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 名词解释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491228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理论 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学理论 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学理论 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理论 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理论 名词解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理论名词解释教学理论名词解释 教学: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 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

2、物学习 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 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五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一种关于课堂教学阶段的理论。赫尔巴特分教学过程为明了、联想、系统、 方法四个阶段。其后德国的齐勒尔(Tuiskon Ziller,1817-1882)和赖因(Wilhelm Rein, 1847- -1929)据此加以扩充,订出五个教学步骤:(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 知识的兴趣;(2)提示:讲授新教材;(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 比较,使之建立联系;(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

3、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 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这个学派试图把教学阶段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学能按照 合理的步骤进行。但由于他们把教学阶段看成是独立于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认为任何传 授知识的课都应当按这样的公式进行,便陷入形式主义。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界初盛行于 欧美各国;清末传入中国,曾对中小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 范例教学:范例教学:范例教学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的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性的、基础性的和范例性的知识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 期,在联邦德国兴起的教学理论流派之一。 程序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

4、行的教学。F斯金纳是美 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程序教学创始人,然而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 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其程序教学原则可分积极反应原则、小 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等,其程序教学模式可分经典型直线式程序、优越型衍枝式程序 和莫菲尔德程序。但是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借助于程序式的教材或者进行机器教学, 这运用程序教学思想至今又存现,程序教学发展由自动教学机、化学板机、提出学习的 可续和教学的艺术到分支装置机阶段变化。 发现法:发现法: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 (Jerome S. Bruner, 1915-

5、)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 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 “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 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 非指导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指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 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这 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 认知结构,简单 来说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

6、及其组 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奥苏 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 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 认知风格:认知风格: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 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认知风格与智力无相关或相关不显著(Riding & Pearson,1994;Riding & Agrell,1997) ,大多是自幼所养成的在知觉、记忆、问题解决过程的态度和表达方式。认知风格是认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是一个过程变量而非内容变量, 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

7、情境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两极性和价值中性等特点。认知风格种 类繁多,如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思索型和冲动型、整体型和分析型。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也叫叫“描描述述性性知知识识 ”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 和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 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是指新知识进入原有的 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所谓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 ,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 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

8、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 经验。 接受学习区别于发现学习之处,在于这种学习中,主体所得到的经验是来自经验传 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他自己的发现与创造。 低级的接受学习主要表 现为呆读死记、 “一知半解”、 “半通不通”。 高级的接受学习则表现为“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精通”或“融会贯通”等等。总之,不能认为,接受学习是低级的。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 原理原则。发现,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譬如,在化学实验室里,你可能 “发现”一条职业化学家早已熟知的原理,但由于事先没有人告诉过你,也没有

9、从自己手头 的书看到(尽管它早已写在有关的书上) ,这就是你自己的发现,是千真万确的发现。这一 条你自己发现的原理,要比你通过学习别人的发现理解深刻得多,记忆牢固得多。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 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 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 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 课时分配,并对

10、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 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 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 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 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 量的重要标准。 道尔顿制:道尔顿制:它在弥补班级教学制度的不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

11、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等方 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程序教学、个别指导教育等曾发生过影响;但它偏重学习学科 知识,过分强调个性差异,忽视了班集体作用以及德育,在推行时往往形成了教学上的放 任自流。此制在20世纪20年代后曾在一些国家试行,中国的上海、北京、南京、开封等地 也进行过实验。从30年代后,采用此制者就日渐减少。道尔顿制又是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 的教学方法。此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 性。 文纳特卡制:文纳特卡制:1919 年,美国教育家华虚朋(C. W. Washburne)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 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

12、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 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 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 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 制度。 教案: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 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

13、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 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後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 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 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 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 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 与老师对其关

14、注程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又称为“教师期望效 应”。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 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 堂教学管理技能。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 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 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 学工作(教学

15、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 、对学生学习 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 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 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 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 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 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者分等。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 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 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 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在于资料收集、合作探讨、自我反省、多方总结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主题明确、 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