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帮扶经验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446349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进生帮扶经验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后进生帮扶经验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后进生帮扶经验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后进生帮扶经验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后进生帮扶经验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进生帮扶经验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进生帮扶经验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后进生帮扶经验总结蔡 宅 小 学1 通过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对待后进生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人们常把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 可雕” , “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因此,他们往往会 产生某种异常的心理和畸形的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 不听管教; 有的产生自 卑心理,消极成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 学。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 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 的教育方式,即不厌恶、歧视;不当众

2、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 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 梁。二、热情鼓励,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从六岁到十二岁的小学生, 是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 具有很大的 可塑性。后进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 又有潜在的闪光点, 他们同优秀生、 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 期盼成才。作为教师, 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潜在的闪光点, 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 是处、各方面都差的 “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 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 在一定意义

3、上,“淘气、调皮的孩子聪明” 。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 “你的 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 我总对后进生有所“偏爱” :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 就给予赞许、表扬的欢乐,切勿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遗忘”的对象,从 而形成一种 “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 的不良的心 理定势。为了及时了解、 掌握后进生内心世界的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 性,在平时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 :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 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成为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之后,转化工

4、作就容易多了。三、逐步要求,培养后进生的责任心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 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姑息、袒护其缺点,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在把爱的雨露洒向后进生心田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 正是对他们的信任,是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从而是他们树立做“四有”社 会主义新人的责任心, 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 当然,对后进生的逐步要求要考 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过急, “恨铁不成钢”,而要严之有度,严中有 别,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后进生的转化目标和期望,要切合个人 的实际和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

5、台阶,使他们“跳一跳, 摸得着” ,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2 四、集体帮助,树立后进生自信心后进生学习、 生活在集体环境里, 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 同班集体 一起进步。 而一个团结友爱、 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 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 走向进步的摇篮。 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发挥集体的 力量,为后进生创选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环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我总是用心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并引导学生伙伴之间去发现、 挖掘 同伴的闪光点。比如经常性地开展“夸夸我的小伙伴”,就会使学生体验到同伴 间相互认同的愉悦, 获得成功感, 获得前进的动力。 其实一些看似极其

6、普通的事 情,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却是那么值得珍视。老师和同伴对他们的认同, 会使他们 逐渐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渐渐地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进而愉快地接纳自己, 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自信心也就悄然萌生了。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 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 ,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 (1)互帮互学的 “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后进生同桌,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 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其学习,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2)开展 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 喜欢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 而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为有不同 特长和爱好的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和条件,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学生在感兴

7、 趣的活动里,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获得自我表现的需要和满足感。如学雷锋 做好事,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硬笔字比赛和游戏抢答等,是后进生融 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 (3)争当“红花少年”、 “文明学生”和“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的活动, 在班中发扬了正气, 抑制了歪风,形成一个比先进、 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班风。 通过各种过动的开展, 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 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来同班集体一起进步的自信心。五、源源不断的激励,锻炼后进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需要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孩

8、子的自信成长更是离不开 激励。有人把教育中的激励比作阳光,没有激励,孩子们的生活将是一片黑暗; 而有激励的教育如同给孩子们指出了光明的前程。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 转化后 进生需要一个过程, 要赋予一颗真正的爱心, 要抱着满腔热情, 遵循因材施教的 原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 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 条,但核心离不开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只有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田,他 们才能在甘露滋润中茁壮成长。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不究其根源就不能做出合理对策,这里我

9、们 分析出了以下几种主要原因。 1 家长方面:有的家长由于忙于上班工作或私营经商,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 育和引导, 也是学生品行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父母在外经商打工,孩 子寄宿亲属家里。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出现的焦虑、偷窃,厌学等不 良品行,都得不到家长及时教育和疏导,这样就会产生心理和道德的严重缺陷, 形成品行障碍。3 另外家长自身素质不高, 也是中学生品行障碍形成的一个原因。有的家长溺 爱子女,管教不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纵容、姑息,甚至编造谎言,为孩子的错 误开脱。有的将管教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采取自由 放任的态度; 有的埋怨老师对学生要示不当,不与学

10、校积极配合, 纠正孩子的不 良品行;有的自己抹牌赌博,违法违纪。这些都会污染孩子的心灵。 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出现, 学生心理很难适应。 他们回到家里, 总觉得别 别扭扭,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温馨和谐的氛围,有时甚至受到委曲、 斥责和其 它不公正的待遇,这样,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扭曲,产生自卑、抑郁、烦躁乃至 敌对情绪等品行障碍。 2 学校教育工作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工作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的研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 快,现代社会既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又给他们提出了严峻的挑 战。他们将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同时,青少年的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急 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又面临着如何正

