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重茬病害表现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498258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重茬病害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作物重茬病害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作物重茬病害表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作物重茬病害表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作物重茬病害表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物重茬病害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重茬病害表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果树重茬有什么不好?怎样解决?重茬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栽植与前茬同一种果树。重茬往往会引发再植病,具体 表现症状,如:苹果,生长延缓,节间缩短,叶呈莲座状,根系变色,直根减少;桃树,地上部生长延缓,有时表现 失绿和矮化,严重时死树。有时生长弱,叶色淡,产量低,易缺钙、受冻流胶、溃疡或木质、韧皮变褐 大豆重茬连作种植的危害:首先表现在产量降低。其次重茬另一个危害表现为大豆品质变劣。主要体现在籽粒的外观 品质上,如百粒重下降,虫粒率增加,导致商品品质降低。 在草莓生产中,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固定的温室大棚的草莓生产中,由于常年重茬栽培草莓,造成土质严重恶化,草莓枯 萎病、黄萎病、立枯病等一些土传

2、病害或根茎病害发生严重,使草莓的生产潜力逐年下降。轻者减产 30%50%,重者 绝产绝收。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温室大棚的土壤管理,杜绝草莓重茬病害的发生。1、辣椒青枯病发病特征:植株发病时,病株顶部叶片白天枯萎,阴天或早晚恢复,天后叶片保持绿色但全株枯萎。切开病茎,导管呈褐色,将切口浸在水中,从切口处流出白色混浊的菌液。发病规律:辣椒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在土温达到20-25时,气温达到 30-37时,土壤含水量达 25%以上时发病严重。当大雨骤 晴,气温迅速升高,湿度大,蒸腾量大时,病菌活动旺盛,病株增加,危 害严重。病菌在土壤酸碱度为 6.6 时适宜发育。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3、2)调整土壤酸碱度,亩施石灰 50100 公斤;(3)实行轮作,防止重茬或连茬;(4)及时检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在穴内撒施石灰粉;发病初期可用100200PPM 农用链霉素或春雷霉素一包兑水 150 市斤淋湿土壤,连续防治 3 次,灌根每 1015 天一次,连续 23 次。2、辣椒疫病发病特征:在整个生育周期皆可发病,苗期染病,多发生于茎基部,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即苗期猝倒病;有的茎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而死;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厘米,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

4、子囊,干燥后形成暗褐色条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中越冬,卵孢子借助雨水、灌溉水溅射传播,病菌发育最适温为 23-31 度,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发生。防治方法:(1)若辣椒疫病是土壤传染,防治时必须用农药灌根。()防治的关键时间为月中、下旬辣椒开花盛期挂果期 ,一般为浇完头水后 天内进行灌根。()有效农药用早霜灵或早霜灵锰锌,浓度为倍液灌根,每穴灌 斤效果最好。黄瓜枯萎病黄瓜枯萎病症症状状 多在开花结果后陆续发病,被害株最初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早晚可以恢复,以后萎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早晚不能复原,并很快枯死

5、。病株主蔓基部纵裂,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茎基部、节和节间出现黄褐色条斑,常有黄色胶状物流出,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层。病株易被拔起。 发发生生规规律律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 56 年或更长的时间,病菌随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侵入。重茬次数越 多病害越重。土壤高湿、根部积水、高温有利于病害发生,氮肥过多、酸性、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多的地块病害发 生重。 山药短体线虫病山药短体线虫病 山药从下种到收获,均受到短体线虫病的为害,9 月上中旬气温较高时表现病症。地上部表现叶色偏 淡,植株矮化

