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426210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总目标中将“问题解决”作为四大基本领域的目标之一,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是整个数学教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解决 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总目标中将“问题解决”作为四大基本领域的目标之一,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是整个数学教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因此,我们应当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问题解决的学习,去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策略、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成功喜悦。使学生具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数学思维方式,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人。 问题解决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用已有数学知识能力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的过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要做到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2析问题和解

3、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为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一、一、创设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围, ,培养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习兴趣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质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小熊分饼的情景,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提出半个饼该怎样表示的疑问,然后顺利地引出分数的教学。这里就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操作模仿转化为探索

4、性、创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二、二、创设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生活化教学情景,培育培育问题问题意意识识。 。新课标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 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求解决方案。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数学书、铅笔盒、练习本等长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的长度概念,同时再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估计一下语文书、课堂作业的长度。数学教

5、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善于挖掘生活资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先请两位学生,分别从教室的两边面对面行走,然后问其3它学生:“这两位同学是怎样走的?”学生回答:“面对面行走。 ”教师接着又问:“这样走下去的结果将是怎样的?”学生笑着答道:“两人相碰。 ”就在这样的引导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对“相向”、 “相遇”等抽象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学习“相遇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过程中,学生主动

6、参与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构建了数量关系,再抽象为用文字表述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抓住了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题本质。不仅解决了问题解决中把文字表达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难点,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把握学生学三、把握学生学习习起点起点 准确定位教学目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标。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讲过:“我们想引领学

7、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 P7练习一第6题:小东的体重是23千克,爸爸的体重是小东的3倍,妈妈的体重比小东的2倍多5千克。数学问题是小东的爸爸、妈妈的体重各是多少?因为在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中已经学过“谁是谁的几倍”这样的句式,所以学生能够很快地计算出爸爸的体重;但是“谁比谁的几倍多几”这样的句式到三年级里面还是第一次出现,所以我们教师要单独把这个句式拿出来让学生认识、理解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以后学生才有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经验,并形成自我调节。4四、注重思四、注重思维训练维训练,培养,培养问题问题解决能力。解决能力。学生的思维都是从单项思维逐

8、步发展到多项思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亦是从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的。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两步和三步较简单的复合应用题的解法。但进入高年级后,部分学生还是没能很好地掌握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分析方法。见到复合应用题常感到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分析综合法。把一道较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先分割成两道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形成题组,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再把它们进行综合。比如教学: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还要做多少套?教学中,教师并不急于出示原题,而是先出示两道分解题: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

9、5套,还要做多少套?2、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这两道并列题,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接着,教师再把两道题目合并成原来的三步复合题,然后让学生试着解答;最后,教师才按照解答应用题的步骤进行分析,借助于线段图,写出小标题,分步进行,理顺逻辑思路,以式代数,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听后,印象深刻、思路清晰,实现了由解答简单应用题到解答复杂应用题的层次过渡,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5五、五、积积极反思,引极反思,引导导学生学生对问题对问题解决的解决的过过程程进进行行评评价价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主要的,而对过程的及时反

10、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用这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从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始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抓住应用题的本质特征,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得同步发展。既落实了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参考文献:1、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 问题解决的教与学, 【美】Jones,B 等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郑俊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室内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