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1529194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隧道工程第二 EPC 合同项 S5-1第 1 页 共 11 页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工程概况第二 EPC 合同项紫金山隧道位于云南段大理市巍山县紫金村,隧道进口,隧道全长约 1.75km。隧道进口位于徐村水库左岸紫金山一冲内,出口位于徐村水库大坝前约 1Km,漾濞江左岸一冲沟内,进口桩号为ZJS001,出口 ZJS002。隧道水平长度 1794m,实长 1796.7 m,纵向坡度采用“人”字坡,进、出口端坡比分别为 1.0%、7.925%,坡长分别为 950m,844m。洞身断面采用直墙,净断面尺寸为 3.8m3.8m(宽高) 。隧道内安装 2 条

2、管道,天然气管道管径为 D1016mm,设计压力为 10MPa;原油管道管径为 D813mm,设计压力为15MPa。2 2设计依据设计依据1)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隧道工程第二 EPC 合同项合同;2) 最终版隧道初步设计文件及审批文件;3)招标阶段发布及相关的澄清文件;4)有关的勘察、测量资料;3 3隧道主要设计规范标准隧道主要设计规范标准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50251-20032) 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 GB50470-20083)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 GB50423-20074)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规范 GB50424-20075) 油气长输管道工

3、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69-2006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7)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8)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008 年版) GB50011-20011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 年版) GB50021-200113)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19941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1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0086-200116)钢结构工程

4、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2001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18)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111-200619)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管道穿跨越工程 SY4207-200720)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 10003-2005/J449-20052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 TB10204-2002/J163-200222)天然气输送管道用钢管通用技术条件 Q/SY GJX 101-200923)油气管道山岭隧道设计规定 CDP-G-PC-CR-005-2009/B4.4.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4.14.1 隧道自然地理条件隧道

5、自然地理条件4.1.14.1.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场地属低中山地貌,线路轴线经过处山顶高程一般在 16001700m,谷底高程一般在 13251400m,地形切割较为强烈,相对高差约 200400m,山顶为尖顶状,脊线呈锯齿状,地形起伏大,山坡较陡,植被茂密,山间沟谷多呈现“V”形。隧道进口处山坡坡度较缓约 1015,植被差,覆盖率小于 30%;出口处山坡坡度较陡约为 3540,植被茂密,覆盖率大于 70%。4.1.24.1.2 气象水文气象水文按全国气候带划分指标,管线由西向东经过云南省的南亚热带、北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温带 5 个气候带。其中大理市、巍山县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四

6、季分明,其气象要素详见下表。勘察区气象要素汇总表勘察区气象要素汇总表气温()降水量(mm)蒸发量(mm)风速(m/s)地区平均气压(mb)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年平均极端最高极端最低多年平均日最大多年平均降水日数(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年平均 年平均 年最大风向多年平均年霜日(天)大理市8016615.015.434-4.2979.61059.6136.8135.72282.82.426.7ENE68.8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隧道工程第二 EPC 合同项 S5-1第 2 页 共 11 页巍山县 825.37015.616.133.8 4.6742.7791.185.5134.223162

7、23WSW72.4勘察区属澜沧江支流漾濞江。漾濞江流域面积为 4330km2,比降为 0.33%,最大流量为 1330m3/s,最小流量为 5.2m3/s,平均流量为 62.38m3/s。在隧道进口冲沟底部,为季节性流水,一般集中在雨季,流量较大,据调查流量约 100200L/s,为潜在泥石流沟,容易引发泥石流;隧道出口沟内,为季节性流水,一般集中在雨季,流量相当大,据调查流量约 100300L/s,为泥石流多发沟。4.1.34.1.3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隧道进出口可依托 G320 国道(里程桩号 3211) ,沿徐村水库左岸沥青公路约 15Km 到达进口冲沟沟口,再前行约 4Km 到达出口沟口

