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139483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三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三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三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三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习目的】 一、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二、掌握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三、熟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空具有内在的联系,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2、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3、世界统一于物质【教学内容】第三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只有正确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2、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对于物质的理解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万物(个别) 的共性即“始基” 认定为物质,这个能产生万物(个别) 的“始基”就是宇宙的本源、本质,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从“始基 ”中流出,万物又流回到“始基” ,万物的这个活动轨迹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客观的。 “始基”的这种客观性成为物质性规定

3、同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命运”内在相关。 “命运”是不可违背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学来源、脱胎于神话,因而继承了“命运”的这种不可违逆性内含,抛弃了“命运”的神秘性和不可理解性。物质就是“始基”(即个别中统一性的东西 ), “始基 ”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在问到“始基”是什么的时候,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大多数都将其看作是具体的感 性的物质形态,即个别的感性实物。如泰勒斯说“始基”是“水” ,赫拉克利特说“始基” 是“火”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则将“五行”(金、木、水、火、土) 视为万物的本质,或把气看作物质。 “水” 、 “火” 、 “气”等都是感性个别的东西,不是共性

4、,一般的东西。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两点上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一是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二是仍然主要把物质看作具体、个别的物质形态。区别在于,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具有自然科学根据,即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猜测性局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原子具有广延性,不可入性,物质也有这些特性。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人有一个持久的愿望,就是寻找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材料,即所谓“宇宙之砖” 。因此,当近代科学物质是元素构成的,元素是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哲学家们欣赏若狂,他们认为“宇宙之砖”找到了,这就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

5、原子是万物最后的真实。因此,物质就是原子。原子是个别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尽管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是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概括出科学的物质范畴,因而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物质性, 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穿到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完备的哲学物质范畴,建立起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世界观。列宁对“物质”下了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

6、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列宁对物质概念的阐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对世界的本原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列第二,列宁对物质概念的阐释,肯定了感觉、意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列宁对物质概念的阐释,概括了一切物质的共性,把作为共性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开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在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具体形态和具体属性中把“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共性,在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坚持“客观实在”这一物质的“永恒特性” ,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机械性和自

7、我封闭性。二、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与它的运动观、时空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世界上一切事物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发展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运动是物质的固

8、有属性,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别的什么地方,而就在物质世界本身,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子、离子、原子团;生物运动的主体是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以及生物种群;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的大脑,等等。总之,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

9、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静止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和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的静止或绝对的稳定。换言之,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唯物辩证法把静止看作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

10、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其一是在一个特定的参照系中,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保持不变时,可以看作是静止状态。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其二是当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事物的质仍然保持稳定时,可以看作是静止状态。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迟早要失去原有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事物。所以,在事物保持自己性质的意义下,静止也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和相对的,运动才是绝对的。(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第一,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任何一事物都有稳定不变的状态,但不是永远如此,它总是要变成另外的某物。为人,他活着,未死,这是静止、稳定

11、,但他不会长生不死。如果某人能长生不死,那静止就成为绝对的了,但这不可能。所以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道理,是人必死的哲学根据。由此引出了人对生死的种种感叹和思考。大概哲学对静止相对性 的运动绝对性的思考就是由对人的生死问题的思考而产生的。哲学问题和人生问题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着的。第二,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不承认运动中有静止,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相反,不承认静止中有运动会走向形而上学。我们既要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又要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动静统一的辩证法。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而

12、上学不变论,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由此得出了所谓绝对不变的天体,绝对不变的物体,绝对不变的社会制度等错误观点。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否认事物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1、时间的含义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意思是说时间的流向只有一个方向,就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一直向前不可逆转。2、空间的含义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

13、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因此,要说明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量来表示。3、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它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会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种永恒存在和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也是无限的。第二节 意识是对物

14、质的反映一、意识的起源和物质基础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约有亿年的历史,地球大约有亿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因而也没有意识。在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经过进化发展,才产生了人,考古发现,人是在万年前才诞生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意识的产生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意识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从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性。 (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有质的区别。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动物心理是动

15、物脑的属性、机能,人的意识是人脑的属性、机能。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动物只是通过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的感性形式反映外部世界,人的意识主要的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既理性的形式反映外部世界。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间接的,前者不需要语言,后者则离不开语言。最后是反映的内容不同。动物反映外部世界是出自本能,是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它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贫乏、肤浅、没有预见性,而人类反映客观世界出自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它的理性反映形式能深入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它具有丰富、深刻、有预见性。总之,动物没有意识,只有人才有意识,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大脑的出现而出现的,大脑是自然界长期

16、发展的结果,因而意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生物由简单到复杂,反映形式也一步步进到高级的程度。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产生意识,与人脑这块特殊的物质有关。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一开始就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刚生下来的婴儿是有“人脑”(意识的物质基础)的,但让他和动物生活在一起,即脱离开 人的社会生活,他是不会有人的意识的。这说明意识的产生还决定于“社会”或作为社会活动的劳动。4、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而模拟有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两种方式。人脑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系统,现代科学目前尚不可能对其进行结构模拟。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发现,它的巨大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极大地突破并弥补了人脑在意识方面的局限性。第二,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扩展,而且是人类实践的器官,它极大地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第三,人工智能造成了人类意识的新的存在形态和进化方式,我们在充分认识人工智能作用的同时,同时不要忘记,电脑毕竟不是人脑,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