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心理学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490044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中的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周易中的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周易中的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中的心理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卦是一种心理暗示周易中的心理学夏佳佳 财管 1102 班 201105910121周易六十四卦中,针对每一位询问者的背景不同,每一种卦象都有多种解释。算挂者的解卦是以询问者所提供的背景,加之以卦象为依托,将卦象与询问者的生活联系起来,把询问者的信息重新排列,从而给予询问者以正确信息的恰当的卦象,产生洞见之感,从心理上给人以暗示,使人积极进取。正如秀才赶考连做两梦。 一梦自己在墙上种高粱;二梦下大雨,他戴了斗笠还打了把伞。店老板解释为:高墙上种高粱自费劲,戴斗笠打雨伞多此一举。算卦先生却解释为墙上种高粱高种(中) ,戴斗笠打伞有备无患。秀才听从了算卦先生的,振奋精神参考,结果中了个榜眼。人的天

2、性中希望自己能够有好结果,因此算卦先生的解卦正对了秀才的心理,对秀才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使秀才超常发挥,高中榜眼。纪晓岚在应乡举考试前,为预测将来考试的情况,他的老师为他用易经占了一卦,得到泽水困卦三爻动。纪晓岚的老师根据主卦泽水困第三爻的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认为此次考试不吉。可能难于上榜。但纪晓岚看了卦爻辞后,却对老师和同学说;“自己尚未娶妻,卦辞不见其妻是我的实际情况,我本来就没有妻子,哪有妻子可见?不见其妻是正常的,怎么会凶呢?”并且纪晓岚根据卦爻辞自己判断:认为自己要中第一名,第二名可能是姓石的或者是姓中有石字旁的,第三名可能是姓米或者姓中有米字

3、旁的。待到榜发,果然,纪晓岚中了第一名,而第二名又刚好是一位姓石的,第三名是一位姓米的。这或许一种巧合,也或许真是周易神秘之处。但无论如何,正是纪晓岚积极的心态对卦象进行了灵活解释,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才有未来的才子纪晓岚。周易算卦不仅是一种心理暗示,也是一种心理折射。人是在心理指导下行动的,一个人想干什么,会干什么,都与他的内心所思所想紧密联系。知道了他的心理,应该说就能预测他的未来。就如孔子知其所想,坚定了鲁国伐越的决心,也起到了鼓舞军心的作用,司空季子为重耳作吉断,也坚定了重耳的决心。他们都知道对方内心所想,加上对大势有所了解,知道劝诫无用,不如用卦象坚定他们的所思所想,给予他们心理

4、暗示,从而起到心理辅导师的作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记载了关于命卜的故事:“董文恪公为少司空时,云昔在富阳村居,有村叟坐邻家,闻读书声,曰:“贵人也。 ”请相见,谛观再四,又问八字干支,沉思良久,曰:“君命相皆一品,当某年得知县,某年署大县,某年实授,某年迁通判,某年迁知府,某年由知府迁布政,某年迁巡抚,某年迁总督。善自爱,他日知吾言不谬也。 ”后不再见此叟,其言亦不验。然细较生平,则所谓知县,乃由拔贡得户部七品官也。所谓调署大县,乃庶吉士也。所谓实授,乃编修也。所谓通判,乃中允也。所谓知府,乃侍读学士也。所谓布政使,乃内阁学士也。所谓巡抚,乃工部侍郎也。品秩皆符,其年亦皆符,特内外异途耳

5、。是其言验而不验,不验而验,惟未知总督如何。后公以其年拜礼部尚书,品秩仍符。 ”其文大意是说:老人未见其人,仅从小儿读书声,就断定他为贵人,贵人者,有官也。不仅如此,老人还比较准确地断出他官至几品,何年当官等。虽然不是十分灵验,但也大致是算对的。当然,这个故事对周易是有些神化了,但其中老叟算的卦其实也为一种心理暗示,让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做到某件事,就能做到了。若要说为什么老叟的话并未完全应验,许是该小儿不够相信的结果吧。正所谓事在人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若你的内心坚信自己的道路,那无论命运如何,你都会成功。其实算卦,不外乎是模糊关于吉利的信息,重在传递善行致吉的道理。算挂者对意志薄弱、精神脆弱

6、的求卦者,会重点突出有利信息,高昂其情绪,鼓足其勇气,增强其信心。而对于官员,除向他传递运程的信息外,也会重点分析其显贵或落魄的原因,以使其明了仕途艰难,宦海波涛之险恶,并要强调为善致福的道理,促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于商界的人,这些人容易唯利是图,义无反顾,有冒险精神。对于创业者,示之以有利信息,对于有成者,可示之需要警惕的信息。对于具有反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人,则必须加重强调灾凶信息,以示恶运在前,以此来戒其心、止其恶。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道德思想和积极态度。这种观念,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也极具借鉴意义。在学了周易与中国文化这门课后,我感慨颇深。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道德和态度,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