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藏高古瓷特徵探微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482545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藏高古瓷特徵探微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鉴藏高古瓷特徵探微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鉴藏高古瓷特徵探微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鉴藏高古瓷特徵探微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鉴藏高古瓷特徵探微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藏高古瓷特徵探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藏高古瓷特徵探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鉴藏高古瓷鉴藏高古瓷 特徵探微特徵探微王国联王国联 王亮王亮文物鉴别无政治无国界,但它的内函却饱含人文与承续,振兴与发展。在博大精深的收藏鉴赏系列,高古瓷鉴别相对难度较大。这种状况就孕育着挑战与机会;机会就是机遇,机遇是对社会无知程度的一种度量。机遇抱荆山之玉,机遇握灵蛇之珠;它的诱惑力就在于普遍之中寄寓神奇,平凡之内暗藏玄机;它随人的悟性展示不同风采,随人的造诣体现不同价值。鉴赏目的在于认可在于发现,在于把机遇同认知能力有机结合,使未解标的转变为价值实体,造诣深浅不一,感受千差万别,这正是鉴赏的魅力所在。笔者早年即喜欢鉴藏,在鉴别方面,很多问题单凭书本是解决不了的,实践是不可逾越的,因此实

2、践中不止一次向不同身份的人请教过,由于世人固有保守意识等因素,不如意事常八九;但社会上也不乏学识具佳之人;除对馆藏器物进行多次观摩,对手中已得到著名专家认可的标准器物及高古瓷片反复观察,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外,有时为较深层的弄清一个问题不惜数次千里奔波,直到满意为止。多年收藏,尤其近十年来,历经艰辛曲折,感触颇深。我常想,待条件成熟后一定把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公布于世,尽量让别人少走弯路,都能较轻松的获得相关知识,早日感受因领悟传统文化带来的2欣喜。鉴赏知识只有为大众掌握才有创新才有生气,才能监督抵制不良之风,我国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大放异彩!应提倡鼓励把个人的学术观点公布于众,狭隘保守是

3、最大的资源浪费,哪怕某些观点并不完善只要出发点健康也可这样做!正确与否让实践验证,让社会取舍;任何人都无权把观点强加于人,只有经的起实践检验,得到社会公认的观点才称的上真正意义上的学识;在文博、收藏界,某些知识只有少数人掌握那是很不正常的;只有大家都提高了,才会形成社会性的互动效应,互相敦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向世人展示奋发和谐的民族素质,展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笔者呼吁:学于社会,还于民众,无话不可对人言,做堂堂正正传学于社会,还于民众,无话不可对人言,做堂堂正正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统文化的传承人! !目前,国内偏重于明清彩瓷,对饱含人文真谛的高古瓷重视不足,这点深让世人担忧。鉴于国家暂时财力不足

4、,政府提倡藏宝于民,怎么藏宝于民?那首现要提高国民的鉴赏水平,政府也要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具备一定鉴赏水平且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有识之士为国藏激励具备一定鉴赏水平且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有识之士为国藏宝,减少文物流失,这才是利国利民确保双赢的万全之策。宝,减少文物流失,这才是利国利民确保双赢的万全之策。多年来笔者深入民间,侧重实践,坚持以传统目测法与显微观察法相结和鉴赏高古瓷(以下简称古瓷),藏品颇丰,获益非浅;在这里不避才疏学浅发表此文,但愿抛砖引玉。本文介绍的主要是不可仿性器物外表和内在质地变化,不涉及可仿性器型纹饰、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内容属要领心法类,只要具备一定收藏常识不用参照图3录即可看懂并

5、运用。要点如下: ( (一一) )古瓷釉面的变化古瓷釉面的变化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其状如釉面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温润的玉质感,有的还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有的古瓷如月白等淡雅釉色的积釉处,多能发出盈盈湖绿色,恬静飘逸,给人以美的享受。古瓷釉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最易质变,尤其处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流失,加釉面玻化质变会出现糠状玻化、莹透立体现象,这点与高古玉的质变莹透立体现象颇相似。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底足胎釉结合处及其它相关部位;光线充足目测即可识别

6、,这种苍老幽深的质感状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异样感受;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对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无变幻之美。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原因造成。4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石灰碱釉始自南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

7、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面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

8、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然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5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而来的。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黄釉色器物,如道观寺院之色,原料不纯不是主因,主要应与当时人们信仰有关,古代方位及五行学说,中为土、为黄,土黄代表神权,代表中央,代表集权,封建集团崇尚这种色调。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远而黄化或呈赭褐色等质变。此特征多数出现在器身局部,目测可见;有的显微镜下多呈不规则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质变程度因器物所处地质环境的湿热度、酸碱度、深浅度、

9、暴露度不同而各异,如北方干冷,部分地区酸碱度适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莹如新者。地质环境是由地理方位、气侯条件、地下状况等原因决定的。为提高胎土光洁平整度提高施釉效果,古瓷多有施化妆土者。入窑烧制时由于摆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阴阳面,阴面釉色相对暗淡粗糙,而处窑腔中心受火均匀者阴阳面则不明显,且烧成器物釉色成色亦好。古瓷皆具备包浆特征, 器表氧化熟透层亦称包浆。传世品包浆滋润深遂,出土品包浆深沉自然,包浆实际是氧化质变现象,是器物6抵御氧化沁蚀形成的自然保护层。古瓷表面的包浆熟透层具不同程度的松弛性,经把玩易沁入汗渍油腻,包浆更易滋润深沉。整器无做旧痕迹,如人为酸蚀、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着的部位磨损等现

