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答案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300529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高一 地理地理 必修一必修一 答案答案高中新课程作业本 地理 必修 1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B 2.D 3.A 4.B 5.C 6.D 7.A 8.B9.(1)海王星 木星 地球 水星 火星 天王星 金星 土星 (2)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或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均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轨道为近圆形,且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 (3) 10.B 11.A 12.A13.(1)与太阳的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2)金星。 理由:因为金星与太阳的距离、赤道半径、质量、体积、公转周期等数据与地球最接近。 (3)假如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减小,地球对物

2、体的万有引力就会减弱,地球外围的大气就会逃逸到太空中,地球上就不会有适当的大气厚度与大气成分,也不会有适宜的温度范围,地球上也可能不会出现生命物质了。14.(1)能够使“可见宇宙”的范围扩大。 (2) “大麦哲伦”在地球上对太空进行观测,中间有大气层阻隔,而“哈勃”在太空直接观测;“大麦哲伦”比“哈勃”的成像清晰度高 10 多倍。 (3)说明人类对神秘宇宙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对科学真理执著地追求。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1)电磁 (2)紫外 可见光 红外 (3)可见光 (4)可见光2.A 3.B 4.A 5.B 6.A 7.C 8.A 9.D 10.B11.(1)(2)11 (3)黑子数目增

3、多时,太阳活动处于活跃期,太阳大气层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使磁暴发生的几率增大。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1.(1)NS 南北两极点(地心) (2)箭头略 逆 (3)正西 (4)不偏转 (5)ABCD ABCD 2.A 3.(1)地球上除了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外,其他地方都相等;线速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小,到极点减为零。 (2)40 000 (3)1 447 4.D 5.B 6.B 7.C 8.A 9.(1)北 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90 W 90 E (3)9 23 12 9 23 14 9 22 21 (4)0 180 10.C 11.A 12.B 13.(1)略 (2)自西向东

4、 (3)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公转轨道)(4)近日点 1 快 14.(1)北极星 (2)地球公转轨道(黄道) 赤道 23.5 黄赤交 (3)太阳直射 23.5 N23.5 S 15.D 16.B 17.A 18.C 19.(1)6 月 22 日 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夜)现象或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2)远日点 (3)晨 6 时 0 时或 24 时 6 时 12 时 (4)0 66.5 正午太阳高度 (5)A 和 E,C 和 D (6)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三个月

5、后到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20.B 21.(1)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2) 22.B 23.D 24.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冬至日达到最小,此后又逐渐增大,至第二年夏至日再次达到最大。25.B 26.B 27.A 28.C 29.C 30.略 31.32.A 33.D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1.(1)地震波传播速度 (2)横波 纵波 古登堡面 莫霍面 (3)地幔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4)地壳 硅铝 硅镁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5)液态或熔融状 横波不能在该层物质中传播 (6)相同点:都能

6、在固体中传播。不同点:B 波的传播速度比 A 波快;A 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而 B 波能。2.B 3.C 4.D 5.D 6.C 7.(1)A (2)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会明显加快。 (3)只有上下颠簸的震感(因为纵波可通过海水传播,而横波不能)。单元练习1.C 2.A 3.B 4.D 5.A 6.B 7.B 8.A 9.B 10.D 11.C 12.A 13.D 14.C 15.B 16.A 17.C 18.D 19.D 20.D 21.C 22.C 23.B 24.C 25.B26.(1)自西向东 (2)夏至(6 月 22) 北回归 (3)9 23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冬 极夜 (5)从

7、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7.(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地核 地幔 地壳 (3)硅铝 硅镁 E(或硅镁) (4)地壳(岩石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8.从地球本身看,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当,自身体积、质量大小适中,所以拥有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从恒星际空间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稳定,并且太阳光照比较稳定;从行星际空间看,八颗行星绕太阳公转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点,所以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稳定。以上条件保证了生命的产生与演化。 29.(1)15时 0 (2) (3)23 小时 (4)正东 正北 (5)地转偏向 右(东) (6)地方时相同;二分日日出、日落

8、时刻相同;所处的温度带相同;季节相同等。 (答出两点即可)30.(1)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 (2)电子通信、航天工业等方面。 (3)气候变化、植物生长、人类的某些疾病、农业收成的丰歉等。(答出两点即可)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B 2.B 3.岩石 矿物 岩浆岩(火成岩) 沉积岩 变质岩4.A 5.C 6.B 7.D 8.D9.(1)岩浆岩(火成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熔融作用10.(1)侵入 喷出 (2) (3)大理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1.C 2.A 3.B4.(1)岩石圈 断裂带 (2)挤压碰撞 彼此分离 (

