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分享版)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496016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分享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分享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分享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分享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分享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分享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分享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 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 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归为前制度化教育,之后的非

2、正式、非正规化 教育为非制度化教育(填空)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一、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二、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严格意义上的学校 教育系统在 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填选)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 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 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其它专业课程和机构。我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1902 年钦定学堂章程 (壬寅学制)及 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我 国颁布的最早学制。中

3、国形成系统学堂与制度化教育。 三、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其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相对于制度 化教育,其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

4、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 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 P 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 “以增为师” 、 “以(书)吏为师” P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P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P 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填空) (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特权2(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与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 (3)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灌输的过程 (4)刻板性:教育方法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5)教育的象

5、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受教育本身 6、近代教育的特点 P ()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P (简答)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化: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所有中青年都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 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6、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P11 孔子(公元前 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 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

7、点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P13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助产术(产婆术) 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 年)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8、的“泛智教育”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 ,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他主张 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P17 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 (1806 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 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9、及著作 P18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 年1952 年)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 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 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 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

10、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 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 约着教育;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 功能)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 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近年又提出“科教兴 国”的战略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

11、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不能忽视办学规律,不能以政治取代教育)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接班人,这是教育作用于经济的主要途径)4(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 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 要。当然,我们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 定作用。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教育与生产力

12、的关系 P2629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 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的变化(不同类型教育组合比例构成)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设备)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与普及传播) 2、人力资本理论 传统西方

13、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作生产的三要素。1960 年 12 月,舒尔茨在美国经 济学第 73 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 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首)要因素。(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2)创建时间:1960 年 (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 (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3%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P3133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记要点)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

14、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科学知识传给更多的人)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职业科学家、科研机构的出现)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传播知识的同时,直接进行科研工作)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科学成果在教育上运用的技术化要求)5、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P3334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数量与质量)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师生交互模式,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智能化使 因材施教真正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成为教学活动

15、 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术三次革命性突破:第一次是电报、电话、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第二 次是电视机、计算机、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 技术时代。 、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P35 ()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 择”评定; ()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 ,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 ;()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判断)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下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 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 其他能力和习惯。 ”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递和深化文化、构成文化本体的双重性) 。 (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 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P38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的特性 P38 ()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