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475190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诗词,其余四篇均为古代游记。学生已掌握了一 些阅读游记类文章的一般方法,但面对古代游记,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作者思想的体会、 表现手法的赏析等方面,会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收集背景资 料,初步建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意识。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歌咏自然山水寄寓人生体悟的优美篇章。教学时应引导学生 通过反复吟诵感受其语言美;通过想象欣赏其文意美,从而欣赏祖国美丽山河;通过阅读 比较了解古代游记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通过

2、读写拓展提高文言阅读的兴趣和意识,并在 “知人论世”的阅读法指导下,广泛收集背景资料,体会作者透过文字传达出来的思想内涵。三、单元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欣赏文言文的节奏韵律。 2.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工具书读懂并掌握课文的内容。 3.在比较拓展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进而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 4.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四、课时分配 建议记承天寺夜游1 课时,小石潭记游恒山记满井游记各 2 课时, 诗词五首3 课时。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美好风物, 寄寓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教

3、学时可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抒情”的游记风 格,并教以“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观察、细致描摹的手法。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记诵积累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鬼斧神工,游人悲喜不同,因而山水也有了个性,有了 思想。第一单元我们从游记中领略了祖国壮丽山河,读出了现代人的心境,今天让我们从 古代游记中看看古人的心境、情思。 2.整体把握 (1)从游记的一般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切入。 步骤

4、 1:复习游记组织景物画面的一般手法“移步换景”。 步骤 2:结合练习一,说说课文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描绘自己所 发现的画面。 步骤 3:本文按游览观察的顺序写景,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 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 情景。 (2)从写景的“多角度”手法切入(练习二)(画面赏析)。 步骤 1:与学生一起探讨画面赏析的一些主要角度。如:感官角度组合;动静结合; 正侧结合;虚实相映;色彩搭配;意象组合;情景交融。 步骤 2:小组合作,任选角度任选画面,进行画面赏析。 (3)从朗诵角度切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朗诵的语音、语

5、调、语速乃至情感、表情等。然后学生个别朗诵, 集体点评,在点评中探讨画面内容及作者寄寓在语句中的情感,从而把握文本的内容与思 想情感。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语言的矛盾突破 步骤 1:找出文中可以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句。(“心乐之”“悄怆幽邃”) 步骤 2:指出两词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从矛盾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处需介 绍背景,教以“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从比较中突破 比较 1:你游小石潭会有什么感受?柳宗元游小石潭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不同? 比较 2:若当时柳宗元是一位刚得到重任的官员,他眼中的景物会如何? (3)从读写结合中突破 对对联 上联:桃花源宁静和平;下联: (根

6、据课文内容书写,旨在把握景物特点。) 一句话点评文章(角度:语言、构思、情感、内容、手法)。 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写一则广告语。 四、拓展练习 1.观察周围某一处景物,写一篇 200300 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 感受。 2.根据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想象并描绘画面。 3.选读永州八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 84 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 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教法上可以吟诵为主,借助对作者生平的了解,通过 对画面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并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课文,读出韵味,增强文

7、言语感。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叙事写景中蕴涵的情思:发现生活中的美;在逆境中学会豁达乐观;善于发现 自我、肯定自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合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 或渲染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文就是如此,阅读时要细细体味。 2.整体把握 (1)从去标点诵读切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将文言文还原为它的无标点原生态,激发学生的兴趣。断句, 除语感外,尚需调动所有文言知识,还需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2)从背诵积累切入。

8、 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文本仅 84 个字,且写作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在背诵时必然会思 考背诵思路、想象文本画面,从而把握文本的大意。 (3)用标题补充标题疑问切入。 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有所发现。如:和谁一起游玩?为何夜里游玩? 看到了什么景物?心情如何?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关键词“闲人”突破 “闲人”应该是指什么样的人?课文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 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 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

