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教学内容与中专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139477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文学教学内容与中专生人文素养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文学教学内容与中专生人文素养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文学教学内容与中专生人文素养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文学教学内容与中专生人文素养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文学教学内容与中专生人文素养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文学教学内容与中专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文学教学内容与中专生人文素养的培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文学教学内容与中专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关键词:文学教学内容中专生人文素养培养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这一现状,论述了文学教学内容与中专生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认为语文教材体现了明显的人文特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还阐述了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何对中专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既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又突出了语文教材当中的文学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人

2、文素养上的重要作用。 一、文学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文学教学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它等同于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又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活动内容。而从狭义来说,文学教学内容,指的就是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体现在文体上, 就是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大类文学作品。本文所要论述的文学教学内容,是取其狭义概念而言。 文学最根本的性质是审美。对中国而言,文学的审美与教化是密不可分的。这两者的结合,从中国文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着。2我们看看孔子与他儿子的一段对话,就能明白文学的教化作用在中国第一位大教育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论语季氏中记

3、载,有一天孔子在庭院中遇到儿子孔鲤,问他:“ 学诗乎?” 孔鲤老实回答:“未也。 ”孔子马上说:“不学诗, 无以言。 ”结果怎样呢,孔鲤马上乖乖地退回去学诗 。中国历代不管是文论家,还是作家、诗人,都非常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 文心雕龙主张“道沿圣以明道,圣因道而垂文”, 白居易宣扬“可讽放佚君、可诲贪暴臣、可感悍妇仁、可劝薄夫敦”,鲁迅主张“为人生”做小说, 都对文学的教化作用足够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即使是在一切由政治挂帅的时期,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也并没有销声匿迹。2000 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的中学语文新教材,依据新大纲的基本精神,大大增加了文

4、学作品在课文中的比例。同样,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分量也越来越重。2009 年 1 月,国家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大纲,在语文教学时数的安排上,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遗憾的是, 一些语文教师却忽视了文学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个别中职学校甚至把语文课当作选修课来对待。在中职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生源状况却更为复杂的当下,我们有3必要认真审视文学教学内容在培养中专生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意义。二、对中专生

5、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家长让孩子念高中、进大学的情结依然存在。虽然国家大力扶持中职教育, 宣传力度也不断加大, 但社会对中职教育仍有偏见,因此普高热的热度一直延续着。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各级各类普通高中一遍遍过滤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相当一部分综合素质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也就很自然地把中专生与后进生划上等号。每一位从事中职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绝大多数的中专生不仅在学习上有很多的不足,而且其中一部分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与心理、人格、情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据对某市 5所中专学校 1600 名在校学生的调

6、查, 其中有 22.7%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倾向。近年一些从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人士发现,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中专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也屡屡见诸报刊、电视。虽然中专生身上种种的不足和缺陷成因复杂,但究其原因, 最根本的一条是学生忽视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忽略了自身的品德修养。 然而, 许多中职学校,在叫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压缩文化课学时,认为语文课可上可不上,这在一些学校被认为是正常的,更有人认为是超前4的。孰不知能力固然重要,就业更重要, 但培养一个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人却是重中之重,是根本。正所谓“基础

7、打得牢,房才修得高”,培养一个人也是如此。 培养中专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经常举办艺术节、科技节, 以及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得到熏陶。再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邀请一些艺术名流来校开讲座, 在校园内放映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经典影片;让学生到社会上参与公益活动,关心弱者,等等,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立足于自己手中的教材,坚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聚宝盆。而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恰恰忽视了这个既省财力又省物力,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上潜力无穷、威力十足的宝贝。 三、

8、中职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 毋庸置疑, 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科目,就是语文。这门课既是主课,又是基础课,在中职学校所有的公共基础课中,它占的时间最长, 内容最多,而且它本身就具有很多人文因素。因此,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知识、增进人文修养的一个很有利的途径。 2009 年开始使用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的语文教材,人文主题贯穿始终。选文注重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重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教材尤其注意5选取古今中外一些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学作品,如韩愈的师说、鲁迅的药 、戴望舒的雨巷 、李国文的淡之美 、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铁凝

9、的哦,香雪 、卢梭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拉索尔贝克的成长, 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丰富的人文因素。 “文学性的增强,标志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历史性突破,意味着语文教学开始淡出科学性的怪圈,逐步回归文学的本性人文性的范畴。 ”这是湖南科技大学李山林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辨证一文中说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每位从事语文教学者好好品味和反思。 四、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历来受到不少垢病。有人说,语文教师分析文学作品, 就如拆卸一台机器,把原来浑然一体,美感十足的作品, 肢解得七零八落,完全丧失了文学的审美情趣。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教学,说到底,

10、 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 ”然而,现今课堂上平庸浅俗的功利教学盛行, 中职学校的一些语文教师把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劳动力教育、工具教育、世俗本位教育,完全舍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许多语文教师仍然固守着传统教法,在课堂上把时间多用来介绍作家和时代背景, 讲解字、词、句, 分析语法、修辞,把文章化整为零, 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传统的教学思路看似符合逻辑科学,却使文章美感全失,惹人生厌。这种对文学作品机械、理性的分析,不仅忽略了文学教学内容的美感,而且忽视了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久6而久之,学生不仅对文学作品失去了兴趣, 而且语文教学完全背离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与

11、教化的正确轨道。因此,一些学生虽然成绩优秀,却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不懂得感恩, 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主义盛行;更有一些学生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惹事生非。这些现象在一些中职学校并不少见。当然,我们不能把原因都归结到语文教学上,但至少说明了,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五、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对中专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1.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不要主宰课堂。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给他们充分表达阅读感受的机会,而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必须有学生的情感、思想

12、的参与,有师生之间真诚的心灵沟通。教师千万不能把自己置于说教者的位置,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局外人,变成只进不出的听筒。否则,课堂上的人文教育就会本末倒置,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师生关系应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师生在平等、真诚、合作的前提下实现心灵的自由交流。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到达文学作品的理想彼岸, 才能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 感受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的文学教学内容的博大和深远,从而逐步培养起自己独有的人文素养。 2.挖掘语文学科及其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 7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讴歌大自然美景的作品,不仅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着丰

13、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台湾当代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对“含蓄而有风度” 、 “轻灵而自由” 、独具特色的小屋饱含深情,字里行间中, 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当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宁静和谐的美景时,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深深感悟到自由和快乐的宝贵,对作家身上所体现出的超脱世俗、卓然独立的人格就多了一份赞赏。 文学作品中, 无处不见小人物。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小市民,鲁迅先生笔下的阿 Q、孔乙己、闰土、车夫,俄国作家契诃夫所塑造的一个个小人物,都会引起我们对主人公命运的思考。作者以一腔热诚来关注小人物,这种关注本身体现了一种真正的社

14、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些小人物的同时,也投向当今生活在我们周边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我想从语文课堂上走出来的就再也不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缺失,对别人的苦难漠不关心,缺少人文情怀的无知少年了。 3.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包含着民族文化的精华,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教材中挖掘感人的人格榜样。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人性中最令人感动、令人温暖的一面。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8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15、英雄气概,现代及当代作品中表现中国人民志气的众多文学形象,都能在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语文教师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蕴含的精神内涵,帮助学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 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那么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之间也就搭起了交流融汇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白龙飞.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大众文艺学术版,2008,4. 2王军学.中专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田本娜.略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2. 4方少文.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探究.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