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具学具操作的探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351227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具学具操作的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具学具操作的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具学具操作的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具学具操作的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具学具操作的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具学具操作的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具学具操作的探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具学具操作的探究江苏省常熟市五爱小学 顾育锋 215500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不断深入,教师们深切地体会到现代教学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因而热衷于现代教学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相反,传统教具学具的“以操作促探究、以操作促思考”的优越性被大家逐渐地忽视和遗忘。本文从传统教具的“操作时机、如何提高操作能力、操作语言的表达、控制课堂操作纪律”这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和研究,结合例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想通过研究实践,让传统的教具学具更好地发挥出它的优越性,以弥补现代教学技术的缺陷,使两者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

2、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运用教具学具动手操作环节进行了再认识、再反思和再实践。通过实践和反思,自己对传统教具学具的操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来谈谈我对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具学具操作的一些感受。一、科学把握操作时机一、科学把握操作时机准备好的教具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时机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而定。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当师生课堂教学过程对教具学具产生这种感觉时,它的使用效果会非常的好。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使用都会达到良好的效果。1、激发学生兴趣时2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都

3、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用教具学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不是每节课都需要用到教具学具,所以,一但当教具学具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往往会对其的作用产生兴趣。他们会关注教师何时使用教具学具;怎样使用教具学具;这些教具学具可用来干什么等问题。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选择适当的时间使用教具学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验证自己猜想时很多的数学发现都来源于先前的猜想,有了猜想之后的证明就是数学学习中探索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要计算,有时要画图,有时也要借助教具学具来思考。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们都会从一些生活现象、新旧知识的对比等方面

4、去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生活现象或新旧知识的对比进行猜想,有了猜想,学生就会萌发证明自己猜想的冲动,产生使用教具学具的需要。3、学习抽象知识时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形成知识的最初阶段,都必须借助于感觉,先把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化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为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能力较差,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教师必须使用学具,利用学具的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将教材内容直观、具体地呈现给学生,同时也给学生创设探索、思考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索、获取新知识的活动。4、知识产生冲

5、突时3知识的冲突在平时学习中经常会碰到,有的是学生在做题时碰到,有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人为的设计造成的,也有的是学生在交流时意见的不统一造成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知识冲突,当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合理的计算来解决时,教具学具会成为解决冲突的得力助手,这时是利用教具学具的良好时机。二、不断提高操作能力二、不断提高操作能力学具有其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借助于学具,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能帮助学生理解,便于学生主动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但这一切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学生要具有操作学具的能力。在一堂一年级的1120 各数的认识的数学课上,教师利用小棒表示数来进行教学,先是摆

6、7 根,接着一根根加上去,当加到 10 根时,要求学生用橡皮筋将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操作,结果出现大部分学生费了较多的时间才完成,而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没能完成。这样不但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心,部分老师不太愿意让学生操作学具,生怕学生操作失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源于学生的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直观的学具来帮助他们理解,因此,教师应放手大胆地让学生操作学具,操作时教师的示范要细、步骤要清晰、时间要充裕,并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另外也可以在回家作业中布置一些学具操作的练习

7、,让学生在家和家长一起操作,相信经过多次的练习,学生在操作能力方面会大大提高,为后续学习中的学具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三、加强语言表达训练三、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学具操作教学只要学生动手就行了,学生在操作中既然能掌握知识,那么操作语言的表达就没什么重要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有位哲人这么认为:“没有言语范畴里的练习,物质的活动根本不能在表象中反映出来,要离开实物的直接依据首先要求有言语的依据,要求对新活动作言语的练习” , “言语活动的真正优越性不在于脱离与实物的直接联系,而在于它必然为活动创造新的目标抽象化”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避免只动手,不动口,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让学生的

8、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离开语言,就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所以,每一次的教具学具操作都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要让学生在表述中说出操作的过程,再根据操作顺序说出思考过程,根据操作的结果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达出结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学困生在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时都有很大的困难,要么不知从哪里开始讲,要么讲的像记流水帐似的毫无主次之分,要么讲得牛头不对马嘴,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几次下来,教师怕浪费教学时间,影响教学秩序,很多教师便会让成绩优秀、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使那些学困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表达能力,一开始可以从

9、同桌互说或小组交流练起,让学困生先说,其余学生作补充,形成共同的意见后由学困生作为代表来向全班表述。这时学困生心里会有把握些,表述起来不会那么紧张,经过多次之后,可以逐渐过渡到不经过同桌或小组交流直接让学困生来表述。仍有困难时也可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来表述,再让学困生仿照着进行表述。无论是同桌互说、小组交流还是全班交流,表述时应给于学生充裕的时间,5并尽可能的给学困生表述的机会,不要担心他们表述的不到位,有问题可让学生补充或教师引导。对学生在表达问题时的错误要宽容,不能在课堂上出现嘲笑之类的情况,以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在表达时的点滴进步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逐步建立起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敢于

10、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我们能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就能真正做到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相结合起来。四、控制课堂操作纪律四、控制课堂操作纪律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开展操作活动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会浪费掉好多时间,直接影响操作的进程和结果。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特别地兴奋,导致课堂纪律失控,原本设计得好好的课堂,一阵乱哄哄的活动后,什么也没学到,结果适得其反。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对学具避而远之,能不用尽量不用,实在要用,也要先进行一番纪律教育才放心。其实,儿童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形象、动作,你想让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一动不动地坐着听教师满堂灌输,这很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儿童好奇心强

11、,对什么新奇事物都感兴趣,必须摸一摸、试一试、玩一玩,方可得到满足。我们不能因为怕纪律失控而回避学具,而应该从方式方法去寻找解决方法。经过观察发现,我们一些教师怕学生丢失或弄坏学具,所以只会在新授课上才发给学生,希望学生能按照授课的需要该动的时候才动,而实际上却发现很多学生在不该动的时候去动,叫他注意听讲他也不注意听讲,心思还在学具上,时常乘老师不备时再偷偷地动一动,确实影响听课,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没新鲜够,他还想玩,而在课堂有限的 40 分钟内,我们确实不能给予太多“玩”的时间,这就需要做到课内“玩”与课外“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在6要使用学具的前几天,如果学具已在学生手上,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准

12、备要用到的学具。如果学具在教师手中,可提前几天发给学生。学生准备或拿到学具后,有的会随便摆弄几下,有的会琢磨老师会用这些学具来干吗?到真正上课时,学生的新鲜感就少了,这便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来探究学习。当然,如果仍然发现学生不注意听讲,在课堂上随意摆弄学具,教师应给其适当的暗示,或者让学生在学具不用时放入课桌内。不能因为用学具而使学生分心,如果那样的话,还不如不用。另外,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操作前要听清要求;操作时不慌不乱,有条有理;老师或同学讲解时,要暂停操作,认真听;操作完成后,要迅速收好学具等。传统教具学具操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具学具的使用效果。我们应不断探究教具学具的操作,让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