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张宇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330032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张宇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张宇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张宇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张宇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张宇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张宇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张宇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 -张宇燕张宇燕发信人: Economist (经济学家), 信区: EconForum标 题: 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Jan 22 23:09:17 2000)经济学帝国中的新殖民地 从经济体制谈比较经济体制学张宇燕在以往的西方经济学中,虽分支众多,但大都以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而现今,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经济问题生存和发展,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 和地区都在以独特的方式解决自身的问题,西方经济学一改旧貌,也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独特 方式,研究经济问题。这是西方经济学帝国中一块新开拓的殖民地

2、。这里,我们把“独特的方式”定义为经济体制,那么对各类经济体制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比较和评价,从而达到 对经济体制进行择优的目标,这是这种“独特方式”的研究内容,对这种内容的研究不论对 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还是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将大有裨益。 一、经济体制定义艾登姆和威奥第将经济体制定义为“与一特定的组织利用稀缺资源相关的机构(Instifu tions 及安排的框架”(经济体制中译本第 1 页)。它可以包括个别居于户、公司、国家以 至欧洲经济共同体。在此书中,作者的主要注意力置于民族国家的经济。在作者的眼里, “经济体制”所包含的实质内容,是决策的集中程度和所有制结构。决 策的集中

3、程度就是集权与分权的问题。这里稀缺资源的配置有双重含义:一是投入要素的配 置,解决的是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二是产品的配置(给最终使用者),解决的是为谁 生产的问题。 相比之下,所有制结构的概念要复杂些。在法律语言中,不同形式的所有制结构的差别 是明显的,只要没有正式社会化,一切都是私有财产。但是本书的作者认为,所有权的这种 划分在经济学中没有多大的用处。因为,不管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生产手段的使用权和所 有权都有分离的可能,以至于从法律的角度看我们无法确切地辨别出真实的所有制结构的差 异,所以说,真正在经济学上有意义的是“财产权” 。为此,两位作者专门定义了所谓“不 受限制的私人所有权”

4、 。这是对所有者任意使用其财产的这种独特权力的描述。这些权力包 括:一、财产的处理权;二、财产的使用权,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财产转移权和财产占有权 所带来的收入的权力。作为简单的逻辑推论,既然有“不受限制的私人所有权” ,那就必然 存在“受限制的私人所有权” 。这里,两位作者尽管没有明确地给出划分所有制结构类型的 标准以及具体的所有制类型,但不难想见,他们实质上所赞同或推崇的方法,不过是依据私 人所有权受限制程度的高低来对所有制结构加以刻画。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作者拒绝使用那 种广见于比较经济体制学文献之中的“私有制” 、 “公有制”或“混合所有制”的所有制结 构划分方法。他们没有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5、,这多少有些遗憾,但这不妨碍我们仍旧可能找到 自己对这一选择的解释:他们所拒绝的方法回避了所有制所带有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排 他性。公有制所取消的正是这种排他性。所有制结构在经济体制分析中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就在于它能够对经济学的核 心问题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这种影响集 中表现在市场分散配置或中央集中配置稀缺资源,同所有制结构之间有着很强的一致性。换 言之,如果我们把“完全受限制的私人所有权”和“不受限制的私人所有权”看成是所有制 结构的两极,其中间地带为所有权受限制的不同程度的各种形态,那么,完全的中央集权和 完全的分权配置则分别与这两极相对应。对此,

6、两作者明确指出,在完全分散的模式中,国 家的活动与不受限制的私人所有权是一致的,即它对合同、交换等予以保护,形成市场。他 们进而认为,通过市场分散化进行的资源配置与不受限制的私人所有权是一对孪生兄弟。更 一般地说,后者是前者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限制极严的私人所有制和通过国家 的中央配置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国家干预的深化。仅从经济体制的概念上看,此书也是颇具特色的。美国经济学家 E纽伯格和 W达菲, 对经济体制的概念做了创造性的描述,即众所周知的 DIM 结构(决策、信息、动力,参见比 较经济体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强调决策结构方面,两书作者的看法相同。而 对所有

