道德标准,以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为依据,去判断个体

13、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一种活动。(2)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一,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大学生个体行为中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第二,道德评价是道德从意识形式转化为行为实践的杠杆。第三,道德评价是形成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第四,道德评价是调节大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道德评价的形式:道德评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形式进行的。(1)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指人们用语言或文字对社会活动中的人或行为事件所发表的带有某种倾向性、具有约束力的较为一致的意见。如:“众口铄金” 、 “积毁销骨” 、 “千夫所指,不病而死” 、 “唾沫星子淹死人” 、 “口碑”(2)传统习俗。

14、传统习俗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已被人们普遍承认和熟悉的道德传统和行为方式。 (如:汉族的婚嫁习俗与云南摩梭族的走婚习俗不同,从而人们对不同民族的婚嫁事件的道德评价就会不同。 )(3)内心信念(良心) 。内心信念,指的是行为者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服和强烈的责任感,也即我们所说的“良心”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道德意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驱动力和需求。道德评价的标准与依据:(1)道德评价的标准:善恶是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而利益标准是善恶标准的最终根源。道德原则和规范标准则是善恶标准的具体体现。(2)道德评价的依据:坚持

15、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是道德评价依据的重要原则。唯动机论康德“善良意志” “义务心” 。 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唯效果论西方 19 世纪功利主义者边沁、穆勒。南宋某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注意三点:考察动机时,分析其客观性考察效果时,分析其全面性考察动机与效果的联系时,要注意它的过程性(二) 道德的社会作用概念:道德的社会作用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善德的作用: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16、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泥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良心啊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是你在妥妥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是蒙昧无知然而是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没有你,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有任何优于禽兽的地方;没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没有条理的见解和没有准则的理智可悲地做了一桩又一桩错事。法卢梭在看到道德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并不都是一样的。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恶德的作用:“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