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教学设计4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443897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教学设计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教学设计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教学设计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教学设计4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教学设计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教学设计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朵杏花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了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 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 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认识“绽”等字,会写“株”“仰”等字。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4、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 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

2、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 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 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文字资料,PPT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文字资料、七、教学时间1 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有写日记的习惯吗?你能说说你的日记记录的是什么吗?同学们的日记 有的是记录这一天最高兴的事或者是不开心得事,也许是自己内心的小秘密。 同学们看这句话“1974 年 2 月 6 日,气温最高零下 1 摄氏度,最低零下 7 摄 氏度。 ”这日记是以为老人在逝世的前一天用颤抖的笔写下的。同学们想不想 知道这位

3、老人是谁呢?这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大家能告诉我是谁吗?大家想不想知道关于竺可桢爷爷的更多的故事呢?下面我们就 来学习第一朵杏花 。 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 、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 的生字词、难读的词、句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读完课文后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下面几个问题(PPT)a、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竺可桢)b、课文写了几次看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 年后)c、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竺可桢爷爷询问孩子第一朵杏 花开放的时间,孩子没答上来,第二年,孩子通过留

4、心观察,终于掌握了第一 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课文通过这件事情的记叙,表现了竺可桢爷爷严肃认真的 科学态度。 )(三) 、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 2、第一次看杏花 学习第 15 自然段 出示 PPT: “看到杏花开了,便数了数” ,为什么不用“看了看”?(因为数了数是 力求准确的表现,看了看就没有这层意思了。)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又”字说明了什么? “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为,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 是哪天开放的吗?”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同学们可以将这一情景表演出来 吗?老师看看那些同学最勇敢。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

5、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 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 四人小组分角色读课文。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 旁白,一个做评委。 3、第二次看杏花 学习 615 段 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 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 6 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 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你觉得他读的美吗?美在哪儿呢?评一评。 (指名评) 那你能比他读的更美吗?好,那请你来读。 随后提问,引导学生回答 作者在描写春天到来时,抓住了哪几种景物?(“柳梢、小草、河水、 杏树的花苞” ) 作者又依次用了哪几个动词?它

6、们好在什么地方?(依次用了“吹醒” “吹绿” “吹皱” “吹鼓”四个动词。 (指导学生讨论得出)春天,柳梢长出了 嫩芽儿,就像张开的睡眼,所以用“吹醒” ;小草透出了绿色,所以用“吹绿” ; 春风吹过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纹,所以用“吹皱” ;杏树要开花了,花骨朵儿 很饱满,所以用“吹鼓” 。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把四种景物写得活泼可爱。) 下面就请同学们各自选择四种景物,用上几个贴切形象的动词仿说 一段话。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稻子,吹走了大雁,吹落 了树叶,吹红了满山的枫叶。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冻了小河,吹白 了芦花,吹开了芳香扑鼻的腊梅。 春天到了,

7、杏花重新绽开了笑脸,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孩子通过精确地观察终于发现了第一朵开放的杏花,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个 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呢。大家读了课文发现,这段对话少了提示语,谁能补充一 下啊? PPT 出示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 老师的这段话不完整,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补充完整呢?大家 先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括号里适合填哪些词语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奇怪、高兴、激动

8、、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 分角色朗读课文。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 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 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 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竺爷爷很高兴呢? 出示 PPT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从这里大家又觉得竺可桢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

9、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 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4、最后一个自然段 竺爷爷对科学研究长年不懈,精确、细致的观察,这正如竺爷爷 曾不止一次说过: 出示 PPT“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 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5、小组讨论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 没有? 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呢?(“第一”是一个准确的数 字,是一个精确数字,没有精确的观察是难以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 恰好与竺可桢精确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严谨精神相一致。课题“第一朵杏花” ,预示的就是竺可桢的这种精神。 (四)课堂小结 竺可桢教授精确地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 一次雷声,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 的缩影。当我们精确地观察生活中每一处细小的变化时,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是 多么神奇,美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 (五)作业延伸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九、板书设计2、第一朵杏花竺可桢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