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短文数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459372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短文数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言文短文数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言文短文数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言文短文数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言文短文数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短文数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短文数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下文,完成第1-5 题。( 16分)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 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 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 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 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 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

2、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 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次行:秩序。庳:低、矮。捆:门槛。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1)秋冬则劝民山采(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3)市令曰:“三月顷。”(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答案:( 4 分)( 1)鼓励(2)以, 为乐(3)左右(指时间)(4)听 从什么细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及“理解常见的 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其中既有实词,更有词

3、类活用、虚词、固定结构等古 代汉语语言现象。可见, 这道题目也不一定都是考查实词现象。“劝”,勉励, 在劝学中有此用法。其为多义词,注意与“规劝”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在 于有无“规”,即要求对方改正某些行为以符合要求。这里显然没有此意。 “乐”,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所以,活用为意动,即“以, 为乐”。首先要判断其活用,再判断是什么词活用为什么词,最后再看看动作的发出者 是谁,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当然,如果把“乐”看作表示心理动作的动词, 也同样是意动,对得出正确答案没有妨碍。 “所从”,是“所字结构”。“从”, 根据“令初下”,可知是“听从”,而不是“跟从”什么的;“所”,助词, 与“

4、从”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个名词性结构, 在这里做“不知” 的宾语,相当于“听从什么”,“所”本身词义很虚。最难的是“顷”, 书本上只学习过表示短暂时间的用法,如顷刻、少顷、有顷、 顷之等。这里附着在“几何”、“三月”的后面,按理说学生也可以根据所掌 握的有限古汉语知识推断出来。“几何”是数词,一般做定语,那么,中心词 “顷”推测起来应为“时间”,也就是说由“短暂时间”泛指“时间”,“几 何顷”应为“有多久”。 这样,“三月顷”,也就是“三个月的时间”, “顷” 应该还是泛指“时间”。(我以为这样解答也应该是有道理的)但是按照答案的理解,解“顷”为“左右(指时间)”,问题就复杂了。

5、即是 把它看作表约数的一个虚词了。 约数是表示与实数数目相差不远的大概数目的, 古汉语中常见的约数表示方式有以下几种:1、用十百千万等成数来表示约数。 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约数,这也是现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3、基数词 后加“许”“所”“余”等表约数。如:未至匈奴陈二里所, 止。(史记李 将军列传)“二里所”即“二里左右”4、在基数词前面加 “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往是表示比实 际数略少的近似数。看起来, 这里属于第三种情况, 在基数后加约数词。但是, “顷”做约数词确实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按照建构主义理论, 提问的时候, 是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 如

6、果太过超越学生的现有能力, 不知如何建构? 难道让学生根据“许”“所”“余”等的用法来推断吗?那也太不靠谱了。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 分)A政缓禁止 B庄王以为币轻C 如此几何顷乎 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答案:( 2 分)B 细解:古今异义现象属于实词用法,故本考点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 词的意义和作用。 “以为”,今天还做“认为”用, 所以不存在古今异义。 “禁 止”,从整个句子构词的情况来看,“禁”为名词(前有“政缓”),禁止做 的事情,“止”,停止不做,这与今天表示“不准、不许”意思的“禁止”区 别很大。“几何”,在文中是数词,“多少(时间)”的意思,

7、今日为数学概 念。“请教”,这里同样是两个单音节词语的组合。“请”,表谦敬副词, “请允许我”的意思;“教”,“让,使”的意思。今日为“请求人指导”,意思 相差很大。辨析古今异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意古代汉语单音节词语 为主这一现象。对古今异义的考查,久违了, 上一次考查还在2007年秋季高考。古今异义、 通 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现象,一般间隔几年总会考查一次的。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 分)(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答案:( 5 分)(1)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3 分,进、以、 “于楚庄王”倒装各1 分。)(2)楚庄王