7、制结构在经济体制内的地位及作用的态度,他们则天差地远。纽伯格和达菲坚持认为 ,由于所有制问题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尤其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因财产权作为 决策权的来源的重要性日趋下降以至微乎其微,所以可以对其不予考虑。相反,艾登姆和威 奥弟反复说明资源的市场分散配置或中央集中配置同所有制结构,即同私人所有权受限制程 度高低之间有着很强的一致性。此观点反映出了他们不同意纽伯格和达 票嵋 或试图剔除所 有制结构的影响的作法。这一点意味深长。对此,有些学者也认为纽伯格和达菲走得太远了 ,并指出,由于他们又要被迫地应付财产权问题,所以对财产权成分的压抑并不是完全成功 的。纽伯格和达菲的 DIM 方

8、法所依赖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由 T库普曼和 JM蒙泰斯的理论之上的。后者认为,对经济体制进行比较研究,应力求避免事先的、按 “主义”进行的分类,而应代之以对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组织安排的比较研究为开端。具体 说就是考虑不同组织对生产活动的协调、新的生产手段或现存的生产手段的积累和利用、新 方法或新生产手段的研究和发展、产品和劳务在体制参与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分配、整体稳定 的保持以及对个人免于受他人有害行动的影响等等。在这里,所有制的问题被深埋地下。 如果我们以对所有制的重视与否作为划分比较经济体制学者的标志,那么持有与库普曼和蒙 泰斯的观点相同的学者,亦不在少数,尽管他们强调的侧重

9、点上各有不同,如有人更注重信 息结构(赫维茨等);另有些人却对决策理论中的等级结构表示青睐(科恩、蒙泰斯、纽伯格 等)。而与艾登姆和威奥第态度类似学者,组成了这批学者的另一部分(艾利奥特、霍尔绍 夫斯基、戈雷格里和斯图亚特等等)。 如果说有什么令人遗憾之处的话,那便是两作者在 论及决策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未能深入展开。在讨论集中的决策权及其功能,特别是在 论述等级结构及其与信息结构的一致性方面,本书远不及库普曼和蒙泰斯、纽伯格和达菲的 有关著述成熟。就所有制结构而言,两位作者的表述虽具有独到性和启发性,但他们没有触 及私有权的两种极端形式完全不受限制的私有权与受严格限制的私有权与完全分散 的

10、资源配置和完全集中的资源配置的决策模式间,存在很强一致性的内在逻辑联系。不言而 喻,这正是我们深入考察其他多种由所有制和集中成分散的配置结构组成的体制类型功能的 起点。而比较经济体制学实证研究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之一,也就在于通过描述和科学推理 ,进而证实所有制和决策结构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特定经济体制间的差 异导致了何种体制功能上的区别,这些区别又以何种形式最终反映到经济结果上来,如经济增长、稳定、效率及国际收支平衡、均等收入等等。 二、资源配置的理论模式及现实体制 为准确地表述经济体制的内涵,艾登姆和威奥第为本书增加了“资源是如何配置的”这 样一个副标题。这就开宗明义地告诉读

11、者,经济体制和资源的配置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作者毫不含糊地将两者等同看待,并将其贯穿于全书,这是本书的主要特点之一。艾登姆和威奥第对资源配置的不同原则给出了两个不同的模式:完全集中模式和完全分 散模式, “尽管这一对模式可能过于简单和远离现实经济生活,但它们能够引导我们把注意 力集中到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上而非细枝末节上。 ” 在两位作者看来,完全集中的配置体制模式中,有这样几个特征:一、由中央当局做出 一切有关生产和消费等项决策;二、中央能够得到大量的、准确的有关偏好,生产可能性、 替代等方面的决策所必不可少的信息;三、决策必须是一致的,即对产品和消费品的预期同 中央决定的完全吻合;四、为

