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教育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150812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激励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激励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激励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激励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激励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激励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激励教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激励教育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透视惩罚教育激励教育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职学生的心理、惩罚教育的弊端,并从理论、心理、现实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应大力提倡激励教育。 1998 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人快速发展轨道。目前,无论是在校生人数还是院校所数,都已占居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成为我国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强劲生力军。但与之而来的是其生源质量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落差:录取分数较低,个体心理复杂,前进航向迷离,就业压力频添。因此有人称之为“孤独的一代” 、 “失落的一代”和“满负压力的一代” 。高职学生中确有些自卑自负,甚至自暴自弃;而高职教育工作者中也确有些

2、抱怨责难情绪,甚而施以惩罚教育。面对这一现实,高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育人先育心的理念,积极施行激励教育。 一、不堪重负的心灵 了解和剖析一下高职学生的心态,有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1.高考留下的阴影 我们的高职学生也曾在千军万马拥过“独木桥”的行程中,熬过春秋,用过心思,流过汗水。但奋斗的结果又是他们及他们的父母不大愿意接受的。从踏进高职院校的那一天,他们有的就似乎笼罩2在一层阴影里:觉得低人一等,不情愿或不敢与同学交流,甚至走路也不敢抬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体验的是徘徊,进退维谷,自卑自负。 2.情感朦胧的困惑 对爱情对性的渴望好奇是高职生的生理已

3、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特殊表现。高职学生摆脱不了两个困惑: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他们既渴望现代的刺激,又突不出传统的制肘,其行为受双重价值的导向: 师长、父辈以“学业为重”的教诲和享有爱情愉悦的诱惑;“白头偕老”的信誓和“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享有”的牵惹。他们夹在传统与现代裂缝中,处于对青春、爱情、性的欲说还羞、左右为难的处境。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校园顺口溜中的“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就是注脚。其实唐代诗人张先的诗就描述了这种差距:“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如今世事多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今天的时代虽没有“棒打鸳鸯” ,然而面对地域、就业的现实, “劳燕分飞”也屡见不

4、鲜。处在理想与现实,新与旧的夹缝中,高职生的困惑情有可原。 3.思想教育的冷漠 大学阶段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社会主流文化建构人的社会性的核心品质。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开放、生活的快节奏、价值观的多元化,高职生们思想、行为更加活跃。但价值观的冲突,价值标准的边界模糊,使公共权威丧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选择对象上,看不到社会的主流文化及文化的应然趋势,对思想教育3课,不少高职生以逃课、睡觉、读英语来示反感,面对无根的仿徨和脱离现实的说教,高职生们体验的是价值真空、行为无序的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疲惫和精神焦虑。 4.社会公正的失望 对社会公正的渴求是各阶层的共同愿望,而高职生群体表现更为强烈。

5、教师苦口婆心说,理想的社会里,老幼无欺,人人平等,但在现实的社会里,有尔虞我诈,贪污腐化。弱势群体失语的困境使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有着同样的“重任在肩,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装得下“应然”的理想社会,而装不下“实然”的现实社会。当他们矢志于以个人为本位去辐射社会,以强烈的情绪指导自己实践,以某种好恶左右自己的判断时,社会的公正矛盾便成为他们无法释怀的一个结,因而失望,进而悲哀。 5.就业艰难的苦闷 承受着难以扬眉的压抑,高职学生在复杂的心理矛盾冲突中经过几年的学习,渴望走出校门干出一番业绩。当他人的成功咄咄逼人呈现在面前时,其成功动机被迅速催化。在强调自我能力,强

6、调拥有金钱,强调拥有地位的社会,他们甚至比他们的父辈有更为强烈的成功欲望。然而他们的就业又遇上“三峰叠加”时期,现实社会为他们准备的不仅有斑斓的花环,还有严寒的霜雪。市场经济本身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使之对生活的把握度大大降低,就业与择业难让他们提前体验了为生计担忧的滋味。 4二、惩罚教育的痛失 面对高职学生心理的郁闷、行为的不范、素质的参差,我们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是去理解他们,不是去贴近他们,更说不上去帮助他们脱困解惑,而是用老祖宗的药方惩罚教育去医治他们,这无异于淫医治痛。 惩罚教育,在我国可以说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创立私学开始,它便与学生共存亡。其显著特征就是直接和变相体罚学生。这种方式,在

