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498158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综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五年里学者对刘勰的研究成果近五年里学者对刘勰的研究成果整理:宋红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刘勰、 文心雕龙 、思想、特点正文:从曹丕到刘勰:批评者的视角对魏晋六朝文学批评意识自觉的一种观察 2005 年 01 期【摘要】曹丕与刘勰,均为魏晋六朝一流的文学批评家。此期文学创作活跃,批评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曹丕作为批评史上一位先行者,对刘勰影响巨大。对此,批评史著作屡屡提及。但曹丕究竟在哪一点上具体影响了刘勰,几乎无人再探个究竟。在曹植、曹丕的优劣比较中,刘勰明显向后者倾斜,而在刘勰推崇曹丕的种种话语背后,是二者共同的批评者的视角。曹丕对刘勰影响最大者,不是一些表面词句,而是起根本作用的自觉批评意识

2、和主动批评精神。【正文快照】 一、导言:问题的提出 南朝尤其是齐梁文坛上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曹植、曹丕的优劣比较。陈思优于魏文,是南朝士人所持的一般看法。 沈约曾说:“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关于刘勰声器之论 2005 年 02 期【摘要】 人民音乐2004 年第 5 期所刊高敏乐器,人类音乐文化的凝聚体“声器关系”理论试释一文中道:“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第三十三论及人声与乐器关系时指出: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而非声学器 。刘勰认为乐器从属

3、于歌唱,器乐从属于声乐,在声器关系中更倾向于器写人声,而非声学器 。此即声本器末认识论的一种具体阐述。其后,又流传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论断,此亦不过是这一认识论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考所引刘勰这段话,旨在强调人声来自性情,是为本;而音律抒写声情,是为器。 “音律所始,本于人声”即“器写人声”之义,器指音律,人声指性情,绝非后世音乐术语“器乐”与“声乐” 。刘勰这段话乃声律开篇语,有概要之功,因通篇针对当时沈约诸人提出“四声八病”的人为音律来限制诗歌抒发性情,故再三强调人的自然声情是诗歌创作的原本,可与文心雕龙乐府所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观点同看。揭橥人生自然观与文艺自然观是东汉以来风气,

4、从汉末李膺、范滂,魏晋嵇康、阮籍以至陶潜等人,皆为代表(参阅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刘勰推波助澜,强调诗本人心,乐本性情,.刘勰的虚静学说与老庄哲学 2005 年 04期【摘要】刘勰的虚静学说作为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直接本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虚静哲学观。刘勰的虚静学说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正文快照】 “虚静”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来的,他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但是,“虚静”一词可追溯至先秦的老子和庄子。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第十六章

5、)。意思是说,只要保持虚静,做到“论刘勰在探讨文学发展路径中特殊地位的体现2005 年 04 期【摘要】 齐梁时期,文学风气已经变革,许多文学批评家积极介入了探讨文学发展之路径。刘勰在肯定文学发展是沿着由质到文的规律而发展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考察了影响文学发展演变的外部因素,归结为时代的作用、统治者的作用,并且刘勰不绝对,对特殊情况认真的分析,承认了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更为可贵的是,刘勰曾明确说明自己的创作态度与体制,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打出了向经典学习的旗帜,也说出了具体的措施。从多方面,可以看出刘勰在这个问题上特殊地位。论刘勰的【诗经】学思想 2005 年 12月【摘要】诗经受到了刘勰的高

6、度重视,在文心雕龙里,刘勰对诗经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充分肯定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全面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认为诗经具有鼓舞天下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典雅美丽的艺术“风骨” 。【正文快照】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到魏晋六朝时期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它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文学发展到六朝时的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品,体大论宏。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受到了刘勰的高度重视。在文心雕龙的大部分篇从“诗言志”看刘勰的文学语言观 2006 年 07月【摘要】 本文以“诗言志”为切入点探讨刘勰的文学语言观,指出刘勰尽管发现了语言的“物性”,但仍相信可以通过两种办法

7、来加以挽救,反映了刘勰对文学语言的乐观态度。【正文快照】本文以中国古代诗论“诗言志”为切入点探讨刘勰的文学语言观。除了儒家以教化为旨归的意识形态干扰以外,以抒情诗为主流的中国古典诗歌必然把准确的传情达意作为好诗的判断标准,从而在语言和人类情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刘勰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其文心雕龙中出现了论刘勰的作者批评观文心雕龙才略论07 年 02 期【摘要】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