8、,交通条件相对便利。4.24.2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4.2.14.2.1 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质构造据中缅油气管道工程(云南段)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07.6)中相关内容,中缅管道沿线构造极为复杂,断裂纵横交错,褶皱发育,但多数褶皱形态不完整。纵观全区构造,西部和东部的差异较大。西部(瑞丽南华段)处于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与经向构造体系复合部位,NNW向构造和 SN 向构造为主体骨架。一系列 SN 向,NNW 向构造线渐成撒开状态,在瑞丽龙陵呈 NESW 向延伸的构造带;东部(南华富源段)处于川滇经向构造为主体与云南“山”字型构造东翼和脊柱复合部位

9、,SN 向构造和 NNE 向构造为主体骨架,嵩明富源一系列 NNE 向或 NE 向构造线平行展布。据区域构造资料,勘察区附近主要发育有 F14 断裂,简述如下:F14 漾濞江断裂(德钦阿墨江深大断裂)自隧道右侧约 1km 处通过,断裂走向 340,倾向 NE,倾角3665,云南省境内长达 800km,是兰坪思茅洋壳向扬子古陆及其增生地体俯冲的板块缝合线,对隧道建设有一定影响。4.2.24.2.2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国家标准第 1 号修改单(2008 年 6 月 11 日),隧道所在场地地

10、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0s,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4.34.3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4.3.14.3.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工程区岩层总体为单斜构造,进口段岩层总体产状为 60701020,出口段岩层总体产状为 2102403040,其间有褶曲发育,产状大致位于 2102403040至 60701020之间变化。(1) 断裂场区内无深大断裂通过,F14 漾濞江断裂(德钦阿墨江深大断裂)自隧道右侧约 1km 处通过,建议设计考虑相应的抗震措施。根据大理州漾濞江徐村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 (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处,1993.12)

11、可知,隧洞出口下游 2030m 沿冲沟有断层 F7 通过,产状 N104067(弧形) ,为三级结构面,延伸一般35km,破碎带宽一般 34m,平面上呈斜列弧形,断层带由糜棱岩、碎裂岩组成,为压扭性逆断层。该断层为非活动性断层,可不考虑断层对隧道的影响。(2)节理根据工程地质测绘结果,隧道通过段岩体节理较发育,受岩性、构造控制,产状在不同部位有所变化,进口地层岩性主要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夹泥质板岩;出口地层岩性主要为炭质板岩。主要发育 3 组节理,其特征如下:层节理:进口主要为 60701520,节理线密度约 5 条/m,间距 1030cm ,延伸长0.52m,闭合0.5cm,节理面平直粗糙,大

12、部分中空无充填,局部岩屑充填;出口为 2102403040,节理线密度约 10 条/m,间距 520cm ,延伸长 0.52m,张开 0.10.5cm,节理面平直粗糙,大部分中空无充填,局部泥质岩屑充填;次一级发育节理进口为 23090,节理线密度约 3 条/m,间距 3050cm ,延伸长 0.10.5m,闭合0.5cm,节理面起伏粗糙,大部分中空无充填,局部岩屑充填;出口为 23090,节理线密度约3 条/m,间距 3050cm ,延伸长 0.10.5m,张开 0.53cm,节理面起伏粗糙,大部分中空无充填,局部岩屑充填;更次一级发育节理进口为 1807080,节理线密度约 4 条/m,间

13、距 2040cm ,延伸长0.11m,闭合0.5cm,节理面起伏粗糙,大部分中空无充填,局部岩屑充填;出口为 1803040,节理线密度约 10 条/m,间距 520cm ,延伸长 0.11m,闭合0.5cm,节理面起伏粗糙,大部分中空无充填,局部岩屑充填。4.3.24.3.2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勘察区表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物(Q4sef) 、残坡积层(Q4el+dl) 、崩积层(Q4col) 、洪积层(Q4pl) ;隧道下伏基岩主要为三叠系上统麦初箐组 (T3m)泥质板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夹有煤层和炭质泥岩、三叠系上统三合洞组上段(T3s2)炭质板岩。地层从新到老共分为 8 个大层,5 个亚层,其特征按进口、出口及洞身分述如下:(1)隧道进口地层描述残坡积、崩坡积(Q4edl+col):堆积物主要为含碎、砾石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