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443815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来源:作者: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责任社会化虽然在解决环境污染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非解决环境污染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强化环境保护法的预防功能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可或缺的侵权法的二次规范作用。 1可喜的是,侵权责任法第 8 章对“环境污染侵权”作出了专门规范,其中第 65 条是关于环境污染责任适用范围的规定,即“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由于侵权责任法第 65 条规定较为简略且内容含糊,因此给人们理解和适用该条规定带来了困难。鉴此,笔者拟结合环境保护法和物权法的相关

2、规定对侵权责任法第 65 条的规定作些阐释,以便为环境污染责任的司法适用提供参考。一、环境污染范围界定由于侵权责任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其损害补偿功能,即对受到损害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给予某种适当的补偿,使其尽可能回复到受损害前的状态,因此侵权责任的认定均以损害为构成要件,无损害即无责任。 2在环境污染责任中,由于环境污染是导致损害结果的原因,因此界定环境污染的范围对认定环境污染责任至关重要。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看,环境损害可以分为“生活环境的损害”与“生态环境的损害” 。 “生活环境的损害”是以环境为媒介给他人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精神损害或纯经济损失等;“生态环境的损害”是指对土壤、水、空气、气候和

3、景观以及生存于其中的动植物和它们相互作用的损害,是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和凝载在生态环境上的社会公共利益(生态利益)人为的显著损伤。 3“生活环境的损害”属于法律规定的环境污染的范围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生态环境的损害”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环境污染的范围在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生态损害不宜由侵权责任法调整,而应由环境保护法本身来解决。 4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侵权责任法(草案)第 1、2 次审议稿均将生态损害排斥在外。虽然侵权责任法(草案)第 3 次征求意见稿第 65 条将生态损害纳入其中,即“因污染生活、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规定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

4、依照其规定” ,但在侵权责任法正式颁布时,关于生态损害的规定又被删除,从而使环境污染的范围是否包含“生态环境的损害”仍然没有能够在立法上加以解决。对环境污染的理解不应当局限于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例如,从作为规制环境污染基本法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第 2 条的规定可以看出,该法对环境的界定不限于生活环境,而是包括生态环境。因此,将侵权责任法中的“环境污染”理解为包括生态环境才不至于与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发生冲突,同时也与逐步扩大保护客体的侵权责任法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5此外,环境保护法的规范并不足以应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且环境保护法也不能取代侵权责任法在规制环境污染

5、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将生态损害纳入侵权责任法第 65 条规定的“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害”的范围是必要且合理的,6再说这一观念已经为我国立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所认识并接受。 7二、环境污染责任解析侵权责任法第 8 章的标题是“环境污染责任” 。在对该标题的理解中,有学者提出存在 3 种理解可能:(1)要求行为人承担责任是因为行为人的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造成了权利人的利益损害;(2)要求行为人承担责任是因为行为人的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造成损害,而这种损害包括对权利人的利益损害,法律只要求行为人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中的权利人损害承担责任;(3)要求行为人承担责任是因为行为人的行为引起了环境污染损害和权利人的

6、利益损害,而所谓的侵权责任并不特指对权利人的权利或利益造成损害而承担的责任,而是一般意义上的责任,相当于对侵权行为承担责任。 8根据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立法标题技术,在确立立法意图时,标题对其后面的条款起说明作用。 9而在我国,将标题理解为是对后面条款意旨的归纳也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法律中的标题虽然对于相关法律条文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但毕竟只是理解法律条文的辅助资料,只有在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存在疑义时才有必要结合标题来进行解释。因此,对“环境污染责任”的理解完全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的具体规定来进行。根据侵权责任法第 65 条的规定,环境污染责任是作为特殊侵权责任加以规定的,其含义较为含糊,只能看成是

7、对侵权责任法第 8 章标题的说明,并没有解决上述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理解的分歧。由于在法律中没有一个法律条文能够独立存在,往往只有当法律条文处于与它有关的所有条文的整体之中才彰显其真正的含义,有时将该条文与同一法律中的其他条款加以比较,含义也就明确了, 10因此,对“环境污染责任”的理解不应当局限于侵权责任法第 8 章的 4 个条文,而应当结合侵权责任法的其他相关条文来理解。从侵权责任法第 1 条关于立法目的的规定看,充分保护民事主体享有的合法权益是该法最主要的目的。 侵权责任法第 2 条对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行了列举。由于权利是人的权利,换言之,权利总是依附于特定的主体,因此

