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防雷方案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41523819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弱电防雷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弱电防雷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弱电防雷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弱电防雷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弱电防雷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弱电防雷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弱电防雷方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目录一:雷电的危害.- 2 - 二、雷电侵入设备的途径.- 3 - 三、方案设计原则.- 5 - 四、设计依据.- 6 - 五:防雷技术方案.- 7 - 1、电源系统防护电源系统防护.- 7 - 2、信号系统防护信号系统防护.- 9 - 3、机房等电位及地网系统机房等电位及地网系统.- 10 - 六:产品材料数量及参数.- 11 - 七:防雷施工组织方案.- 14 - 八:注意事项及售后服务.- 15 - 1 -一:雷电的危害一:雷电的危害雷电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其电压可高达数百万伏,瞬间电流更可高达数百千安。自然界每年都有几百万次闪电。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

2、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最新统计资料表明,雷电造成的损失已经上升到自然灾害的第三位。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负效应造成的人员伤亡达 30004000 人,财产损失在 50 亿元到 100 亿元人民币。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测量、网络、监控、电信和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人类对电子产品尤其是计算机设备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而电子元件的微型化、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类电子设备的耐过电压能力下降,造成雷电和过电压破坏的比例呈上升的趋势。美国研究报告AD-722675指出:当雷电活动时,磁感应强度达到 0.07GS 时,

3、无屏蔽的计算机会发生误动作,当磁感应强度超过 2.4GS 时,计算机将发生永久性损坏。也就是说,按安培环路定理估算,离无屏蔽的计算机 800m 处落一个 100kA 的雷,计算机就可能发生误动作,距其 83m 处落一个 100kA 的雷,就要损坏。这些须实时运行而因中断造成设备的瘫痪,必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对于金融、证券、医疗、保险、航空、航天、国防等国家重要关键部门尤其是这样,根据统计,雷电对微电子设备的破坏而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雷击火灾的损失,已成为当今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因此,如何设置防雷措施和接地,如何保障通信设备运行完好及人身安全,以及如何有效抑制雷击过电压和电磁干扰

4、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大多数信息中心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二、雷电侵入设备的途径二、雷电侵入设备的途径1 1、直接雷击、直接雷击: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树木、动植物上,由于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混合力作用,直接摧毁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引起人员伤亡等。由于直击雷的电效应,有可能使机房微电子设备遭受浪涌过电压的危害。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估算,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雷电的不到 50%的能量将会从引下线等外部避雷设施泄放到大地,另外 50%的能量将通过建筑物的供电系统、通信网络线缆以及建筑物的其他金属管道、缆线分流。2 2、传导雷、传导雷(雷电波侵入)

5、:在更大的范围内(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 ,雷电击中电力或信息通讯线路,然后沿着传输线路侵入设备。其中地电位反击也是传导雷中的一种:雷电击中附近建筑物或附近其他物体、地面,导致地电压升高,并在周围形成巨大的跨步电压。雷电可能通过接地系统或建筑物间的线路入侵到建筑物内部设备形成地电位反击。( 3)图- 3 -3 3、感应雷击(又称二次雷击)、感应雷击(又称二次雷击):指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之间的放电而在附近的架空线路、埋地线路、金属管线或类似的传导线路上产生感应电压,该电压通过传导体传送至设备,间接摧毁微电子设备。在周围 1000m 左右范围内(有资料为 500m 或 1500m,距离应随着雷击大小

6、和屏蔽措施而变化)发生雷击时,LEMP(电磁脉冲) 在上述有效范围内,在所有的导体上产生足够强度的感应浪涌。因此分布于建筑物内外的各种电力、信息线路将会感应雷电而对设备造成危害。- 4 -三、方案设计原则三、方案设计原则由于电子设备雷电防护系统对所保护系统的业务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雷电防护系统应具备先进性、可靠性、易维护、易升级等方面的突出特性。防雷工程设计及设备的选择应遵从以下的原则:1.1.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设计系统雷电防护工程应最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可靠性。方案应提供先进的防雷保护技术,所选产品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这样才能对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2.2.先

