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341581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 【作 者】鲁品越 【作者简介】鲁品越,1949 年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摘 要 题】前苏联版哲学体系中生产关系理论的根本缺陷是脱离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活动,抽象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这些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现实的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生产关系由人类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两个方面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与生产力共同生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是社会总利益与各个群体的利益目的之间的矛盾,人的解放与转型是这个矛盾的解决途径。以此鸟瞰历史与当代经济生活,可得到一系列新鲜的理论观念与现实结论。 【关 键

2、词】唯物史观/主体/生产力/生产关系由前苏联学者们在 20 世纪 30 年代计划经济历史背景下建立的生产关系理论,已经明显落后于当代社会生活现实,成为束缚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思想羁绊。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与重构当代生产关系理论,应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任务。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辨析为此,我们首先讨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什么是生产力?流行说法是:生产力是人类征服或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是一个反映了工业时代局限性的错误观念。首先,它容易误导人们认为生产力的目的就是改造自然,人类越能改变自然,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越高,由此导致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破坏。其实,对自然

3、的改造与征服非但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恰恰相反,是人类为了实现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目的而迫不得已付出的代价;人类非但不应追求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恰恰相反,应当追求在尽可能少地改变自然的前提下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其次,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的本意是指人类生产的力量(force),而不是生产的能力(capacity),二者语义明显相异,用能力来定义力,至少是不精确的。其三,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当代,信息服务业的生产对象已经不再直接是自然物,而是创造与利用人文信息资源。当然,信息服务业生产的那些生活性软件与信息资源最终被用于改造自然,因而这类生产活动间接地仍是改造自然的活动。然而它所生

4、产的生活性软件与信息资源,乃是最终消费品,因而这类生产活动很难归类于改造自然的活动。然而,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的活动,无疑仍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但在此基础上,当代人类生产活动已经开始拓展到新领域创造与开发人文信息资源。它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一起,构成了今天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因此,在今天看来,生产活动是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以生产产品与服务(即经济利益)的活动。而生产力则是人类进行这一活动的力量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以生产物质利益的力量。说到底,它是人类解决实践生活基本矛盾客观世界与人类主体利益的矛盾,在技术层次上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产关系概念。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的经

5、典说法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2 页。)这常被理解为: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一切关系。这种理解不符合马克思的一贯思想。首先,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伦理关系等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并非生产关系;其次,如果抽掉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利益追求,得到的纯粹技能人之间的劳动作业关系,如分工

6、和协作等等,属于生产力范畴,也非生产关系。马克思明确指出,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 423-424 页。 )把它们都纳入生产关系,必将造成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体系的混乱。实际上,生产力以生产人们的物质利益为目的,而生产出的利益的有限性,必然导致人们围绕经济利益而发生种种冲突与合作。因此,生产关系实质上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灵魂,它贯穿在生产力全过程中,构成了生产关系的三大要素:第一是围绕利益之母社会的生产性资源

7、而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第二是围绕生产管理活动而形成的人们在生产中的权力和地位关系;第三是围绕生产出来的物质利益本身而形成的物质利益分配方式。这三个要素的核心是人们追求的经济利益。如果抽掉经济利益,由不知道追求自身利益的机器人去进行社会劳动,所形成的只能是作为生产力的劳动作业关系,而绝非生产关系。在网络社会正步入历史门坎之际,一种新的关系电子网络关系正步入社会生活现实。然而,电子网络不论发展到何种程度,永远只是交往工具,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表达形式,它可以影响但不能代替它所负载的社会关系的内容(如利益关系、政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等等) 。在生产活动中,电子网络作为组织生产的工具,实质上

8、是生产力。人们之间在经济活动中的电子网络关系,并非生产关系本身,而只是当代生产关系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二、生产关系由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和生产力共同生成生产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然而,前苏联版哲学体系对这一原理的解释,首先是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于是成为生产关系的唯一决定因素。这种观点,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上十分有害。从理论上说,作为经济利益关系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分割社会利益这块蛋糕中形成的。生产力作为人们用资源生产社会利益的力量,只能生产出作为

