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史之乱前节度使的积极作用

笛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5.50KB
约7页
文档ID:41295034
安史之乱前节度使的积极作用_第1页
1/7

1简析唐朝前期节度使制度的积极作用温瑞瑞【摘要】 唐朝建立起了疆域广阔的唐帝国,但是万里封疆并不平静,为了巩固边防、维护统 一,设立了节度使在唐朝前中期,唐统治者通过质子制度牵制着节度使;通过对节度使军权、 财权和人事权上的控制使其虽已握有地方的财政军事行政大权亦不能与中央形成对抗;唐军 队中的御史监军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控制节度使的作用,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节度使在 这一时期没能形成对抗中央的局面,而是在巩固边防、开拓疆域、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地方 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唐前期 节度使 控制措施 积极作用有关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影响,许多学者对此有过评论,但多聚焦于节度使的消极作用 赵翼《廿二史札记》中谈到:“唐之官制,莫不善于节度使 ”范文澜《通史简编》也说: “募兵和节度使造就了唐中期的叛乱 ”高凤林在《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中对节度使的 作用也持否定态度,认为节度使制度的形成与其势力的发展对唐王朝的统治造成了消极的 作用,并分三阶段论述:第一阶段是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的发展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 了祸根;第二阶段是安史之乱后,黄巢起义前,在局部地区形成藩镇割据,并持续到唐末; 第三阶段是黄巢起义后,形成脱离中央的全国性的割据局面。

曹伟在《论唐代节度使的兴 起和演变》中也谈到了节度使在所控制的藩镇中的横行与危害,连年的战争给人们带来极 大的痛苦但也一些学者谈到了节度使制度的积极作用,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在探讨》 中说:“对于节度使在唐王朝军事、政治领域中的作用,应该历史的、分阶段的、有区别 的具体分析,还应该把制度的本身于制度的执行分别开来进行考察 ”他把节度使的发展分 为五个阶段,并认为从景云年间到安史之乱前的这两个阶段,节度使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 战功,起到积极的作用梅玉凤《在论唐后期节度使存在的积极作用》中从以乱治乱、政 经兼顾、弱且维唐,三方面论述了节度使在唐后期的积极作用可见,学者们对节度使的 影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对唐前期节度使的积极作用没有具体的探讨,本文就以 此为切入点对唐前期节度 使的积极作用做简要分析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朝代,也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盛时期然而安史之 乱前,虽然中央政权巩固,但经过高祖、太宗的艰苦经营,建立起疆域广大的帝国,并不 平静,周边少数民族仍然不断向唐发起挑衅为此,唐设立了节度使节度使的设置及其 权势的发展对后期唐王朝的统治带来威胁,但对节度使的评价及其作用不能一言以蔽之, 在安史之乱前,节度使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一、节度使制度的由来及其发展节度使制度发端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 650—655 年) ,形成于唐睿宗景云年间(公 元 710 —711 年) ,广施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公元 712—755 年) 唐高宗永徽年间“节度使”这一名称开始出现, 《新唐书兵制》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官名 ”可以看出,这时候的 节度使只是对持节都督的称呼,而不是朝廷正式设置的官衔2在唐睿宗景云年间节度使制度正式形成睿宗景云元年(710 年)十月, “以幽州镇守 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景云二年(711 年) “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这是景云年间正式设立节度使的主要史证需要 指出的是景云年间设置的节度使跟以前的节度使有明显的不同以前的节度使是为了加强 边防重地的军事指挥而临时派出的,事罢即省,无自己的辖区,无固定镇所,也不设官属 景云年间在边防要地东北、西北设置的幽州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已经有了固定的镇所, 明确的辖区,任期也开始长期化,这意味着节度使事实上已逐渐职官化虽然节度使名义 上仍是使职,但已“坐而为使” (即有了固定的镇所) 。