8、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 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2 分,居、句意各 1 分)细解:考点: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早前用语是“翻译”,“翻译”是把 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重点是“转换”。 而从命题与解答的实际来看,确实是“解释”,即对古代或特殊或重要的语言 现象用现代汉语做准确的解释,所以,是按“点”(古代或特殊或重要的语言 现象)给分的。第一句中重要的是“进”、“以”、“于楚庄王”,第二 句中重要的是“居”。其实,两句中还有“自代”、“自高其车”等特殊语言 现象。根据语境,“之”代指“孙叔敖”, 后又有“以自代也”, 所以,“进”, 应是“进荐”的意思

9、。“于楚庄王”,为介词结构后置做补语,现代汉语中一 般用作状语。“居”后是“半岁”,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概念。“居”用在“有 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如“具有顷”等,所 以,“居半岁”可以解释成“过了半年”。此外,还考查了“以”的连词用法。本张试卷没有单独为虚词设题,但是,还 是通过其它形式考到了“所”、“以”、“于”、“之”、“其”(第24 题) 等常见虚词。20第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的性格特征。(2 分)答案:( 2 分)自信细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通过对人物 对待得失的态度概括性格特征。 从表面上看,有两个“知”字, 似乎应该是“自

10、 知”。但是,两个“知”的对象有差异,第一个“知”是“知”自己的能力,第二个“知”是“知”自己有无过错。所以,回答“自知”有些肤浅,应该是 “自信”,即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没有做错。只有两个空格,所以,必须概括为某一形容词。21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3 分)答案:( 3 分)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 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 (答出 1 点得 2 分,答出 2 点得 3 分。)细解: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求“联系文本”, 说明虽是“简析”, 也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做些归纳、概括,而不是概念来概念

11、去的。“筛选并整 合文中的信息”,方法与语体文是一样的。首先也是划分层次,从全文来看, 主要通过两个故事来介绍孙叔敖的施政策略。一件事情是讲其如何使民“安其 处”的,即安民的策略。第二个故事,是讲其如何“不教而民从其化”的,即 化民的策略。总的来说,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是:安民,化民。如果能读懂 两个故事,就可以看出: 恢复币制, 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 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 策略。从答题的要求上来看,既要有对具体策略的提炼,又要有结合文本的具体分析。相较而言,归纳提炼为 “ 安民 ” 、“ 化民 ” 两个具体策略更难一些。首先,

12、要能理解,所谓的“ 施政 ” ,指的就是对待 “ 民” 的态度,是如何“ 施教导民 ” 的;其次,围绕着“ 民” ,从两个故事里选择两个最恰当的动词来概括不同的策略来(这时,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也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筛选和概括)。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归纳、概括,通常都有两步:先是求同,寻找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展示其如何“ 施教导民 ” 的;其次是求异,再看在此基础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保证较好地归纳、概括了。可见,有较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在其中。翻译: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来让他接替自己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

13、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没有盗贼出现。秋冬两季他鼓励民众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样不行。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我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老百姓都主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这就是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

14、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 题。 (16 分)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是为何谷 ?” 对曰: “ 为愚公之谷。 ” 桓公曰: “ 何故 ?” 对曰: “ 以臣名之。 ” 桓公曰: “ 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 对曰: “ 臣请陈之: 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 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 ,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 “ 公诚愚矣 !夫何为而与之?” 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

15、 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 “ 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牸牛:母牛。夷吾;即管仲。咎繇:人名,法官。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以臣名之名( ) (2) 臣故畜牸牛畜( ) (3)公诚愚矣诚( ) (4) 管仲正衿再拜曰正( ) 20下列句中 “ 为” 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 分) A是为何谷B何为以公名之C以臣为愚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

16、人之驹者乎?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22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23管仲 “ 请退而修政 ” 的原因是 _ ,“ 修政 ” 的内容是 _ 。 (2 分) 十、(上海卷)19、答案:(1) 命名( 2)养( 3)确实(或:真)(4)使 正(或:整理好)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1)句的 “ 名 ” 是名词作动词,与醉翁亭记“ 名之者谁 ” 的 “ 名” 用法和意义一样。20、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这道题只考虚词“ 为” 的用法, “ 为” 在文言文中用法较多,使用也很频繁。是最常用的文言词之一,、三项的“ 为” 都是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