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1370005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微生物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的微生物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的微生物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的微生物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的微生物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微生物学复习资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学复习资料babe四四1、氮源:凡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物质。 2、生长因子:是微生物本身不能自行合成,但对生命活动又不可缺少的、微量的特殊有机 营养物。 3、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碳源: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能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称为碳源。 4、C/N:碳氮比指培养基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物质的量比值,有时也指培养基中还原糖与 粗蛋白之比。 5、营养物:能够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 6、大量元素:凡是生长所需浓度在 10-310-4mol/L 范围内的元素,可称为大量元

2、素, 包括 P、S、K、Mg、Ca、Na 和 Fe 等。 7、微量元素:凡是生长所需浓度在 10-610-8mol/L 范围内的元素,则称为微量元素,包 括 Cu、Zn、Mn、Mo、和 Co 等。 8、自养微生物:以二氧化碳作为主要或唯一的碳源,以无 机氮化物作为氮源,通过细菌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获得的能量的微生物。 9、异养微生物:以有机物为碳源,光或有机物分解为能源的微生物。 10、营养:指生物体从外 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 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 。 11、氨基酸自养型生物:不需要氨 基酸作为氮源的,它们能把非氨基酸类的简单氮源自行 合成所需要的一切氨

3、基酸 。 12、氨基酸异养型生物:需要从外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作氮源。 13、基因移位: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 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输。五五 1、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 氧化物)的生物氧化。特点是底物经常规途径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 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受氢,并完成氧化磷酸化产能反应。 2、发酵: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成氧化的某 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3、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指发生

4、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总和。 4、生物固氮:微生物将氮还原为氨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 5、底物水平磷酸化:ATP 的形成直接由一个代谢中间产物(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上的磷 酸基团转移到 ADP 分子上的作用。 6、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切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7、呼吸:又称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其特点是底物常 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常以还原力H形式存在)经完整的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传 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了水并释放 ATP 形式的能量。 8、Stickland 反应:某些专性厌氧细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时,以一种氨基

5、酸 作为氢的供体,进行氧化脱氨,另一种氨基酸作氢的受体,进行还原脱氨,两者偶联进行 氧化还原脱氨。这其中有 ATP 生成。 9、氧化磷酸化:伴随电子从底物到氧的传递,ADP 被磷酸化形成 ATP 的酶促过程即是氧化 磷酸化作用。 10、光合磷酸化: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 ATP 的过程称光合磷 酸化。 11、生物需氧量:常记为 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 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 表示。它 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六六1、防腐: 能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物等物质上生 长的一

6、种措施。 2、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称 为同步生长。 3、消毒:消毒是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它可 以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 4、灭菌:灭菌是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灭菌 后的物体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 5、同步培养:是一种培养方法,它能使群体中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 的群体细胞。 6、抗生素: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在很低浓度下就能 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7、巴斯德消毒法:在低于沸点的温度下短时间加热处理以杀死牛奶或

7、饮料中的病原微生物 的方法称为巴斯德消毒法。较老的做法是 63处理 30min;现在使用巴氏瞬间消毒法,即72处理 15s,然后迅速冷却的方法。 8、抗代谢药物:能对代谢的某个关键酶产生竞争抑制而阻断代谢途径的化合物。抗代谢物 通常与酶的正常底物或中间产物很类似,它与酶的正常底物或中间产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 使反应停止,从而阻断代谢途径。 9、选择毒性:化疗试剂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而对宿主尽可能不产生伤害的性质。 10、生长速率常数:微生物每小时的分裂代数。 11、最适生长温度:某菌代谢最短或者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12、生长限制因子:在培养基中,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

8、量的某 营养物。13、最低抑制浓度:MIC,是评定某化学药物药效强弱的指标,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 药剂完全抑制特定微生物生长时的最低浓度。七七1、质粒: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 细胞中。 2、转座子: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 DNA 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 和真核细胞中。 3、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 DNA 序列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变化就称基 因突变。 4、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 DNA 小片段携带到受体 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5、转化:受体菌直

9、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 DNA 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获得部分新 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6、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 只能在加有该酶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7、接合: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8、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 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量符合目的的突变 株,以供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使用。 9、高频转导:是指含有 和 dg 的双重溶原菌为供体可将 gal 基因以很高的频率传递给受 体。 10、衰退:菌种在培

10、养或保藏过程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些原有优良生产性状 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等现象,称为菌种的衰退。 11、复壮:使衰退的菌种恢复原来优良性状。八八 1、大肠菌群数:是一群好氧和兼性厌氧的,能在 3724h 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 性无芽胞杆菌的总称。一般包括大肠埃希氏杆菌、产气杆菌、柠檬酸盐杆菌和副大肠杆菌 等。 2、BOD: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 1L 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 消 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单位为 mgL。 3、COD: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

11、在 1L 污水中所含的有 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为 mgL。 4、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的凝絮团,在污水处 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5、根际微生物:指一类主要以植物根系分泌的营养物质为能源方能生长良好的微生物。 6、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 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7、共生:两种生物同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 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互相关系。 8、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 拮抗现

12、象。 9、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 亡。 10、微生态制剂:是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溶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 宿 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11、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体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 微 生物种群。 12、水体的自净作用:受到污染的河流或其他水体,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 入水体的污染物的浓度随水体向下游流动而自然降低,重新使水体中的各项水质指标(如细 菌、溶解氧、生化需氧量等)及河流生物群恢复正常的自然过程。该过程常以生物自净过程 为主。 13、无菌

13、动物:凡在其体内外不存在任何正常菌群的动物。 14、悉生动物:人为的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 15、混菌培养:这是一种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纯培养基础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态工程” ,指将 两种或者数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培养,以获得更好效果的培养方法。九九1、病原微生物: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又称病原体。 2、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称为免 疫。 3、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 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4、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浆细胞 B 产生的一类能与相

14、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 5、免疫原性: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6、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 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 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过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 7、抗毒素: 也可用类毒素注射动物, 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 称为抗毒素。 8、外毒素: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通常为蛋白质,可选 择作用于 各特定的组织器官,毒性强。 9、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大多数蛋白、细菌、 病毒。 10、不完全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大多数寡糖、脂类及简单化合物。

15、11、传染:又称感染或侵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 (指 机械防御、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 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12、非特异性免疫:凡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 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十十1、微生物的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 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2、种:亲缘关系较近的微生物有机体的集合,它们在进化发育阶段上有一定的共同形态 和生理特征。现代分类学上规定种内菌株的 DNA 同源性70%。

16、3、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157. 培养物 5、 培养物: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4、型: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 亚种是,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5、菌株: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四四1、指出四大类微生物的最适生长 pH 范围及常用的培养基名称。 细菌(PH 7476)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自然 PH)马铃薯培养基; 霉菌(PH 7072)察氏培养基;放线菌(PH 7476)高氏一号培养基。2、指出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 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3、试比较细胞膜运输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比较项目 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 主动运输 基因移位 特异载体蛋白运送速度溶质运送方向平衡时内外浓度运送分子能量消耗运送前后溶质分子载体饱和效应与溶质类似物运送抑制剂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