10、象。个别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识而随意加工者,如一件旧气开门古瓷的几个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样子是想磨平,虽无大碍,却破坏了器物的原始状态。这种有意或因无知而随意加工的情况不是个例,如在器物底部磨上使用痕迹等,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洁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为消光随意动手弄巧成拙。为便于识别区分作旧赝品,要尽量多掌握些人工做旧的方法。凡人工做旧者干涩呆滞无灵气,毫无自然美韵。真正掌握了上述要领,新老器物一望便知。(二)古瓷胎体的变化(二)古瓷胎体的变化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

11、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大多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可能是绝对的;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 度以上)、龙泉窑(1300 度以上)、钧窑(1250-1270度左右)官窑(1230-1270 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7态则不明显;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也重;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显厚重。 现代瓷器都是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古瓷若不慎破损,瓷片易出现酥碎、酥层、掉渣状,新

12、瓷则无此现象;破损处可见胎骨内的陈旧或水土沁程度,真品白胎也会成青白或黄白等色,一般不会等同于原色。有的古瓷因胎体酥糠程度较高而出现酥裂现象。底胎熟旧,器型古朴典雅,旧气特征明显具备时代特征。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较多信息,细心观察定能有所发现。古瓷露胎处、釉薄处一般能见到火石红存在状态,有胎红、窑红、火石红、刷红之分,此类文章较多,详见有关论述,古瓷中亦见不带火石红者;火石红形成机理就目前而言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再者主要通过胎底可看出胎体新老熟旧程度、胎釉结合处质变程度等。有的老窑器底看似较新,但用手抚之并无生涩之感。古瓷中生活用瓷的耳柄之类附件均为胎接,而陈设观赏用瓷则多有釉粘者。8因历代工

13、匠都有改革创新之作,器型不能作为鉴别断代的主要依据,更不能简单的将未见过的器型斥之为臆造,要看重器物的古旧特征,要全面分析后方可下结论。( (三三) )釉面现老化萎缩纹釉面现老化萎缩纹瓷器出窑时饱满而生涩,年代久远后釉面质变收缩而形成萎缩纹(即皱皮现象),萎缩纹理同老人之面纹。萎缩纹在适度光照下晃动易见;萎缩纹是微小的皱皮状,放大十倍左右观察效果最佳,再大反而看不清。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釉面萎缩程度因器物所处环境及抵御氧化能力强弱而异,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古瓷釉面萎缩而滑腻,触之如婴儿肌肤,滑不留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腻湿润者除外。

14、(四)古瓷受水土沁或蚀蛀的形态(四)古瓷受水土沁或蚀蛀的形态(1)(1)水土沁水土沁由于地下环境复杂,出土器物不一定有水土沁,只有部分古瓷带水土沁。水沁者有象白雾状的一层薄膜,湿水可现出器物本色,水干再现,火烧无异味,滴硝酸冒白烟。9古瓷附土含铁量高,这与土壤中的铁沉积亲和有关,附土一般成颗粒状,器内最明显,能随手倒出的土也是颗粒或结快状,用手捻都已达到一定硬度,这应是石化或钙化趋向,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器上有的附有坚硬的土锈就是证明;但由于陶瓷出现较晚,一般锈类还达不到那种质变程度。影响美观的土锈可慢慢清除掉;器内一般倒的不出土就行了。不易清除的沁土可用竹签类刮拭,一般都能刮下,再用湿布擦净既可

15、。清除后有的会留下黄斑点,沁入裂纹内的很牢固不必清除。自然土沁者附土与器表都有一定的亲和度,手感已带沙性,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松散,不易清除,往往露胎部位更难清除干净;作伪者既使土中添加粘和剂之类,侵泡时间一长也是极易清除。但在中性沙质土中的古瓷附土较易清除。有的在器表沁上不同的颜色,个别器物受沁部位象古玉一样出现釉面透晰现象,很玄妙。釉面棕眼属薄弱部位,易被沁呈放射状、扇面沁等形状,亦易见漫沁、流沁等状。有的高古器物见形态不一的朱沙沁(陪葬朱沙或氧化铁沉积物,异于火石红)。(2 2)古瓷水土蚀蛀的状态)古瓷水土蚀蛀的状态部分古瓷能见水土蚀蛀斑痕,此类蚀蛀已蛀破釉面,亦称土咬,形态各异。10釉

16、面或气泡壁被蛀蚀者能见蛀斑、麻坑和死气泡坑,蛀蚀痕往往深浅不一但边界清晰,有的蚀痕如用木锉锉过的橡胶胎,同具萎缩状。水土碱沁重者器身往往被一层水碱锈包裹,有的已蛀破气泡壁,但未蛀釉面用显微镜观察釉面仍光洁晶莹。 ( (五五) )如何观察古瓷釉面的钙化及硅化根现象如何观察古瓷釉面的钙化及硅化根现象釉面钙化有内因形成和外因形成两种情况,为较好的区别钙化状态,可将钙化程度分为钙化状态和亚钙化状态。(1 1)内因钙化状态。)内因钙化状态。内因者是由釉面自然质变由内向外生发形成,显微观察一般呈厚薄不均的云翳状、柳絮状或微小斑点状不规则的布满釉层内,这种状态常与釉面糠酥现象相映衬,显得深沉沧桑、旧气益彰。(2 2)外因钙化及亚钙化状态。)外因钙化及亚钙化状态。外因者由釉面霉变物质转化而来,一般呈不规则的点、块、片皮癣状与釉面结为一体。这种钙化形态各异,颜色有灰白、黄白、黄褐等色;这种呈斑块状的钙化以反光面为准,将古瓷避光目测钙化部分发暗,朝光则能发出明净如水的光泽;这点与釉面银化者不同,朝光时银化部分却发暗。11外因钙化分钙化与亚钙化两种状态,钙化者已生根与釉面生为一体,亚钙化者如撒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