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复习题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1335209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复习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川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复习题(一)(川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复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我国已知最早人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距今已有 170 万年 B: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元谋人 C:元谋人发现的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 D:元谋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2、下列对我国早期人类北京人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距今 70-20 万年 B:使用打制石器 C:以采集和鱼猎为生 D:懂得人工取火 3、1987 年,北京周口店遗址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原因是( ) A:这里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 B: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C: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 曾在这里生活

2、过 D:这里位于我国首都北京市境内 4、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北方)的典型代表的是( )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5、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同之处有(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都种植水稻 都能烧制陶器都能建造房屋都懂得饲养牲畜纺织麻布A: B: C: D: 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B;河姆渡和半坡的居民 C:炎帝和黄帝 D:半坡和大汶口的居民 7、中华民族都有祭祖的传统,我们中华民族要祭拜的共同祖先是( ) A:女娲和伏羲 B:炎帝和黄帝 C:女娲和黄帝 D:伏羲和炎帝

3、 8、汉族的前身是( )A:皇族 B:华夏族 C:九黎族 D:匈奴族 9、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和黄帝都生活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10、按照禅让的传说,下列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先后顺序是( )A;尧舜禹 B:黄帝炎帝禹 C:尧禹舜 D:舜尧禹 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国家)-夏朝建立于( )A、约公元前 21 世纪 B、约公元前 20 世纪 C、公元 21 世纪 D、公元 20 世纪 12、下列对我国商朝历史表述错误的是( )A、约公元前 1600 年,成汤建立。 B、约公元前 1300 年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C、商朝最后的一个王是夏桀 D、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

4、史始于商朝。 13、古人对西周政治格局的描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段话反映了西 周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郡县制 14、下列哪项内容不是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 )A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的土地和人民 B、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 C、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典礼贡献财宝 D、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15、下列不是春秋五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孝公 D、吴王阖闾 16、齐桓公齐桓公成为首霸首霸的原因不包括( )A、任用政治家管仲为相 B、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C、整顿 军队 D、狭天子以令诸侯 17、下列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的是( )A、孙

5、武 B、孙膑 C、项羽 D、曹操18、战国时期外交斗争激烈而复杂,连横合纵是当时重要的外交策略,合纵就是合纵势以攻一强,当时 的一强只的是(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魏国 19、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西边的国家是(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赵国 20、在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 ) A、重农抑商 B、允许土地私有 C、推行县制 D、实行连坐法 21、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各国纷纷变法,促使战国时期各国变革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争当天下霸主 B、争夺土地和人口 C、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战国时期生产力 的显著发展。

6、 D、想一统天下 22、商鞅变法对秦国最重要的意义是( )A、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秦国成为七雄之最,为秦国灭六国 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B、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C、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 D、修建了都江堰 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23、下列对秦统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统一者是秦始皇嬴政 B、大规模的统一战争是从公 元 230-到公元 221 年结束 C、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D、建立了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是( ) A、皇帝集权 B、丞相集权 C、太尉集权 D、监察集权 25、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

7、方来效。 ”秦始皇的下列措施中,实践了上述政 治思想的是( )A、封帮建国 B、皇帝制度 C、三公九卿 D、设立郡县 26、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 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27、下列不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是( )A、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 B、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C、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D、大肆修建宫殿和陵墓 28、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商汤推翻夏桀的战争 B、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的 战争 C、陈胜吴广起义 D、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29、项羽

8、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30、体现秦始皇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专制措施是( ) A、修长城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1、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是在( ) A、汉高祖刘邦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 时期 D、汉武帝时期 32 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始于(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汉文帝 33、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李斯 B、韩非 C、孔子 D、董仲舒 34、汉武帝规定由国家统一铸造的货币是( )A、半两钱 B、

9、刀币 C、五铢钱 D交子 35、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 制统治 C、完善法制机构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37、张骞通西域后,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打通了,这条通道既是商业通道,也是东西方的文化通道,这条通道是( )A、西域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陆上丝绸之路 D、文化之路 38、西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地理名词,汉代时,狭义上的西域是指我国今天的( ) A、甘肃地区 B、新疆地区 C、宁夏地区 D、西藏地区 39、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是( )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 B、汉武帝三次打败匈奴后 C、丝绸之路

10、开通后 D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后 40、如果你是西汉的一位公民,你从长安出发向西想把你的丝绸卖到欧洲去,你一定不会通过下列哪一 地点( )A、河西走廊 B、今新疆地区 C、云南省 D、翻越葱岭到西亚 41 中国同欧洲的直接交往最早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4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 A、四川省 B、陕西省 C、甘肃省 D、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二、材料分析题 43、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王。反古者 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

11、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材料三、农业生产作的好的人可以奖励,而懒惰的人要罚做奴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为私斗 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以爵位。.而集小乡邑聚 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居五年,秦人富强。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 材料一、二、三都反映我国古代那一重大历史事件?卫鞅指谁?答:商鞅变法。卫鞅指商鞅。 2、 材料一表明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思想(或原则)?他在谁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的?在那国变法? 答:治理国家不应因循守旧。秦孝公。秦国。 3、 “

1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卫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答:治理国家各有各的方法,只 要对国家有利或有好处的事不一定要效仿古代。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4、材料三体现了卫鞅变法的哪些措施?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中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深 远的措施是什么?答:1、重农抑商,2、严明法令,3、奖励军功,4、建立县制。除此之外还有改革土 地制度。迁都咸阳。影响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 5、根据三则材料说明卫鞅的变法对秦国的作用有哪些?答: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的经 济得到很大的发展,战斗力得到很大增强,秦国成为七雄之最,为最终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6、卫

13、鞅的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答: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总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的进步,改革的措施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和人民的实际,要敢于创新,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改革需要勇 气和策略。 44、材料一、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全国)大安,立号为皇帝” 。 材料二、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 。 材料四、 “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坑杀儒生和方士。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谁?廿六年指那一年?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答:秦始皇,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

14、战国以来分 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 材料二、材料三、体现了该皇帝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答: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4、 材料四体现了该皇帝的什么政策措施?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答: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5、 该皇帝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影响深远?(至少回答四点) 答:1、实行皇帝制度;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3、推行郡县制度;4、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6、 依据材料和历史对该皇帝作简要的评价?答:功:1、该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 灭六国统一了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创立了一系列对后世影

15、响深远的政策措施。促 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推行暴政,焚书坑儒,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5、材料一、秦朝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以上交国家。长年在外服徭役的有二三百万人。材料二、秦朝的刑法很多,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坐连”等。 材料三、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 材料四、秦始皇时,有 900 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在途中遇上大雨,不能按期 到达目的地。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号召大家起义。 请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什么情况?答、赋税沉重,徭役繁多,刑罚残酷。 2、材料四中的两位小队长是谁?此事发生在那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名称是什么?答:陈胜、吴广。公元前 209 年,大泽乡。陈胜、吴广秦末农民大起义。 3、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四有什么关系?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答、因果关系,秦的暴政,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体现了革命的首创精神。 4、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