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311607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2015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45 分) 选出划线字注音全对一组( ) A 寥(lio)落 桀骜(o) 攒(zn)射 抟(tun) B 长歌当(dng)哭 汩汩(g) 菲(fi)薄 翎(lng)毛 C 端倪(n) 欹(y)侧 尸骸(hi) 赁(ln)屋 D 浸渍(z) 繁冗(yng) 拖沓(t) 毛骨悚(sng)然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 言简意该 索然寡味 字斟句酌 黯然 B 陨身不恤 民不聊生 风华正茂 凝练 C 摧天坼地 穷形尽相 永保生机 屠戮 D 享誉中外 拖沓累赘 百折不挠 干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虚词,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 离 3 月 18 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

2、主快要降临了吧,然而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B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C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D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素质在提高,但是有些人在外宾面前却故意显出穷形尽相,伸手乞讨,丧失了 人格、国格。 B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十分顽固守旧,祥林嫂被绑架后,他只说了“可恶, 然而”真是惜墨如金。 C 参加国庆游行的队伍洋洋洒洒,延续了数公里,规模空前。 D 每当夜幕降临,各大酒店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来源:学科网 下列各句的意思明确、无歧义的一句是( ) A 老师

3、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叫师母拿出水果来招待我们。 B 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校长和分管体育的教导主任以及其他学校的领导登上了主席台。 C 河北省邦相剑,一面刻有铭文两行十七字,另一面刻一行六个字,字小如米,笔细如发。 D 多美的杜鹃,可惜它常常使我想起蜀帝杜宇的传说,在美丽中充满了哀伤。 将下面六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江苏省的无锡梅园始建于 1912 年, 独具特色。 遥临太湖 依山植梅 背倚龙山翠屏 以梅饰山 山因梅而幽 梅以山而秀来源:学科网A B C D 有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勰是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主要著作有文心雕龙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

4、巨著。来源:学科网 B 陶渊明,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代表作有归田园居等。C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的杂文集, 记念刘和珍君就出自这本杂文集。 社戏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 选自小说集彷徨 。 D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他曾经批改过水浒 。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温和” 。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说明刘和珍是个和蔼可亲、乐观坚毅的青年,决非反动派所说的“暴徒” B 反动派杀害了这样的好青年,更说明他们的凶残 C 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反 动派的愤慨,以激起读者的共鸣 D 鲁迅不赞成徒手请愿,这样写说明鲁迅认为对反动派不能温 和 鲁迅在记念刘和

5、珍君中写到“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 奋然而前行”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 B 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 件中看到希望 C 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 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将来的意义 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躲不及;有的 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排比,将三峡的景物描绘得细腻深刻,增强了语言的分量) B 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

6、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 想。 (设问,数问一答,自问自答,加强语言美,有利于抒发丰富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人类的历史,对于我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 它的翎毛。 (比喻,新颖而美妙的比喻,来自作者对事物的丰富联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D 海水东流,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 (借代,以 部分代整体,造成美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避免了呆板和浅露,收到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 依次填入下面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

7、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 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文艺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 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 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 A 聚集 品位 赞扬 B 云集 品位 赞叹 C 云集 品味 赞叹 D 聚集 品味 赞叹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B 根据人才交流中心的统计, 现在一天的登记数量是过去的两倍。 C 包括 4 个原山东省泰安市市一级干部在内的 23 个经济罪犯, 被推

8、上了审判台。 D 这本书出自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之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夏意(苏舜钦) ,完成 13-14 题。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明时令、环境,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 轩一座,竹席一领。 B 第二句“帘”字承上,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其上,闲 望窗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这一句是从诗句“五月榴花照银明”化用而来 的。 C 末两句写树阴,写莺啼,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D 此诗

9、写昼寝梦中所见所闻,四句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风拂面之感。下面四句诗的意境和写法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 A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B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C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下面这首臧克家的诗三代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1942 年) A 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质朴、简洁到了极点,诗人直抒对土地的感慨, 宣泄自己的感情。 B“孩子” “爸爸” “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拆成了六 行;“

10、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 一番苦心。C 诗人扣住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 同情。 D 诗人所强调的子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 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着追求和眷恋始终不变。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33 分) 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这江 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 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

11、溢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 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 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 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 “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 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

12、史昂然前 行。 (8 分) 文中划线的句子用飞鸟比喻人类历史,而飞鸟的两种形态,又各有喻意。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这两个 不同的意思。 (4 分) 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 栖落在手指上,可以数它的翎毛: 下列两个句子放在何处可使文章的思路连贯( ) 海水东流,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2 分) A B C D 作者由江水凿开大山洋洋东去,想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请根据文意概括“历史昂然向前”的原因。 (2 分) 五四断想(闻一多)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

13、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要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是革 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新的日日壮健着(量的增长) ,旧的日日衰老着(量的消耗) ,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 所以革命永远是成功的。 革命成功了,新的变成旧的,又一批新的上来了。旧的停下来拦住去路,说:“我是赶过路程来的, 我的血汗不能白流,我该歇下来舒服舒服。 ”新的说:“你的舒服就是我的痛苦,你耽误了我的前程。 ” 又把他挤掉,如此,武戏接二连三的演下去,于是革命似乎永远“尚未成功” 。 让曾经新过来的旧的,不要只珍惜自己的过去,多多体念别人的将来,自

14、己腰酸腿疼,拖不动了, 就赶紧让。 “功成身退” ,不正是光荣吗?“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也是古训啊! 其实青年并非永远是革命的, “青年永远是革命的”这定理,只在“老年永远不肯让路的”这前提 下才能成立。 革命也不能永远“尚未成功” 。几时旧的知趣了,到时就功成身退,不致阻碍了新的发展,革命便 成功了。 旧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来,一个跟一个,不慌不忙,哪天历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轨,就不再需要 变态的革命了。 但目前,我们用“挤”来争取“悠悠” ,用革命来争取演化。 “悠悠”是目的, “挤”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于是又想到变与乱的问题。变是悠悠的演化,乱是挤来挤去的革命。若要不乱挤,就只得悠悠的变。 若是该变而不变,那只有挤得你变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古训也发挥了变的原理。 (16 分) “演化”与“革命”有同有异,请揣摩作者的不同表述,用自己的语言简答。 (9 分) 相同点: (不超过 15 字)不同点:“演化”是 (不超过 25 字) ;“革命”是 (不超 过25 字) (3 分)作者倡导“功成身退” ,这是因为: 21.(4 分)联系上下文看, “逝者如斯”的寓意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