后来竟变成使职为实职,本官为虚 衔了 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公元 712—755 年) ,节度使制度已基本形成玄宗在周遭边防要 地广设节度使,而且不断增加其权利,使节度使成为唐朝边防统帅的主职在这期间,一 是设置节度使的地区增多了,至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 ,玄宗先后设置了八个节度使,连 同景云年间设置的两个节度使,共十个,即安西节度使(驻龟兹) ,北庭节度使(驻今乌鲁 木齐一带) ,河西节度使(驻凉州) ,陇右节度使(驻鄯州) ,剑南节度使(驻益州) ,朔方 节度使(驻灵州) ,河东节度使(驻太原府) ,范阳节度使(驻幽州) ,平卢节度使(驻营州) ,岭南节度使(驻广州) ,可以看出这些节度使都是在北部和西部边境地区二是节度使逐 渐掌握了地方的军权、财权和行政大权景云二年设置河西节度使时,还设置了度支使、 营田使等,三使彼此独立行使权利,不相统属,防区内各州政事由刺史掌管到了开元年 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主管钱粮的度支使,主管驻军屯田的营田使,负责检查地方刑 狱和监察州县的采访使等都由节度使兼任,节度使逐渐掌握了辖区的军权、财权和行政大 权,形成了强大的军事集团由于节度使兼任了这些职务,因此他们便可以根据自身利益 的需要,处理地方财政问题。

从以上可见,至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已经开始集地方军权、 财权、政权于一身,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的基 本特征在此时期已经基本具备了 然而,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唐前期的政治、军事形势是分不开的唐初,经过高祖、 太宗的艰苦经营,已建立起疆域空前广大的帝国其版图西逾葱岭,东极于海,北越大漠, 南达林邑,东西九千余里,南北万里之遥周边少数民族有的归属称臣,有的主动和亲, 唐太宗被四方各族尊为“天可汗” 然而万里封疆并不平静西突厥雄据西北,同唐朝分庭 抗礼;吐蕃自松赞干布死后,长期同唐朝处于战争状态;东北的高丽抗命不宾高宗末年, 吐蕃侵犯唐朝边境,突厥贵族也趁机背叛唐,一时之间边事频发自武周末年,经中宗到 睿宗景云年间,唐朝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宫廷变乱,朝廷动荡不安,边备松弛,突厥、契 丹、靺鞨、奚等少数民族接连侵扰边境滋生事端,西北、东北边疆形势愈加紧张,战事频 繁当时唐朝边防统兵大将远离朝廷,关山万重,而军事形势复杂多变,再加上当时极端 落后的通讯,交通工具无法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及时联系所以给边防将帅以代表朝廷全权处 理军务的特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节度使趋向于职官化正是适应边防形势的需要,对巩固 边防和维护唐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节度使的设置对巩固边防维护统一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能不承认节度使 后来的发展对唐也起到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随着节度使权利的扩大,节度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能够与中央对抗的强大军事 集团唐初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战时朝廷命令将帅率兵出征,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 将归于朝如此将帅难以利用临时统率之师反叛朝廷然而到了玄宗时期随着均田制的破 坏,府兵制已无法维持下去,于是唐政府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京师宿卫和边镇戍兵都实行 招募,如此节度使便掌握了自行招募、选任属吏、生死赏罚大权,所属部队逐渐成了节度 使完全控制的武装此外,节度使还在招募的士兵当中挑选勇健组成自己的亲兵,进行特3别训练,给与优厚待遇,号为“养子” 这部分人因利益关系,都死心塌地的效忠其主帅, 于是就形成了以节度使为首脑,以亲兵为核心力量的军事集团这种军事集团一旦被野心 家控制,就成为他们割据叛乱,抗命朝廷的工具安史之乱及唐后期的一系列藩镇叛乱逐 渐将唐推向灭亡的边缘这与唐设节度使的初衷可谓大相径庭,也是唐初统治者始料未及 的二、唐前期对节度使的有效控制至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掌握了辖区内的军政财权,其权势在渐渐膨胀,但这一时期 的节度使仍不能与中央对抗。