9、3)亚欧 非洲 印度洋 太平洋 美洲 南极洲 (4)消亡 生长 (5)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所以多火山、地震。 红海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由于板块的不断张裂作用,形成了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抬升而形成的。5.D 6.(1)褶皱 断层 (2)背斜 向斜 (3)地垒 庐山(华山西峰等) 地堑 渭河谷地 7.A 8.B 9.D 10.B11.冲积扇(洪积扇) 流水的沉积作用 沙丘(沙漠) 风力的沉积作用12.(1)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造成的。 (2)流水的侵蚀作用 (3)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4)一方面,华北地区的地壳受内力作用

10、影响缓慢下沉;另一方面,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华北地区大量沉积,逐渐造就华北平原。所以,华北平原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13.(1)印度洋 (2)板块的张裂作用造成的。 (3)东非大裂谷将会发展成新的大洋。第三节 大气环境1.(1)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 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 (3)大气以上下对流为主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4)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这一层天气变化复杂,集中了绝大部分的空气、水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5)因为 B 层大气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并且平流层水汽杂质少,能见度高。2.A 3.A 4.B 5.C 6.D 7.A 8.B 9.C

11、 10.C 11.C 12.(1)小 多 (2)长 多 少 (3)小 少 (4)少 多 下垫面13.(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2)太阳 (3)地面辐射 (4)地面 (5)大气逆辐射 保温 14.B 15.(1)略 (2) 16.C 17.D 18.(1)甲 乙 (2) (3)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4)摩擦力 成一夹角 平行 19.C 20.(1)赤道低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 极地高气压 东北信风 中纬西风 极地东风 (2)略 (3)b 地区是空气堆积下沉,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 d 地区是由于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21.(1)低纬

12、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 D F 多 E G 少 (3)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南信风带 (4)太阳直射点 (5)D 22.C 23.A 24.(1)甲 乙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2)略 (3)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洲东部和南部 25.(1)C (2)B 26.A 27.(1)暖 冷 暖气团比重小,冷气团比重大,所以冷气团在锋面的下部 (2)锋面 云 雨 大风 28.(1)乙 锋前 (2)略 (3)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冷气团 暖气团 晴天、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晴天、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大风降温、暴雨或

13、雪 阴天、连续性降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29.C 30.略 31.B 3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低压 高压 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向四周辐散 上升 下沉 阴雨 晴朗 33.C 34.C 35.(1)高压(反气旋)系统 晴朗 (2)暖 晴朗 (3)C 将受冷锋的影响 (4)A B (5)M M 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而 N 地受低压控制,为阴雨天气 (6)西北(偏北)36.(1)甲 (2)中纬 西风 (3)海洋(太平洋)37.(1)甲地终年高温;乙地夏季高

14、温,冬季温和,气温季节变化大。 (2)甲地终年多雨;乙地夏季干燥,冬季多雨,降水量季节变化大。(3)甲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降水丰富;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38.(1)略 (2)B B 处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就大39.(1)冷锋 (2)寒潮 (3)6 较大的风和雨雪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4)暴雨40.(1)副热带高压(副高,反气旋) (2)A (3)冷锋 (4)有利方面:缓解旱情,减少病虫害,净化空气,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不利方面:房屋倒塌,人员伤亡,

15、交通瘫痪,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1.D 2.(1)蒸发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水汽输送 蒸腾 下渗 降水 (2)地表径流、下渗、蒸发、降水。 3.C 4.D 5.A 6.(1) (2)日本暖流 西风漂流 (3)寒 暖 (4)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7.(1)略 (2)低 A 处沿岸有寒流经过,并受冬季风的影响,B 处沿岸有暖流经过 (3)处在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 沿岸为上升流 (4)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同时沿岸又有寒流流经

16、 (5)北大西洋暖流8.在山区,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了沟谷、峡谷等地貌,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等地貌。例如,华北平原的形成就是黄河、海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9.航线利用了东北信风和加那利寒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利用了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利用了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一路顺风顺流。单元练习1.A 2.C 3.B 4.A 5.B 6.C 7.B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B 15.A 16.A 17.C 18.B 19.A 20.B 21.A 22.C 23.A 24.C 25.B26.(1)A (2)冷锋 (3)冷锋过境,当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晴天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易出现霜冻。 (4)烟气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防冻作用。27.(1)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2)E (3)向斜 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