7、当今的高职院校仍有一些市场。如学生德育不合格,就以劳动来处罚; 学生违犯校纪校规,则采取经济处罚。如此种种,并没有如教育者想象的那样能取得如意的效果,相反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来说是雪上加霜。 1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灵 台湾著名作家柏扬在西安市实验小学说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有人问:“ 柏杨先生,你是否还记得你上小学时候的老师?” 柏杨思考须臾道, “总的说来,印象比较模糊,但有一位姓侯的数学老师令我终生难忘。因为他的数学教得非常好,而我的数学老是学不好,所以他总是打我。以致那时便在幼小的心灵里结下了仇恨的种子,就是到了今天,我也不会原谅他。 ”柏杨现在是否应原谅那位老师我们姑且不论,但那位老师的体

8、罚确实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这是沉痛的教训。 2.污辱了学生的人格 笔者曾跟遭过老师谩骂的几位学生交谈过,他们直言不讳地说:5“皮肉之苦我们可以吃,精神上的折磨我们受不了,我们高职生也是人,我们也有自己的人格。 ” 3.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份调查问卷的答卷上,一个学生写下了这么几句话:罚款只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做,没指出应该怎么做,搞得我们无所适从,由感到一无是处,到产生“失败者”的压抑心理,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采取惩罚教育,不管教育者心多么诚,从眼前看,学生可能被惩罚得老实了,但从长远看,惩罚教育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永难驱散的“阴影” 。4.塑造扭曲的灵魂 老师用不文明的体罚手段去教育学生,学生就

9、可能用不文明的手段去对待别人,促使了学生报复心理的形成。 三、激励教育应弘扬 当前,教育界很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与和谐教育,其实激励教育与之一脉相承。激励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人、尊重人格基础上的教育,它主要采用激励、表扬、诱导等手段去实现目的。 1.激励教育的理论之根 激励教育产生的基础是近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激励理论。严密地考察所有人类的激励理论,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基本原理:人们愿意做那些能够从中得到报尝(物质的、精神的) 的事情。激励理论有下述三种类型。 需要理论: 认为人们都有身心上的需要,而且他们总要尽力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激励因素是一种推动力,它产生于一个人想使各种6需要得到满足的愿望。反之

10、,一种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成为激励因素。 强化理论: 也称为刺激理论或诱导条件论。这种理论的立论基础是学习原理一后果定律。该理论认为:得到奖励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出现,没有得到奖励的行为则倾向于不重复出现。 期望理论: 如果说强化理论强调的中心是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客观关系,那么期望理论则强调其主客联系一个人期望得到什么?那些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出色的工作绩效并预计他们的成就可以获得重大奖励的人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并在奖励与他们的期望吻合以后继续保持这种积极性。 以上三种激励理论是根于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不是“经济人” ,不是“工具人” ,而是“亲善人” 。人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平等,人具有微

11、妙性,人与人具有亲善性,说到底也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把激励移植到对学生上,则成激励教育。 2.激励教育的心理之基 激励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心理学做了极好的回答:人们有这样一种普遍心理状态,激励中枢能并愿意接受产生快乐效果的刺激,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赞赏。而且接受外界积极愉快的刺激越多,就越能释放出更多的“热能” 。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功的氛围里偷快地学习和成长,学习的劲头当然会更大,成绩的提高也在情理之中,成长也会更为顺利。中国也有句古语, “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对于正在苦学、苦闷的高职生,特别是裹着“差7生”外衣的学生,尤其应让他们体会一下成功的喜悦。 3.激励教育的

12、现实之果 激励教育产生的效应比较明显,成功的例子很多。青年作家黄蓓佳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上高中二年级时,写了一篇作文,语文老师在上面圈了 98 个红圈圈,贴到学校宣传橱窗里。那红圈圈的数目,是一天中午没人注意时我偷偷站在那里数的,一共数了三遍数完了,又站远一点点看看,看见作文纸上红艳艳一片。当时我心里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预感,觉得我的人生道路也许会从作文开始。 ”98个“红圈圈” ,扬起了黄蓓佳人生的风帆,一直激励着他步入作家之例。 棋圣聂卫平在他的我的黑白世界一文中写了这么一件事:“陈伯伯(陈毅元帅 )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情,和我下棋时曾留情让我赢了。这盘棋可以说是我一生的起点。你们看冠军弟弟没能赢陈伯伯,我却赢了!我还是行的呀?”陈毅元帅的“手下留情” ,竟使聂卫平一路自信走来,成长为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抗日英雄” 。我们不能不为陈老总的育人“绝招”拍手叫好。 综上所述,我们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一次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喜悦,激发他们无休止追求成功的信念和力量,特别是对于高职生中的“后进生” ,更应该抓住一些微不足道的“亮点”和“成功点” ,诱导他们驱散失败的“阴影” ,走向成功之路。 诚然,表扬奖励学生也不宜过勤过滥。过勤,会使学生平淡无味,8从而失去激励的作用;过滥,会使学生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和荣誉,而不从长远出发去端正思想,开显德性,从而失去激励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