其原因在于唐对节度使实行了有效的控制具体表现如下: 一一一唐代对节度使实行质子制度节度使实行质子制度最早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晚年虽然怠于过问朝政,但在宰 相朝臣、边将、太子、宦官以及外戚的权力制衡上常常采用“相互牵制”的办法,以达到 自己的统治目的天宝初年,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唐中央在沿边地区设立十节度经略使, 这在军事力量的架构上达到了巩固边防的目的,但是在军力的布局上,已经呈现外重内轻 之势(当时,十镇节度使共拥有兵力四十余万,而中央禁军才十二万人) ,而且节度使常常 掌握一方疆域,长期盘踞经营,控制着当地的人口和财赋,拥有强大的兵力,俨然是地方 小国玄宗的贴身宦官高力士已深感事情的严重性,高力士曰:“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 将佣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上曰:“卿勿言,朕徐思 之 ”不久,唐玄宗就拿出他惯用的“相互牵制”法宝,对节度使征召质子其主要内容为: 规定各节度使上任后,必须把自己的亲人(一般为自己的儿子,特殊情况为父母、叔伯、 兄弟等)送到京城做人质,以防止其拥兵自重,日久生变,从而达到制衡节度使并使其效 忠朝廷的目的节度使派质子入朝,即表明他们愿意接受中央的管辖。

即使某些节度使有 野心,但在自身实力相对较弱的情形下和中央强权的压力下,不得已被迫接受这一制度, 其野心往往也会因顾及到质子的安全而有所收敛 入朝为质的质子在京城享有优厚的待遇或者给予高官厚禄咸通八年(867 年)二月, 张议潮入觐长安,朝廷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赐给他天地,并在宣阳坊赐第一区,又加官 司徒 《旧唐书》卷 117《崔宁传》:“大历二年(767 年) , (杜)鸿渐归朝,遂授宁西川 节度使…… (崔宁)令弟宽留京师……宽骤历御史知杂事,御史中丞宽兄审亦任郎中, 谏议大夫、给事中,宁……累加尚书左仆射 ”质子在京师奉朝请,担任宿卫之外,也负责 朝廷与藩镇的联络,唐后期,藩镇在京城设置进奏院,质子也负责进奏院的事物质子入 京,一方面表明藩镇顺命中央,唐朝廷维系者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作为藩镇的代表, 也不可避免地为所在藩镇服务,刺探朝廷的情报,成为藩镇派驻京师的间谍 这种质子制度是唐王朝应对地方危机的一种手段,但到了唐晚期,藩镇愈益跋扈,地 方势力便借助质子控制朝廷,影响京城的治安,危机唐王朝的统治但是也不能否认质子 制度的实行,在唐中期以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衡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使藩镇 在自身实力不足与朝廷对抗的时候,决不敢贸然背叛朝廷。

(二)中央对节度使权力的制约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权力的确在增长,但各道节度使在行使其权力的过程中 基本上受到中央有力的制约 1、在军权上,首先,节度使对统率军镇,指挥军事活动,并没有专擅之权开元天宝 时期,凡是周边战事的重大决策,均由唐中央制定,并以皇帝敕文的形式下达给有关军镇, 做出军事安排例如,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至二十七年(739 年)对突骑施的战争,玄 宗就对当时安西节度使王斛斯,北庭都护盖嘉运,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多次下达敕文,令王4斛斯与盖嘉运相与“审筹形势” , “必取良图” ,并几次令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发兵支援平时, 皇帝还通过派遣高官校阅兵马器械的方式,对节度使加以控制如开元十一年(732 年) 四月,玄宗下敕让兵部尚书王祎“来月巡朔方,兼往河西、陇右、河东等诸军,简较兵马, 点阅器械,各与所管,节度处置,务令得所 ”可见,当时的节度使仍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 没有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形势 其次,对节度使的日常军备,中央也时有具体要求如开元十六年三月,玄宗下制河 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志亮,就备边事宜对他们做出具体要求,如在要害之处“量 加兵马” , “择有干略人” ,赏罚分明;修筑城垒,以对吐蕃严加戒备。

就算是日常的军备易 受到了中央的严格限制,使节度使不得专擅 再次,关于军镇的建置与废除,节度使也必须奏请中央批准例如,天宝十二载(753 年) , “安思顺奏废横塞军,请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玄宗赐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