11、确认识自己、 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调节情绪、 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看待竞争等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而我们从事教育工 作的领导和教师, 虽然也学习了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向 前发展,原来的知识储备, 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中学生不良心理倾向不 断凸现后,我们在这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尤其在研究方面显得相对滞后。这样, 就形成了以陈旧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学生不良品行, 有时甚至是扼杀了学 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才能。比如,有些学校以某一次成绩为标准,分快班和 慢班,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 有的教师歧视成绩差的学生,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这些做法都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12、容易使他们形成敌对行为、 反抗行为和 自卑违拗等品行障碍。 其次,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在教育观念、 教育内容 和教育手段等方面, 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理论脱离实际, 知与行分 离的现象较为严重。当前,在教育观念上不少教师往往局限于书本、课堂、理论 的界限,不能在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上,运用开放的观念、发展的观念、多样化 的观念、创造性的观念来抓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而对学生教育缺乏吸引 力;在教育内容上,没有将传统教育,比如 “ 五爱 “( 即爱祖国、爱人民、爱 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 教育、 (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的教育与体现 时代特色的人和事紧密

13、结合起来,没有花一定精力选择和创造开放环境、竞争环 境、信息环境,因而对学生的教育缺乏感染力;在教育手段上,习惯于灌输式, 方法单一,储存、加工、传播的信息量少,强度弱,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发 挥,尤其引导学生实践少,因而缺乏实效性;在教育管理上,还存在不落实、不 到位、缺乏科学评估等问题。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脱节、 知与行分离的现象。口里讲的是一套,行动上做的是另一套。当面是一套,背地 里又是另一套。 他们没有将基本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这也正是有些 学生品行障碍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各个社会群体的经济利益必然会进行调

14、整,少数垄断 性行业和效益好的单位职工收入增加,而下岗职工收入减少, 生活十分艰难, 社 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这种情况反映到中学生身上就是,一方面有少数经 济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崇尚金钱,贪图享乐,政治理想淡化,无心学习,或者 吃吃喝喝, 或者讲究穿着打扮, 在校园里物色气味相投的 “ 伙伴 “ ,形成小团4 伙,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互动作用, 往往会制造出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违法事 件;另一方面,有些经济特困的学生,愁吃、愁穿,愁交不起各种费用,他们曾 经因自己的成绩好而自负, 又因经济十分拮据而自卑, 并常常陷人抑郁、 孤独的 情绪之中。 4. 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品行障碍的形成

15、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 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上面三个方面,着重分析其客观原因,下面着重分析 其主观原因,即学生自身的原因。 (1) 先天性的生理基础,即遗传因素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认为,遗传因素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 我国学者的研究表 明,与正常学生相比,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家系中有疾病活动过度、注意不集 中病史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数亦大些。 “ 德国精神病学者卡尔曼的研究证明:父 母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子女发病率为 68 1 ;有一方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子女发病率为 16 4 ;家庭无精神病患者,发病率为 0.85 。这说明, 遗传因素对人们包括中学生的心理

16、健康是有影响的。中学生品行障碍与不良心理 倾向相关。 (2) 学生自控能力、 自我接受能力较差, 抵抗挫折的耐受力较弱。 部分学生 一旦与人发生冲突,往往缺乏理智,极易产生暴怒、敌对行为,甚至可能发生殴 打他人的现象。 由于他们自我接受能力差, 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就会因为长相和 智力不如别人而产生郁闷忧伤,孤独焦虑, 烦恼忌妒等不良品行, 有的甚至产生 “ 生不如死 “ 的极度悲观念头。 这里总结了几种家长应避免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打骂、体罚。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下面出孝子。只要孩子 有一点过失和错误, 不是打,就是骂,打骂后还要罚站、 罚跪、不准吃饭。其实, 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为逃避打骂而学会撒谎, 不讲真话;个性强的孩子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变得更倔强、暴躁,更不听话。 因此,打骂、体罚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坏的影响。哄骗、利诱。如孩子不肯上幼儿园,妈妈就哄他,乖乖去上幼儿园,妈妈给 你买玩具, 第二天又答应买别的东西, 但实际上一样也没有买过。 孩子就知道了 妈妈是骗他, 他以后就不听妈妈的话了, 还学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