7、进性、可扩充性原则先进性、可扩充性原则采用当今国内、国际上最先进和成熟的技术,使新建立的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今后技术发展变化和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从目前国内发展来看,系统总体设计的先进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用的系统结构应当是先进的、开放的体系结构;采用的技术应当是可扩充的,能满足今后日益扩充的需要。3.3.经济实用性原则经济实用性原则本着一切从用户实际角度出发,配置防雷保护系统的目的,在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下,整个防雷保护的建设要坚持实用为主,根据投资的强度结合实用价值,应尽可能选择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的性能价格比高的产品,以便节省投资,以最低成本来完成系统设备雷电防护的建设。- 5

8、 -四、设计依据四、设计依据依据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标准、中国 GB 标准与部委颁发的设计规范的要求,大楼和大楼内部的计算机机房等设备都必须有完整、完善的浪涌保护措施,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这包括电源供电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电脑网络、卫星通信设备等装置,均应有 SPD 防护装置保护。机房应作等电位连接,接地电阻应符合系统要求。设计依据包括:(1) 、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年版)(2) 、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3) 、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93(4) 、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

9、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5) 、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IEC 1312-1-2-3 :1995-02- 6 -五:防雷技术方案五:防雷技术方案此方案包含电源系统防护、信号系统防护、电子电器设备等电位及地网系统几个部分。采 取泄流、均压、箝位保护和接地的措施来降低雷电危害。1、电源系统防护电源系统防护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估算,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雷电的不到 50%的能量将会从引下线等外部避雷设施泄放到大地,另外 50%的能量将通过建筑物的供电系统、通信网络线

10、缆以及建筑物的其他金属管道、缆线分流。根据 IEC1312 防雷及过电压规范中有关防雷分区的划分,针对重要系统的防雷应分为三个区,分别加以考虑。只做单级防雷可能会带来因雷电流过大而导致泄流后残压过大破坏设备或者保护能力不足引起的设备损坏。电源系统采用多级保护措施,可防范从直击雷到工业浪涌的各级过电压的侵袭。按照 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防雷设计中关于电源线路的浪涌保护器标称放电电流参数值应符合下表规定:LPZ0 区与 LPZ1 区交界处LPZ1 与 LPZ2、LPZ2 与 LPZ3 区交界处直流电源标称放电电流(kA)第一级标称放电电流(kA)第二级标称放电电流(

11、kA)第三级标称放电电流(kA)第四级标称放电电流(kA)8/20s保护分级10/350s8/20s8/20s8/20s8/20s10A 级2080402010B 级15604020C 级12.55020D 级12.55010直流配电系统中根据线路长度和工作电压选用标称放电电流10kA 适配的 SPD注:SPD 的外封装材料应为阻燃型材料。电源第一级防护:根据国家有关低压防雷的有关规定,外接金属线路进入建筑物之前必须埋地穿金属管- 7 -槽 15 米以上的距离进入建筑物,且要在建筑物的线路进入端加装低压避雷器。必须做到在电源的进入端安装低压总电源防雷器,将由外部线路可能引入的雷击高电压引至大地

12、泄放,以确保后接设备的安全。作为系统电源进线端的第一级防雷器,在雷击多发地带至少应有 60100KA 的最大通流容量,可将数万甚至数十万伏的雷击过电压限制到数千伏,防雷器可并联安装在第一级低压总配电柜内的电源输出端。 具体防护措施:在办公楼 BLG-315/3P 和宿舍楼 BLM2 输出配线端,分别并联安装威力 WLDM8-100KA/4电源防雷模块 各 1 台,共计 2 台。用于电源系统的第一级防雷保护,使大部分雷电能量在此泄放。电源第二级防护:第二级电源防雷器,对通过电源初级防雷器的雷电能量进一步泄放,可将几千伏的过电压进一步限制到两千伏以下,防雷器可并联安装在楼层配电室的配电柜的总开关配电输出端。具体防护措施:在办公楼楼层配电室的-1AL1/-1AL2/1AL1/2AL1/3AL1/4AP1/5AP1/5AP2等(见图纸标注)配电柜的总开关配电输出端,并联安装威力 WLDM8-60KA/4 电源防雷模块各 1 台,共计 18 台,用于电源系统的第二级防雷保护,进一步泄放线路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