9、其中也透出了不 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从文本空白的补充想象突破 文言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再加上古人创作讲究留白艺术,因而文本留有较大的 想象空间。试思考:文中有何处表达含蓄,可让我们想象创造? 可能出现的留白问题如 A.为何见十二日的冬月也欣然?如何欣然? B.一代文豪为何“无与为乐者”? C.苏轼为何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原因是什么? D.苏轼与张怀民会谈些什么,因何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的感叹? 小组合作,试选择其中一处空白加以想象创作。要求:语言凝练,与上下文衔接自 然;说出想象的根据。 交流对空白的想象创作,谈谈自己创作的理由。 (3)从

10、问题探讨突破 在想象环节的对话中,师生已经对课文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完 成探究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苏轼。 参考:善于发现生活美;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带着忧愁;乐观向上;能不断发现自 我 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参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逆境是埋葬弱者的地狱,也是造 就强者的天堂。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重要的是自己要肯定自己、发现自己。 四、拓展练习 1.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2.课外拓展推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游恒山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游恒山记是地理学

11、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课文一步一景,移步换形, 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教学时 主要采用读写结合、与同类文章比较、语言品味赏析等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内容。 2.通过读和说,借助对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 3.通过比较研读,体会课文“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文学史上,有几部比较特殊的著作。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同时也是 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徐霞客游记则既是一部 地理学巨著,也是

12、一部文学珍品,被清人推崇为“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 文字,奇文字”。 2.整体把握 (1)从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切入 活动:现在要举行一次“跟着徐霞客游恒山”活动,请你担任导游,用简洁的文字向你 的游客介绍旅游的大致路线、沿途的景点及景物概况。 (2)从赏析语句切入。 反复朗读,读出课文描绘的情景。然后用规定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句式如: “_”句的描绘,让我看到了“_”的画面,我感受到了“_”。3.重难点突破 (1)从比较中突破 将游恒山记与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相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2)从关键语句品味中突破 第二节中如“余时欲跻危崖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类记叙

13、性的语句 能否删去?(或:根据这些句子想象徐霞客登山的动作、神态等,写一段描绘性文字。) (3)在实践写作中突破 老师课前收集一些游恒山记中涉及的景点图片或多媒体音像资料。在教学前,要 求学生观察并描绘,写作后再与课文相应部分进行比较,从而领略课文的语言特色和写景 特点。 四、拓展练习 1.选择课文涉及的某个景点,寻找相关的图片、传说、诗文等资料,再配以自己的描 写,组织一个“恒山景点图文展”。 2.根据文中句子想象徐霞客登山的动作、神态等,写一段描绘性文字。 3.选读徐霞客游记的部分作品。(可选择与自己所在地区有关的篇章,突出乡土 性。)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

14、景抒情小品。描绘了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 作者厌弃官场而寄情自然的情怀。篇幅短,文辞清丽自然,教法应以诵读、赏析、品味、 比较为主。 二、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的欢愉心情。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准确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语文活动:诗句知多少让学生说说以“春”为题材的古诗文。而后引导学生领会课 文同一事物不同景观、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特点。 2.整体探究 (1)从画面赏析切入 与其他写春的诗文比较,本课呈现的春有什么特色? (2)从语言品味切入 白描的笔法; 拟人的写法; 比喻的妙用。 3.重难点突破 (

15、1)从关键句突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 看似作者不经意之谈,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 25 岁中进士,不为官,与兄宗道、弟中道 遍游楚中,纵情山水,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他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 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从比较中突破 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 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进行比较, 体会它们的不同特

16、点。 四、拓展练习 1.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 90 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2.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所选的五首诗词,语言或洗练或优美,意境或雄浑或平和,情感深沉,哲思深邃。 教学时可以采用诵读、研读、译读、评读等方式。 二、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背诵诗词。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鉴赏分析,理解意境。体悟诗词的表现手法。 3.研读体悟,领会作者的意志和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文言诗词,在古代文学长廊中,是一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优秀诗人,胸襟豁达, 深受我们喜爱,如杜甫、孟浩然、陆游、范仲淹、苏轼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们的诗词。2.整体探究 (1)从朗读背诵切入 朗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初读诗词的感受,设计朗读的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