8、侵权责任法第 3 条规定“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从侵权责任法这 3 个条文的规定看,无论是一般侵权责任还是特殊侵权责任,均以侵权人侵害特定主体的民事权益为条件。 11结合侵权责任法第 1-3 条的规定可知,对侵权责任法第 65 条不应作如下理解:(1)只要行为人的行为污染了环境即应当承担责任;(2)除行为人的行为因污染环境造成他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应承担责任外,行为人的行为污染了环境没有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也应当承担责任。因为上述理解均不妥当,也不符合侵权责任法的立法宗旨。综上所述, “环境污染责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污染导致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损害而应当承担

9、的侵权责任。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只是造成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污染,那么就不属于侵权责任法第 8 章规制的范围,而应当由环境保护法加以规制。对“环境污染责任”作如此界定,既可以发挥运用侵权责任手段保护环境和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积极作用,又能够避免侵权责任制度功能的不适当扩大,进而避免侵权责任法与环境保护法在适用中产生抵触。三、环境污染责任与不可量物侵害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制定的过程中,如何使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是众多学者关注的话题,其中不可量物侵害制度 12的引入便是上述思想的反映。由于不可量物侵害与环境污染责任均能够发挥一定的保护环境作用,因此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污

10、染责任的适用。关于不可量物侵害的性质,德国法学界提出了“相邻关系说”与“人格权侵害说”两种学说。 13物权法第 90 条对不可量物侵害也作了规定。可见,在我国,不可量物侵害属于相邻关系的一种。在发生不可量物侵害时,法律究竟应该提供何种救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当前主要存在“侵权请求权说” 、 “侵害相邻关系说”和“物权请求权说”三种学说。由于相邻关系不是一种独立的物权类型,而是对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内容的必要扩张或限制,因此,不可量物侵害不能产生独立的物权请求权,受害人也不能以相邻关系受到侵害为由寻求侵权责任法的救济。但是,有学者认为,在没有合同约定的情况下,因侵害相邻关系发生的纠纷,受

11、害人可以以其不动产权利受到侵害为由,分别主张侵权责任请求权和物权请求权。 14可见,在不可量物侵害纠纷中,受害人事实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选择侵权责任请求权或物权请求权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英美法中,因为无物权请求权制度,所以不可量物侵害通常被归入侵权行为中,其法律效果以损害赔偿为中心。在大陆法中,各国法律对此的具体处理方式并不一致。 法国民法典未对不可量物侵害作出规定,但经过判例、学说的共同努力,形成了规范相邻建筑物间、建筑物与土地间以及土地间所生的不可量物侵害的一般规则近邻妨害法理,其实质是一种无过错侵权责任。 15德国主要从所有权扩张或限制角度对不可量物侵害作了规范。其中,所有权人在以下情

12、形中负有容忍义务:(1)对非重大之“无形侵害”;(2)对重大且当地所通行而又不能通过合适措施加以阻止之侵入;(3)对已许可之危险营业的侵入。但是,无形物(如煤气、蒸汽)即使为非重大或为当地所通行,也绝不允许通过专门管道而导入邻地。所有权人在以下情形中无容忍义务:(1)“可估量的”固体物侵入;(2)对重大但不为当地所通行之侵入;(3)对重大且为当地所通行,但能通过合适措施加以阻止之侵入。 16日本民法典也没有对不可量物侵害作出规定,但日本司法实务界对相邻关系的判决有从权利滥用禁止原则向侵权责任制度发展的趋势,1960 年日本世田谷区砧町发生的一起妨碍日照案件就表明了这一倾向。 17另外,日本民法

13、学界还在既有民法框架下发展出“容忍限度论” ,这对不可量物侵害等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18可见,虽然各国在处理不可量物侵害纠纷方面存在差异,但无论是侵权请求权还是物权请求权均可作为解决不可量物侵害的途径。其实,在不可量物侵害导致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侵权请求权和物权请求权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应当根据侵害发生的具体情形,承认物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的竞合。其中,在相邻不动产权利人之间,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造成一定的妨害或损害后果且这种不可量物的妨害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那么应当根据物权法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处理。如果不可量物的妨害超过正常人的容忍限度,造成受害人的损害,那么当事人可以在侵权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中选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佳救济方式。此外,依照侵权责任法第 15 条关于责任方式的规定可以看出,在物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除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外,还可以通过行使侵权请求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侵权责任法第 15 条的规定对于不可量物侵害纠纷的处理同样适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