6、,病重时全株发黄,甚至枯死。块根中上部先出现淡褐色小点,后逐渐发展为椭圆形深褐色病斑,再扩2展成片,最后成为不规则黑色病斑。块根贮存时,若条件适宜,病斑将继续扩展蔓延,发病区域逐渐失水,表皮开裂。蔬菜病虫害蔬菜病虫害 一、苗期病害 蔬菜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为害瓜类、茄果类、豆类及十字花科蔬菜幼苗。 (一)猝倒病 症状识别:属真菌病害,幼苗出土前即可受害,造成种子,胚芽或子叶腐烂,受害幼苗出土后,在近 地面幼茎基部呈水渍状黄褐色病斑,绕茎扩展,似水烫状,而后病茎缢缩成线状,幼苗即倒地。空气潮湿时,病苗或土 壤表面可出现白色絮状霉层而别于立枯病。 发生特点: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7、是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和管理水平。病菌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温度 1516。 发病最适宜土温 10,低温、高湿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一般秋季夜晚凉爽,白天光照不足, 苗床湿度大或早春土温偏低,相对湿度大,通风不良或苗床浇水过多,土温 15 以下,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播 种过密,间苗移苗不及时,施用带菌肥料,长期使用同一苗床土壤等都会诱发加重该病的发生。幼苗子叶中的养分已 耗完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最易感病的时期。 防治方法: 1、苗床处理:用 50多菌灵和福美双按 1:1 混合,每平方米用药 810 克或 32苗菌敌 10 克加细土 1015 千克配成药土,播种时将 2/3 的药

8、土撒于畦面,再用 1/3 的药土盖种。 2、种子处理:可用 50%福美双 300 倍 液或 50%多菌灵 800 倍液或 25%甲霜灵或 65%代森锌 1500 倍液与种子按 1:3 的比例混配浸种。 3、苗期喷 0.2磷酸 二氢钾或 0.1氯化钙等提高抗病力。 4、化学防治:发现病苗及时拔出并喷药防治。药剂有:甲霜灵锰锌或雷多米尔锰锌或杀毒矾 500 倍液或普力克或龙 克菌 600 倍液或恶甲水剂 300 倍液喷洒,57 天一次,连喷 23 次。 (二)立枯病 症状识别:属真菌病害,幼苗出苗后即可受害,尤以中后期为重,病苗基部变褐色,后病部收缩细缢,茎叶萎垂枯死。稍大病 苗发病初期白天萎蔫,

9、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 ,叶片萎蔫不能复原,直至直立枯死,病斑初 呈椭圆形暗褐色,具有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后期形成菌核,是与猝倒病区别的又一重要特征。 发生特点:是一种土壤习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中存活可达 23 年,病菌发育适温 24,越冬后的菌丝恢复活 动和菌核萌发产生菌丝接触幼苗引起发病,播种过密,间苗或分苗不及时,造成幼苗徒长,温度过高,通风不良,土 壤水份忽高忽低易诱发此病,从根部、幼茎和伤口侵染发病。 防治方法: 1、苗床处理,参照猝倒病。 2、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 0.3的 40拌种双或 50福美双拌种。 3、加 强苗床管理,提高地温,通风,防止高温高

10、湿。 4、苗期喷 0.2磷酸二氢钾或植宝素 75009000 倍液。 5、药剂防 治:发病初期喷淋 20甲基立枯磷 1200 倍液或 50根病克 600 倍液或敌克松或绿亨一号 1000 倍液。猝倒病与立枯 病混发时,可用福美双 800 倍液和普力克 600 倍液喷淋,一般 7 天一次,连喷 2 次。 (三)沤根 症状识别:低温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幼苗(育苗阶段或定植后)根部不发新根,幼根表面初呈锈褐色而后腐烂,导致 地上部叶片变黄,严重时萎蔫枯死,极易拔起。 发生特点:地温长时间处于 15以下,浇水过量或遇连阴雨天气,苗床湿度和地温过低,幼苗出现萎蔫时间长发生沤 根,致使生长点停止生长,老叶边

