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育研究中成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457307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3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在教育研究中成长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我在教育研究中成长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我在教育研究中成长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我在教育研究中成长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我在教育研究中成长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在教育研究中成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在教育研究中成长(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在教育研究中成长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课程, 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更要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这就要求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应该实在些,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目标。“有的课堂, 一些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 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学习中自主变成自流 ,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

2、,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 讨论 ,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语文课堂上讨论越来越多,却反而显得语文味道不浓,语文课的特点在丧失; 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真正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以及情感上得到提升,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 有的课堂,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

3、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 不能转化、 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语文的学养性、人文性、情意性这些语文课堂的丰厚内涵如果无法显现出来,必然影响语文学习效率。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其终生受益,语文教学似乎不该忽略。诵读涵咏,感悟熏陶,一有灵感,便可诉诸笔端,因文而悟道,因道而学文。这虽然是从直觉的层面来看语文学习,但是,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应该成为现代语文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

4、扎实实落到实处,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中年级更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一块主阵地,更是最重要的衔接学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定下的研究课题是“提高中年级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 在提高中年级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和做法这个课题下,我又研究了三个子课题,即提高中年级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和做法(阅读部分) 、 提高中年级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和做法(习作部分) 、 提高中年级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和做法(评价部分) 三个子课题。以下文章就是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提高中年级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思考及做法(阅读部分)如何提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呢?我在

5、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体会到以下几点:一、教学目标制定: 崔峦老师就阅读教学实效性的讲话中提到“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体现年段的目标和课文的特点,并且能够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和学的过程当中。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我们以往有过深刻的教训,曾经把阅读课上成思品课、常识课、故事课等,这些都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都没有准确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在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时有两个因素是需要我们考虑的,第一个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 第二要关注学生, 要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能力。 心理学中有最近发展区的说法,我们平时也说跳一跳摘桃子,

6、就掌握到这个程度。 在理解的层面上, 我们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太多。老师不断地追问,学生强打精神来回答,懈怠了学生的情绪,减损了教学的效果。 奥苏贝尔有一句话, 他说如果把全部的教育学、 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 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一定要知道教学的起点。 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对文本准确的解读。”课标中明确指出了第二学段(34)年级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准确解读课标,并且要根据所教学生现况创造性地制定目标。把重点放在“语言”上,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在教学奇妙的鲤鱼溪一课时,我根据所教班级

7、的实际情况(语文基础较弱,朗读不到位)制定了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因果句式、初步掌握抓住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了解鲤鱼溪的奇妙,体会村民真挚的感情。懂得热爱、保护动物,人类要和动物和谐共处。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进行教学, 一步一个脚印, 踏踏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有收获。 (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学生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有可测性。基础较弱的学生能够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重点句;基础较好的学生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二、精心设计教学设计: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教师就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再次解读文本。上好阅读课的前

8、提是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首先要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赏读文本,投入其中, 忘乎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人格美、语言美。这是第一步。然后再走出文本,以学生的视角思考:我们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不学什么, 也就是要有所取舍。 中年级要把训练的重点放在理解词句上,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是我在执教 奇妙的鲤鱼溪 、 鸬鹚 、 语言的魅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奇妙的鲤鱼溪 共三个自然段。 分别从鲤鱼的颜色多而美、 溪中的鲤鱼不怕人、与村民的感情深三方面介绍了鲤鱼溪的奇妙,表达了村民爱鲤鱼的真挚感情。教学本课时先从题目入手,然后整

9、体感知,通过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鲤鱼溪的奇妙。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看录像、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学生查阅的课外资料等方法品词析句,进一步感受鲤鱼溪的奇妙,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学习第一自然段时, 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想象溪中鲤鱼多而色美的景象, 再通过自由练读, 教师导读以及观看图片激情导趣使学生感受鲤鱼溪的奇妙, 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出喜爱之情。并且通过请学生用 “因为, 所以, ”说说这段的内容,初步掌握因果句式。 第二自然段从两方面写出溪中的鲤鱼不怕人。教学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重点词句,创设情境感受溪中的鲤鱼不怕人,人鱼之间相处的欢乐,进一步体

10、会鲤鱼溪的奇妙。通过教师点拨, 师生共读, 使学生初步感悟抓住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第三自然段,通过读书、自学(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对学习总分段进行巩固,学以致用 ) 、介绍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村民对鲤鱼的深厚感情,使学深生感悟到不但鲤鱼多,漂亮,名字奇;溪中鲤鱼不怕人,行为奇;村民对鲤鱼感情深,爱得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在实际生活中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最后,回归整体,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鲤鱼溪。奇妙,表达自己深深的喜爱之情。(一)导入新课 :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 课,齐读课题。2 奇妙什么意思 ?再读读课题。(教学意图:在读