12、了保证最优化,还要求信息是真实的,且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 都尽最大努力来实现中央的决策,从而达到效率;五、中央使用的价格是影子价格,货币和价格在体制中不必要,即在指导资源配置上无甚作用。完全分散的配置体制模式具有的特征是:一、完全竞争;二、一切经济决策均由居民户 和企业做出;三、这些决策均建立在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价格的基础上;四、形成市场的供 求双方通过价格所做出的决策,将导致均衡,即所谓“一致”的配置,它与价格的弹性大小 成正相关;五、价格越是反映出社会成本,企业及居民户就越关心降低成本,资源配置的效 果就越好。参照上述两种基本的抽象模式,两位作者较为详尽地考察了美国、苏联、法国等所谓现 实生

13、活中的经济体制,并视美国和苏联分别为现实世界诸体制中的两极。法国则居中,被称 为混合经济。应该说两位作者在此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比较经济体制学的大量文献中较为普遍。美 国有影响的比较经济学者 M博恩斯坦就曾对所谓“模式”和“案例”的方法做过精彩的、 概括的说明。他指出,经济体制的“模式是表示不同类型的主要机构特点和运行特征的简化 抽象。案例研究则处理一个实在的经济”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常常出现两种偏激的 倾向,一是一味追求一般模式的分析,二是恰恰相反,把注意力集中于个别案例上。对上述 两种倾向的批评就来自于前者的过分简单化、一般化和后者的过于特殊化。对此博恩斯坦认 为,模式法和案例法应互相补

14、充而非排斥。模式为选择和比较案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框架, 反过来,用案例对所要说明的模式进行检验,会导致模式本身的修正和完善。从这一意义上 讲,艾登姆和威奥第的著作可以被看成是将模式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的榜 样之一。为了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制或模式进行评价,两位作者提出了一套评价标准,其主要指 标有:(1)产出水平;(2)产出增长率;(3)产出构成;(4)效率;(5)稳定性;(6)平等和个人 的经济保障;(7)对变化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他们又坦率地承认,在用上述各项指标进 行综合比较时,存在着一些重大的而又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重要性 或权数)的确定及可比性问题。

15、此外对诸如“对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指标的定量化亦存在困 难。然而,尽管存在着上面提到的重重难题,尽管两位作者没有明确回答哪种类型的体制或 模式更“好” ,但依据他们提出的一系列指标,读者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来找到这一问题 的答案的。 关于比较经济体制学研究的最终归宿,库普曼和蒙泰斯曾明确指出:提高我们发现依据 一定标准而改善特定经济或体制结果的途径的能力,提高我们探寻环境、体制和政策的变化 所带来的经济结果变化的能力,构成了经济体制比较的最终目的。“比较”一词在此有多 重意义,首先是找出各类体制或模式的区别和相似点,以求发现规律;其次对其进行评价; 最后便是选择。显而易见, “选择”能力的提高与

16、前面谈到的“最终目的”本质上是一回事 。 “选择”的确切含义为对经济体制或模式进行优选,即趋利避害、择优取“制” 。它建立 在对体制的比较、评价的基础上。这一套思路同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优化是相吻合的 ,它也构成了比较经济体制学的内在逻辑。更进一步说,我们可以把经济体制本身在某种意 义上看成是一项特殊的要素投入。择优取“制”在此所扮演的角色是更有效地“分配”这项 特殊的“资源” ,进而达到整个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大多集中于此。在偏好(决定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一定的情况下,虽然我们能依照一套指标对体制进 行评价,但我们的研究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上。为了达到趋利 避害、完善比较者自身所处的体制这一目的,我们还必须深究某一体制(或模式)以经济结果 指标反映出来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同体制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实质上可表述为 经济体制类型(或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体制参与者(包括政府、企业及个人)的目标和行为 ,进而影响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