11、缘变褐而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 1、合理选地,雨后及时排水。 2、控制地温不宜低于 12,应在 16左右。 3、发现轻微沤根要及时 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新根生长,必要时喷生根剂或油菜素内酸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瓜类蔬菜病虫害 (一)黄瓜霜霉病 症状识别:属真菌病害,是黄瓜最主要的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成株期发病,在开花至结瓜 期较重,叶片染病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蔓延,发病初期在叶背产生水渍状斑点,病斑逐渐变为淡黄色或黄色, 最后变为淡褐色干枯。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呈三角形,病斑边缘明显,潮湿时叶背长出灰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多 个病斑连接成片,全叶变为黄褐色干枯收缩而

12、死亡。 发生特点:春季多雨、多雾、多露,气温在 1520,相对湿度 80以上时,有利于该病发生蔓延,定植过密,氮 肥过多,通风不及时,肥力差,地势低的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杂 1、2 号、中农 1、3 号、西农 58 号。 2、选地与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性,选择地势高燥、通风透光、排水性能好的田块。 3、药剂防治:58甲霜灵锰锌 600 倍液或 72杜邦 克露或 60霜疫净 800 倍液或安克锰锌或可杀得 1000 倍液喷雾。 (二)黄瓜(西葫芦)白粉病 症状识别:属真菌病害,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或叶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圆

13、点斑,3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白粉状霉斑,病斑可连接成片,布满整张叶片,受害叶片表现为褪绿和变黄,发病 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褐色的小黑点,严重时病叶组织变为褐色而枯死。 发生特点: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随气流和水传播,气温 1625。相对湿度 80以上,因通风不良,栽培过密, 氮肥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合理密植,开沟排水,摘除老病叶, 加强通风透气。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710 天一次,连续 23 次,药剂有:40%福星 600 倍液或 50%锈粉威 1000 倍液或 70护绿或 15%粉锈宁 150

14、0 倍液等。晴天喷药,喷雾足量、均匀。注意农药交替使用,并根据农药安全间隔期有关 规定进行。 (三)菜蚜(包括桃蚜、萝卜蚜、甘蓝蚜三种) 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体长 1.21.9 毫米,体黄色至深绿色。夏季个体腹部多为黄色,春秋季多为蓝黑色,无翅胎 生雌蚜体长 1.51.9 毫米,夏季黄绿色,春秋季墨绿色。 发生特点:以成蚜及若蚜在叶背和嫩茎上吸食作物汁液,瓜苗嫩叶及生长点被害后,叶片卷缩,瓜苗萎蔫,甚至整株枯死.老 叶受害,提前枯落,缩短结瓜期,造成减产,此外还能传播病毒病。 防治方法:用蓟粉蚜安 2000 倍液或大功臣 1000 倍液或溴氰菊酯 3000 倍液或氰戊菊酯 1500 倍液喷雾

15、,喷药时,喷头 应向上,重点喷叶片反面,大功臣对豆类、瓜类较敏感,高温季节慎用。 三、茄科蔬菜病虫害 (一)番茄晚疫病: 症状识别:属真菌病害,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可为害叶、茎、果,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叶片染病多 从下部叶片开始,形成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扩大后呈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键交界处出现白霉,干燥 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 发生特点:低温、潮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温度在 1822,相对湿度在 95100%时易流行。2023时菌丝 生长最快,借气流、雨水传播,偏氮,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利于发病。是 一种多次重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

16、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注意通风,采用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及时整枝和清除中心病株、病叶。 2、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施药效果好。药剂有:50%霜霉疫特净 800 倍液或 25%雷多米尔 800 倍液喷雾。 也可用 50%甲霜铜 600 倍液灌根。 (二)番茄早疫病: 症状识别:属真菌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幼苗的茎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稍陷,有轮纹。成株期发 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发展。初期叶片呈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园形或不规则轮纹斑,边缘具有浅绿色或黄 色晕环。中部具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黑色霉层.主要症状是病部有(同心)轮纹。 发生特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通过气流、灌溉水以及农事操作从气孔、伤口或表 皮直接侵入传播,病菌生长适温 2628,高温高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