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293616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教案1第一章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区域含义 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过程与分析目标:过程与分析目标: 1.过程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2.培养学生地理特征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 情感价值化目标情感价值化目标: : 地理环境有明显区域差异,人类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认

2、识区域发展规律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导出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同时结合地图及具体实例说明区域的特征: (1 1)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如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2 2)具有边界: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边界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如中国温度带地图及中国)具有边界: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边界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如中国温度带地图及中国 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地利用类型图) (3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即整体性)区域内

3、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即整体性 (4 4)具有等级)具有等级 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出示“中国地形图” ,圈出“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所在地,利用该地图及地图册中相关地图的直 观性请学生讨论比较两个区域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及环境差异对区域工农业生产等区域发展有何不同 影响: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地理环境差异地理环境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纬度位置30N 附近43N48N海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 江入海口东北地区中部气候差异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水文河网密布少土壤水稻土黑土耕地分布分散集中人均耕地少多矿产矿产资源贫乏较丰富根据地理

4、环境差异分析总结生产活动差异:根据地理环境差异分析总结生产活动差异: 生产活动差异生产活动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 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春小麦、玉米、大豆 工业生产综合性工业基地(对外联系利用某地资源和周围资源发必修三教案2方便引进矿产资源)展重化工业 商业活动发达弱于长三角 【学生活动:】 【提问:】我国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课本资料“活动 1.2” 展示图片:南方骑楼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1) 太阳辐射影响,北方纬度高,获得热量少,住宅正南正北获得太阳辐射多 北方气温低对民居在保暖方面的设计要求如:单面窗向阳开,建暖炕、暖墙、火

5、墙、地炉等。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对建筑的影响,注意通风散热。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 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屋面用料的差异: 北方雨水少,民居采用平屋面或稍平的坡屋顶。南方雨水多,民居屋面均采用较大坡度。 2) 因为纬度差异,北方气温低寒保暖,所以建筑物原材厚实,耗材多,所以成本高。 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问题大,保证有充足的光照条件 。 以上分析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外,建筑物差异 2、哈尔滨:江川纵横,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冬长夏短,夏季凉爽怡人,冬季漫长寒冷。 历史悠久,建筑景观风格独特,集北方民族风俗与中外传统文化于一身。是中外文化融合的

6、名城。 有“东方小巴黎“美誉。 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以其草场类型齐全、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征而成为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 广袤的草地资源和丰富的畜产品为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古老的蒙古包与独特的游牧生活,清香奶茶与鲜美的手扒肉,悠扬的马头琴乐与欢快的民族歌舞, 华丽的民族服饰与古朴的民俗风情,无一不体现着蒙古民族深厚的马背文化。 太原: 矿产资源尤为丰富,享有“煤铁之乡”美称。在诸多矿产中以煤、铁、石膏储藏量为最,并 以质地优良享有盛誉。 人文方面:旅游资源丰富,悠久文明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 苏南:平原辽阔,水网稠密,湖荡众多,大河冲积和海流的回淤作用,形成了

7、肥沃辽阔平原。 江西井冈山:山体峻拔雄伟,层峦叠嶂,保存了完整的常绿阔叶林,区内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生物 资源丰富 云南西双版纳: 热带湿润气候,四季长青,是中国热带原始林保存最好的地区,以“动植物王国” 闻名之处。神奇的热带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之一。 过渡:以上分析区域环境差异对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影响,即使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受环境影 响也不同。 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教师提问:】早期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农业为什么发展缓慢? 【学生讨论回答:】略 【

8、教师总结:】泻湖众多,交通不便,土质黏重 【教师提问:】什么因素促使长江中游农业发展较快 【学生回答:】 【总结:】科技发展促使交通发展 土壤改良的高产水稻土 【教师提问:】长江中下游水稻业有哪些区位优势?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地理环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精耕细作,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提问:】现今农业地位,下降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被水网分割,不利机械化推广 【提问:】人类活动对区域地位环境的影响必修三教案3【学生讨论:】 农业文明大规模开发,人对自然依附性成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 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三、课堂小结

9、: 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资源与环境是区域发展 物质基础,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制约作用。突出各地区的差异,以便因地制宜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第二节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比较法

10、、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地理信息技术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2应用广泛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遥感二、遥感(RS)(RS)1概念:是人们在航空器(出示图片: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图片:如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遥感的装置必修三教案4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利用图片说明传感器的工作流程)组成(了解)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

11、、信息处理系统等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遥感技术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功能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收集、传输信息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4遥感的优越性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5遥感技术的应用:利用图片直观说明“水灾监测”中的应用、 “雪灾监测“中的应用及”沙尘暴监测“中的应用三、全球定位系统三、全球定位系统(GPS)(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 GPS。2组成

12、: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图)7);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4应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 导航(图片)5GPS 卫星星座GPS 卫星星座由 21 颗工作卫星和 3 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 GPS 卫星。四、地理信息系统四、地理信息系统(GIS)(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 ,简称“GIS” 。2地理信息系统的

13、简要程序:信息输入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从点、线实地观测传统的工作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面上的分析研究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必修三教案53应用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建立能反映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关系,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 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14、,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 “3S”的关系联系: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区别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1)概念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2)原理和应用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

15、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 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从荒漠化治理

16、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 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分析是 本节的难点。 教材的处理教材的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必修三教案6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 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 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 单元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