11、中理解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读文。思考:这条鲤鱼溪奇妙在哪?2 全班交流。 (鱼多、美、不怕人, )(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鲤鱼溪的奇妙)过渡:如果想了解鱼多、漂亮应该读哪个自然段呢?(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 学习第一自然段(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儿感受到鱼多,漂亮?(2) 学生交流,体会。(3)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A 学生基本训练: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朗读,(表示颜色词语变颜色)B 学生想象训练。C 词语训练: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鲤鱼溪中鲤鱼颜色特点吗?D 朗读训练并试背(如果读不到位,可出示图片激趣)(教学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 自由

12、练读, 教师导读以及观看图片激情导趣使学生感受鲤鱼溪的奇妙,并读出自己的感受。)E 小结:用因为 , 所以 , 说说这个自然段的内容。(教学意图:体会因果句式的用法)过渡:还从哪感受到鲤鱼溪的奇妙呢?2 学习第二自然段(1) 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第二自然段。 (默读课文, 1、思考全段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用直线画出来;2、溪中的鲤鱼怎样不怕人?从哪两方面讲的?用曲线画在书上)(2)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感受,解决不懂问题。(3)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板书对待村民顽皮,对待游客驯顺)(4) 想像鲤鱼不怕人的样子,有语气地朗读课文。(5) 总结写法、师生共读。(教学意图: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创设情境的方法

13、,感受溪中的鲤鱼不怕人,人鱼之间相处的欢乐,进一步体会鲤鱼溪的奇妙。通过教师点拨,师生共读,使学生初步感悟抓住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体会总分句式)(6)( )溪里地鲤鱼又多又不怕人, ()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去观看。过渡:为什么溪中的鲤鱼又多又不怕人呢?3 学习三自然段。(1)默读第三自然段,为什么溪中的鲤鱼又多又不怕人呢?请你用直线画出重点句;用曲线画出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2)全班交流:从哪看出村民对鲤鱼的感情很深?(3)结合查阅的课外资料来说说村民是怎样爱护鲤鱼的?(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教学意图: 通过自学对总分段进行巩固, 学以致用; 通过介绍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4、拓展学生知识面, 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 体会村民对鲤鱼的深厚感情, 使学深生感悟到不但鲤鱼多, 漂亮,名字奇;溪中鲤鱼不怕人,行为奇;村民对鲤鱼感情深, 爱得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动物, 保护动物的情感。在实际生活中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4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读写结合(1)浏览全文填空: 因为() ,所以这条小溪叫作美丽的鲤鱼溪;因为() ,所以这条小溪叫作美丽的鲤鱼溪;因为() ,所以这条小溪叫作奇妙地鲤鱼溪。(2)假如你就是鲤鱼溪中的鲤鱼;假如你就是鲤鱼溪中的村民;假如你就是到鲤鱼溪中参观、游览的游客,你想说些什么吗? (教学意图:通过朗读、阶梯似的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因果句式,深刻理解

15、课文内容,体会鲤鱼溪的奇妙,表达自己深深的喜爱之情)(四) 、布置作业把身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收集起来,准备召开故事会。板书设计 : 多而美村民顽皮26奇妙的鲤鱼溪不怕人游客温顺感情深鸬鹚教学设计设计思路:鸬鹚这篇文章记叙了在美丽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 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因此在设计时,通过探究捕鱼前和捕鱼后的两个“静”有什么不同,从而拉开本课序幕。 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和体验, 真正享受到环境的优美, 真诚地祝福渔人幸福的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从而热爱我们的生活。电教媒体设计: 1、预习时表格 2、三段录像 3、第一自然段文字一、教学目标: 1、有

16、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了解捕鱼前后的“静”的不同点,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情趣。 3、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 情趣。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请大家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自由 读课文,回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且根据教师问题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脉络,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二)出示学生预习时的表格,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1、 请你观察捕鱼之前和捕鱼之后, 湖面情况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观察后可能质疑: 捕鱼之前和捕鱼之后的静一样吗?那么,他们之间有 什么不同呢,我们来探究一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质疑,提高学生质疑能力(三)学习第一部分,感受环境的优美。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文字课件 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生根据教师回答:安静、恬静、平静, 指导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