8、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正文快照】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者通论,他对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历代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是刘勰的文学评论观,尤其是作者批评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 。 ” 才略篇的目的就是管窥刘勰论“形 2007 年 05期【摘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及的“形“,虽然其基本意义与“形式“这一词是不相同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对于“形式“的理解。本文从刘勰对“形“涵义的理解出发,探讨刘勰由此形成的“形式美“观念。【正文快照】“形”在文心雕龙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及

9、“形”的地方一共有四十一处,分别散见于文心雕龙各篇,本文在这里提及的“形”在原初意义上是并不包含“形式”一义的,但是如果借用自西方而来的“形式”这一术语,刘勰论“形”在本文中除了“形刘勰诗经观研究 2008 年 11 月【摘要】 本文导论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魏晋南北朝的诗经学概况;接着,对刘勰诗经观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最后,点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目的:即,采用接受、图表及文本分析等方法,力图如实反映刘勰诗经观的全貌,较为全面地展现刘勰诗经观的特点。 第一章,笔者从“知人论世”的考虑出发,主要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刘勰生平。首先对刘勰所生活的南朝时期政治、经济、生活风貌、社会思潮和文学概

10、况做了扼要论述;然后,描述了刘勰生平,及其生平对文心雕龙创作的影响。在论述中,笔者对刘勰出身问题,在详尽分析各家之言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认为刘勰出身于没落士族更为合理;此外,笔者还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刘勰说梦见自己“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之说做了考察论述,认为:“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的梦不过是他心仪儒学,向往走出佛门、跨入仕途的心态的反映。 第二章,笔者集中论述了文心雕龙与诗经的关系,认为儒家思想在刘勰心中占据主流,同时因为论述文学,诗经就因此显得格外重要。笔者通过全面整理、统计文心雕龙引用诗经成辞的状况,以丰富厚实的材料说明了诗经对刘勰的影响,以及刘勰对诗.变者

11、可久,通则不乏刘勰“通变”说发微 2009 年 04月【摘要】 通变观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刘勰总结了前人对于通变的论述,结合六朝的文学发展实际,反对文坛新变,试图借儒家传统力挽文坛颓风,强调在“通“的前提下求“变“。他的通变观部分地突破了“宗经“思想的局限。【正文快照】文心雕龙提出“通变”的观点,用今天的话来说,“通”即是继承,“变”就是创新,“通变”即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这是文心雕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文学产生发展中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 “通变”一词并非刘勰独创,在他之前,很多古籍早已论述过虽有丝麻,无弃菅蒯刘勰俳谐文学观论略 2009 年 06 月【摘要】 因着儒

12、家传统和诗教观念的禁锢,俳谐文学在封建社会长期不被文人重视,刘勰首次客观公正地对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类别进行全面观照和系统总结,肯定了其存在的价值意义,保有了其“备之不可以已“的文学地位。刘勰的论述,当是俳谐文学理论批评和建树之嚆矢。【正文快照】一自儒学神圣地位确立,文人便多固守儒家传统,其思想和创作也都遵循原道、徵圣、宗经的路子而未敢逾越。迨及魏晋尤其是南朝,因着儒学的式微和礼教的松脱,文人之思想遂逐渐解脱禁锢并多元化,文体(内容风格)亦得到变革与创新的契机。俳谐(谐辞隐语)向个体的渗透以及在南朝的兴盛刘勰原道之“道”探微 2010 年 01期 【摘要】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

13、“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人类之文(周易之文)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周易之“道“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正文快照】人们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的解读不可谓不多。但是细读之下,还是有许多地方让人疑窦丛生、困惑不解,尤其是原文里一些表面看来似乎简单、但不经意间又容易让人疏

14、忽的非常关键的地方,比如“自然之道也”1一句就是如此。本文试采用本文细读的方法,从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出发文心雕龙辨骚篇 “四异”辨析 2010 年 02 期【摘要】 “才“、“气“、“学“、“习“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刘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张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些观点比其前的曹丕等人的看法更为高明。浅析文心雕龙情采篇 2010 年 03 期【摘要】 情采说是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

15、。它集中体现于文心雕龙情采篇的论述之中。刘勰在文中集中而精辟地阐述了情与采的涵义、情与采的关系及如何做到情采并茂、文质并重等问题,提出了“情者文之经“、“联辞结采“的审美论。对写作和矫正文风时弊均具有重要意义。【正文快照】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文心雕龙体例周详,论旨精深。书中不仅有对文学的基本原则的论述和对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的阐明,更有对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规律和方法的揭示,为全书的精华所在。而情采说,关于文学创作中内容和形式问题的见解,作为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刘勰“才” 、 “气” 、 “学” 、 “习”论新探 2010 年 08期【摘要】 “才“、“气“、“学“、“习“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刘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张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