9、分配对象的蛋糕,而不会自动生产出人们的利益关系来。只有当人们把争取自身利益的主体目的渗透到生产力中,占有与分配生产力要素及其产生的利益结果,才可能形成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本来就是由生产实践中人类主体利益目的与生产力共同产生和创造,而不是单纯由生产力所决定。从实践上说,按照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的理论,建国前生产力落后的中国只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等到将来生产力发展到先进的水平之后,才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所谓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根据。同样,按照这一理论,今天我们引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生产力,只能实行与其相同的经济制度乃至政治制度,所谓全盘西化的观点也可由此而来。实践已经证

10、明,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为了弥补这一解释的简单性与片面性,前苏联版哲学体系又提出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原理。这种反作用被理解为脱离人类主体的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外在的机械作用: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破坏和阻碍异己的经济基础。这种机械的反作用理论,是束缚改革开放的思想的根源因为按照这种理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只能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公有制,破坏异己的经济基础私有制,不允许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存在。#p#分页标题#e#恩格斯在晚年(1890 年)已经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

11、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注: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 9 月 21-22日)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695-696 页。 )这一批评是针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说的。同理,不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去理解,而把生产力说成是生产关系的唯一决定性的因素,其错误属于同一性质,也应属于那种荒诞无稽的空话。这种荒诞无稽的空话不论怎样用机械性的反作用说来弥补,也无法克服其根本缺陷。这种机械性生产关系理论的产生根源,是对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

12、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4 页。 ) 。它把主体拥有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形式抽象出来,与其活生生的人类主体分开,当作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脱离具体实践过程的无主体的独立事物来对待,然后脱离具体的实践过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不懂得: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不是独立的抽象事物之间的作用,而是通过活生生的人类主体,在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在活生生的社会主体力量的格局中,用丰富复杂的具体形式来实

13、现的。于是,在他们的理论中,活生生的人类主体与社会的主体力量格局被阉割掉了,活生生的具体的人类实践的社会历史环境被阉割掉了,剩下的只是历史上几种类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它们之间的固定的、僵化的关系,然后将它们作为普遍公式套用到一切社会当中。这种思想方法及其结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危害十分巨大。实际上,生产关系是由人创造的,是由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类主体在经济生活的实践中创造的。而这种创造生产关系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进行,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生产关系是由主客体两方面因素共同构筑的其客观因素是生产力:生产力一旦被创造出来,便成为客观存在的现实。它确定了社会能够开发利用的资

14、源和利益的性质与总量,提供各社会利益集团占有和分配的对象。而其主体因素则是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社会成员在占有资源与分配利益的活动中,必然进行相互合作与冲突,组成了各个层次上的社会利益集团家庭、家族、民族;企事业单位与社区;阶层、阶级、国家等等,由此生产某种社会力量格局以及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人类创造历史活动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

15、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注: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 年 9 月 21-22日)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697 页。 )这种由社会成员的主体力量形成的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总体,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生产关系是由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中的各个利益主体,在占有与分配社会生产力的资源与利益的实践中生成的。因此,如果说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之母,那么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则是塑造生产关系之父。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必须由主客体两个方面来解释。我们说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塑造生产关系,而前苏联教科书体系中也说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间有何本质区别呢?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中的主体力

16、量,当然主要是主体拥有的意识形态力量与政治、军事、法律力量,即上层建筑力量。然而主体力量并不等于上层建筑。二者之间的区别,即现实的主体本身与主体拥有的事物之间的区别。主体力量结构对生产关系的塑造,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关系的塑造。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则具体地包含在这活生生的历史过程中,以生动的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实现。我们不仅需要分析上层建筑的性质,而且还要分析拥有各类上层建筑的人数、其掌握的物质化手段(政治法律工具、军队等)的强弱格局,他们的活生生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形式等等。因此,这与前苏联教科书体系中的反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过程拥有上层建筑的主体对生产关系的塑造作用,当然要比从主体中抽象出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具体得多,全面得多,丰富得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没有脱离具体的主体力量结构,抽象地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释历史事件,而是在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分析拥有某种上层建筑和生产方式的主体如何进行创造历史的活动。例如,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曾经详细地分析过法国小农阶层的主体力量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