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还学于生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340919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生为本  还学于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生为本  还学于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生为本  还学于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生为本 还学于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生为本 还学于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以生为本 还学于生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 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 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我想也许生本教育能够接近这样的理想。以前 师本教育理念下教师思考的是如何教,而生本理念下教师思考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教更好地 促进学生的学。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使“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从而做到教 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不教,学生会学,使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呢? 我的看法如下。 一、以生为本,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 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

2、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才能具有 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 任务的“首要责任人” ,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 “充满生机 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因此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创设自主质疑的空间,让他们在质疑 问难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表面上也重视学生自主质疑,在教学预设中也有这样的环节, 如“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但这样的质疑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已。真正的问题 还是老师提出的,然后学生的读书、交流都是围绕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生的回答也 是顺着老师的启发,往老师预先设计的一个个圈套

3、钻。 我就曾听过一位老师上富饶的西沙群岛: 老师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选伙伴组成海面风光考察队,海底、海岛 生物考察队。考察什么呢?老师出示以下问题:西沙群岛的海面为什么会五光十色?海底、 海岛各有哪些生物?接着学生接二连三汇报考察结果。课堂气氛很热烈,效果似乎很好。 课末老师似乎随便问一句: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想到一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让 我们考察的这些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但我很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海水有深有浅, 海面的颜色就不同?西沙群岛的海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鱼,海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鸟?” 那位老师一愣,显然这是他没有考虑到的,随即敷衍道:“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吧。

4、” 书中明白如话的内容让学生煞有介事地去探究,而真正来自学生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是“赤裸裸的教育假象” ,虽然是严肃认真的却 是徒劳的努力。而生本课堂要求我们把学生看成是有着独特个性的,有着判断是非能力的、 鲜活的个体,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 的主问题,以学定教。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开发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景, 引发认知冲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从而让学习过 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质疑打破了思

5、维的平衡状态,出现活跃的 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学习成了学生自主的、内在的需求。这样的课 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实践证明,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比我们告诉他们一个真理还重要, 还要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质疑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想象, 才能显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才能充满活力和魅力,显 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二、以生为本,把默读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 生本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 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2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

6、铭心的爱。这是生本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老师片面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把 阅读简单地与朗读划上了等号,读得热闹非凡,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上给足学生默读 思考的时间。或者刚刚让学生默读思考,还没安静几分钟,就被老师迫不及待地打断,开 始了此起彼伏的讨论和纷纷嚷嚷的朗读。刚刚启动的默读思考就这样灰飞烟灭了,变得 “热闹”了,变得“生动”了。教师截断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牵着学生的鼻子直奔“标准 答案” 。这样的默读只贴上了一个“讨论”的标签,却抛弃了课堂默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 在。 我们都知道有效的感知性默读是需要时间的。默读一大段、一篇课文,一般要

7、三五分钟。 若要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真正做到自悟自得,那就要若干个三五分钟。学生 默读课文,是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课堂的讲解、问答、议论等,不过是一种走 过场而已。 特级教师孙建锋上的最大的麦穗中的一个片段: 师:静静地读,和自己心里说悄悄话,也就是读一句,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或者突然 想到了什么,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上你的瞬间顿悟,10 分钟后我们交流。 生:(静静默读 13 分钟) 师: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互相说说,两人最少有两种想法。谁愿意把自己的想 法和大家交流? 生各抒己见,交流的自己的想法,精彩纷呈。 在这里孙老师足足用了 13 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这静

8、静的默读过程中,与其说是 学生在默读,不如说学生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是学生凭 着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在感悟文本的意义与内涵。在这 13 分钟里,在这充足 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整个课堂很安静,只有笔尖沙沙的声音。学生凝神深思,默默地 读想着,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犹如一只只勤劳执 着的小蜜蜂,在语言的百花丛中采集语言营养,酝酿心灵中的“蜜” 。13 分钟的默读,学 生和老师共同酝酿出了一坛香浓的语言之蜜、精神之蜜! 因此,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需要书声琅琅,需要热烈讨论,更需要潜心的默读思考,需 要教师“耐得住寂寞” ,积极营

9、造静谧的默读思考空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静 静地读,静静地想,静静地圈划批注,让学生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文本的信息。当然 这时教师虽基本保持沉默,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到心中有数,为引导点拨做充分 的准备。 三、以生为本,把平等对话的舞台留给学生 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因此教师要转换 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 ,与学生 平等地交流和探讨。这就必须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 ,使儿童拥有话语权。但是在阅读教 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不连贯的,或是答非所问的话语被教师“挥手制止” , 改由教

10、师代言或者请其他学生“帮忙”的现象并不鲜见。看似教师劳心劳力,但其实剥夺 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能融入属于自己的课堂。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呼唤学生主 体意识的回归,学生需要拥有课堂教学话语权。 毕竟文本解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在研读文本时首先就应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 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经验、认识与文本意义还存有差距,因此他们的阅读 感受也是处于一种“浅阅读”状态。这要求我们教师能真正“蹲下来” ,从成年世界、成年 情感、成年逻辑转变到儿童意识、儿童情感、儿童思维,以学生为起点,做学生的知音, 拥有一颗童心,以儿童的审美与体验走进文本。毕竟文本解读,最终是为学生服务。3从心理

11、学的角度看,由于孩子的个性中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们 迫切需要得到承认和赏识,希望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 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 情,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如:草船借箭教学片段 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诸葛高“神机妙算”的句子来赏 析。学生一个一个地交流,这都是我准备范围内的,我显得不慌不忙。这时,一只小手高 高地举了起来,我一看,是一个平时爱表现自己而又经常出错的孩子。本想不让他说,准 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可是那只小手一直举着,丝毫没有要放下的意思。我不忍挫

12、伤他 的积极性,于是便叫了他。 生:“我觉得,文中我们只管饮酒取乐一句,也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如果说 诸葛亮觉得自己已经稳操胜券,那么他放松或者取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下棋、弹琴等等, 可他偏偏选择了饮酒。我认为这饮酒里面大有文章。他是在利用杯中酒的倾斜程度,来判 断草船受箭的数量,以便及时调整船向,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借十万支箭的任务。从表 面上看,诸葛亮是在饮酒取乐,而实际上,他是在不动声色地观察和指挥这场由他精心导 演的借箭好戏。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 ” 孩子一口气说完,如释重负地坐了下来。顿时,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惊喜至极,一 个经常出错的孩子,竟读出了别人没有注意,甚

13、至疏漏的地方,读懂了“饮酒”也是妙算 的深层意思。这是何等独特的发现,这是多么的可贵啊! 生本课堂上我们老师要少一些喋喋不休,少一独自抒情,多一些积极地旁观,多一些用心 倾听。教师只有真正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欣赏学生的独特见解,教学才能焕发出新 的活力。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让阅读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真正实现个性 化阅读,让学生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 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 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 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 与“同伴” , “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 ;“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 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可点燃 的“火把” 。张春2011 年 11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