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402827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 “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兼爱 仁爱 墨子 孔子 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

2、展才华。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 “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以至于儒家亚圣

3、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其中, “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 “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

4、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 “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 “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

5、价值追求。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仁爱”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亲亲”“仁民” “爱物” 。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要先亲近自己的父母亲人,再到对自己周边的人仁爱,最后上升到爱护世间的万事万物的思想高度。孔子倡导“仁” ,张扬仁者“爱人” ,把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高度。那么具体的如何来施行“仁爱”思想呢?儒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它作为施行“仁爱”的一条根本途径。所谓“忠恕之道”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仁是一种普遍的爱。应该泛爱大众,提倡博爱。儒家仁爱:是一种血缘之爱。它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孝经所说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

6、他人者谓之悖礼。 ”儒家的仁爱之论,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由近及远,从一个家庭推向一个部族,一个地域,再推向一个国家,最后推向人类,推向宇宙万物。故此,仁爱是一种高起点的爱,因为实际上我们对亲人对父母的爱总是要比他人多一点;仁爱是一种差等之爱,他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仁爱是一种契合原始血缘冲动的情感之爱,它的起点是对特定人的一种冲动。“兼爱”作为墨家的核心思想,提出无差别平等的博爱。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

7、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与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 、 “亏子而自利” 、 “亏兄而自利” 、 “亏弟而自利” 、 “亏君而自利” 、“亏臣而自利” 、 “乱异家以利其家” 、 “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因此,墨子提倡“兼以易别” ,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三、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比较 区别之一:墨子主张的兼爱是“爱无差等” ,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要求人们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地去爱

8、所有的人。孔子主张的仁爱是“爱有差等” ,他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认为爱是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人总是爱自己的亲人胜过爱其他的人。举例来说,在两千年四百多年以前,有一个儒生,叫巫马子,为了维护“仁爱”主张,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我爱邹人胜过爱越人,爱鲁人胜过爱邹人,爱老乡胜过爱鲁人,爱家人胜过爱老乡,爱双亲胜过爱家人,爱自己胜过爱双亲,离我越近的我就越爱。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还是儒家的“仁爱”比较好,墨家的“兼爱”是违反人之常情的。“我爱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与爱邻居的孩子一样呢?” “我爱自己的父亲,怎能与爱他人的父亲一样呢?”于是孟子就破口大骂,说墨子不要父

9、亲,是“禽兽” ,说墨子的主张要推行的话,天下的禽兽都要出来吃人了。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儒家抨击墨家的一大理论基础是认为:墨家学说它脱离了人的情感的实际,缺乏人性的根基。墨子所倡导的爱,是不论亲疏、贵贱,不分阶级、职业的平等之爱,可是,这种崇高的理想在中国的血缘宗族社会中,是很难行得通的。在等级制度的束缚之下,要让不同等级的人相敬相爱,是非常困难的。墨子的此番言论,无视血缘亲情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无视爱的感情因关系远近而有所不同的事实。因此,墨家“兼爱”思想在施行上有其理想化。巫马子所理解的“仁爱”是常理层面的“仁爱” 。这种由近及远的爱,是人之常情,是自然状态的爱,还不是儒家的“仁爱

10、” 。中国传统的“仁爱” ,以“信”为基础,与理想联系,人人皆有“仁爱” 。是理想追求之爱。而绝不是巫马子所理解的“仁爱” 。有人说,西方的“仁爱” ,爱人如己是人类最高理想,行为符合这种理想即符合诚信原则。这就是西方的博爱,即基督精神,有点像中国墨家的“兼爱” 。 儒家也说:“仁者爱人” 。 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这可能是“爱民如子”的出处。这是儒家推崇的“仁爱” 。在这里“子”与“民”合二为一,远近没有了界限,常理之爱让位给理想之爱。远近的界限被打破了。区别之二:墨子主张先从爱他人做起,然后他人也回报自己以爱。他说:“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11、。 ”孔子主张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推己及人。他说:“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就是说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是最真实的感情,因而是“仁”的根本和出发点。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广到爱天下的民众,即“泛爱众” ,以及世间万物。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这表明,墨子有意凸显爱的现实性一面,拙于或不屑渲染爱的幻梦色彩。而这一步骤又主要是通过把爱与利予以贯通得以完成的。也就是说,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 “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

12、互利两不偏废。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是故,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 “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区别之三:从阶级角度分析,儒家代表社会上层贵族阶级的利益,他们自然会强调等级秩序,反映到“仁爱”上即是爱有远近亲属。儒家的“仁爱”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走向了反动道路,儒家“仁爱”本质上是强调封建等级秩序,维护宗族制度。注定了其思想的保守,封闭,狭隘。既然爱有差等远近,那么如何做到推己及人,达到仁爱世间万物?历史证明,

13、在儒家“仁爱”思想下,人们只想到利己,无限制的壮大自己,壮大家族。封建皇帝的“家天下”就是最好的证明,既然要“仁爱”皇族为何不能将权力分给天下百姓,使人人平等富足。现在中国一些农村还存在一些大的宗族在村子里恃强凌弱,欺负小姓村民。从此即可看出儒家“仁爱”思想,推己及人,有其虚伪性。墨家代表贫民阶层,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墨者的行为虽然高尚,但他们毕竟不能要求人人都到达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水平。注定了他们只有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人民极端困苦时,人民才会跟

14、随这一帮有着超时代的如宗教信徒一般的领导者,去为这种思想理念奋斗。否则在太平时期,人人都会想到如何肥己,利己,既然是儒者说的人之常情,有谁还会去“兼爱”呢?只有在社会中的绝大多是已经极端困苦,无法生存时,广大劳动人民才会内部团结起来,去“兼爱”来寻求出路。否则太平年代,百姓都会同意儒家的爱有等级,谁都会想多爱自己,自己的家人一点,会由道德的高度上升到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的人毕竟是少数。以当今社会为例,现在还具有墨家“兼爱”精神的还有几个呢?大家为了利己,肥己甚至到了疯狂,道德败坏的程度。染色馒头,瘦肉精,连关乎生死的食品药品,都能制假造假,这也太过肮脏,丧心病狂了吧。是人都知道儒家的“亲亲” ,

15、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和造假奶粉,不会给父母吃有瘦肉精的肉,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有点“兼爱”思想呢?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去爱别人的父母。总结综上所述,我认为“仁爱”与“兼爱” 双方都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仁爱之心对人,他们阐扬的都是爱的哲学。但是,儒墨两家在“爱人”学说上,仍有重大的区别。墨子讲“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是不同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之爱,即不分等级、不别亲疏地爱天下人。墨子的爱的学说比儒家更彻底、更富于理想性,因而也更脱离中国农业宗法社会的实际。但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思想,仍然有它不朽的价值。参考文献1墨子,上海古藉出版社,1900 2任继愈: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3先秦诸家的人生哲学与传统的人生价值观邱文山 管子学刊 1996.1 4墨家思想新探 薛柏成 2006 年 12 月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5二十世纪墨学研究史 郑文杰 2002 年 清华大学出版社 6墨学与当代社会陈克守, 桑哲 200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